APP下载

大同人的饮食习惯(五)

2024-10-18赵忠格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4年10期

口泉地区

莜麦磨成面,名曰“莜面”。

境内种植莜麦历史悠久,常有的吃法是推窝窝、搓个卷、刨渣、搓鱼儿、擀墩墩、扒股、打拿糕、搅块垒等。配以各种凉菜或羊肉臊子,加上辣椒油、香菜等佐料,味香可口。旧时,人喜莜面耐饥的特点,农忙时赶工,外出赶路,人们多以莜面为主食,故流传有民谚“四十里莜面,三十里的糕,十里的荞面饿断腰”。如今,莜面已成为区人农家、饭店小吃中独占螯头的一种。

羊杂割汤,羊杂割是指羊身上的杂碎部分,也即心、肺、肠、胃、头、蹄等零碎部件。一是杂,即除去羊肉外的其余部分;二是割,要把这些杂七碎八的部件清洗干净,煮熟后切成小块,分割开来,再搅拌在一起。在冬天时,把熟杂割先置入碗中,尔后放入香菜,把煮得滚烫的汤浇入后食用。

如今,传统的羊杂割汤已在境内各地饭店、摊点形成别具风味的小吃,被区人大众所喜爱。

凉粉,凉粉的吃法一般有两种,一种称为凉粉圪瘩,另一种称之为粉皮。配以黄瓜丝、葱花以及各种佐料汤,加上豆腐干、香菜、辣子油,吃起来清凉爽口。本为盛夏之小吃,但近年来隆冬季节,吃者颇多。各地不少饭店设有凉粉座,集贸集市到处摆满凉粉摊,街头巷尾小商贩拖着凉粉叫卖,为城乡人民家常小吃。

黄糕、鱼肉。糕虽为区人旧时家常主食,但讲究颇多,岁时节日、婚丧喜庆必备。孩子生日、婚姻嫁娶、老人祝寿、起盖新居等蒸糕完毕,底面翻上,意在主人从此避凶趋吉,翻身向上。承办喜事人家邀请亲朋作喜,见面便以“某月、某日办事,到时请去‘吃糕’”之词,口头下请。“吃糕”成了当地群众宴请客人的代名词。节日,特别是春节、中秋节,民间大家小户都要吃糕,且在中午蒸糕时分,鸣炮祝贺,人们企望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步步登高,年年登高。办丧事,古稀老人出殡时,孝子们早早在大门外放一桌子,棺材抬出前,将糕端出放在桌上,围观者争抢糕块,宁愿主人家三番五次再去拿糕,据说吃了这种糕,小孩或病人会长寿健康。如今,区民间大多沿用传统吃糕习俗。不同于过去的特点是,岁时节日、婚娶喜庆人们配以各种品味长鱼(整熟鱼),加在一起取谐音高(糕)、鱼(裕),象征主人步步高,生活多富裕,寓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与向往。

饮酒。旧时,区人办婚事迎娶“新娘”,男方要备一瓶上等好酒,随娶亲花轿由“媒婆”带去交给女方父母。第二天“回门时”,“新郎”用此瓶酒先敬女方父母,后按亲戚辈份依次敬酒,俗称“认大小”,已成习俗。婚事及其它宴请,主人招待客人,晚辈为长辈斟酒以满为敬,谚语有“酒十分,茶八分”之说。

区民间“劝酒行令”的酒文化更是雅俗共赏、丰富多彩。主要“劝酒行令”方式有:

行酒令,事先有编好的“酒令”口歌,第一人开始说,按座次顺时针或逆时针轮着说,随和不上的,饮酒。

行酒令的另一种形式是和名人诗词。第一人先吟咏名人诗词或对联,令其他人和吟,和上者通过,和不上者或不得体者,饮酒。

呈上启下作词句是行酒令的又一种习俗。提议者先说一词句,下一人用这词句末的一个字开头作一词句,接上者通过,接不上者饮酒。如“家庭幸福”,接“福如东海”,下一个接“海誓山盟”等。

避九报数是行酒令的另一种习俗。依座次一个赶一个快速报数,不小心者,报出“九、十九、二十九”等带“九”的数,饮酒。猜拳,作为行酒令中的一类,形式颇多,主要有:哑拳,也叫“压指拳”,两人各伸一指,拇指压中指,中指压无名指,无名指压小指,小指压大拇指,被压者(出食指者),饮酒。划拳,两人或伸指,或攥拳,同时叫数,叫的数与二人伸指和起来的数相符者,取胜,不相等的,饮酒。此外,还有棒子拳、戴帽拳、唱拳等习俗。

茶糖水,区人日常待客有喝茶的习俗。冬季喜喝红茶(砖茶),暖身子、助消化;夏季喜喝绿茶,意避暑、清凉。待客斟茶,杯中水易切些,示礼貌。办喜事迎娶“新娘”前一天,“证婚人”、“新郎”等男方一行,上午去女方送“聘礼”,女方要以上等品味茶及食品招待,俗称“下茶”。

红糖,妇女“坐月子”必备。旧时,妇女生产后,前来打听看望的亲友,都要带一包红糖,妇女产期饮水时以红糖水为主。缺奶、断奶的新生儿也以喝红糖水为多。如今,一些地方仍保留“坐月子”喝红糖水习俗。据说,红糖水可生血、发热。

选自《大同餐饮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