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课程思政价值深度挖掘与教学实践研究
2024-10-17张春榕
摘 要: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初中英语课程思政价值内涵的基础上,从四个维度深入剖析了初中英语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从落实立德树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个层面阐述了课程思政融入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意义。本文针对当前初中英语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问题,提出了初中英语课程思政价值挖掘的路径与方法,旨在为初中英语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程思政;价值挖掘;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张春榕,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六中学。
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学科,英语承载着语言知识传授与人文素养培育的重任。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综合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英语课程思政价值的内涵与维度
(一)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和引领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反映了当代中国人的共同价值追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初中英语教学,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教师从prosperity、democracy、civility、harmony、freedom、equality、justice、rule of law、patriotism、dedication、integrity、friendship等词汇入手,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刻内涵,感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理念。例如,在学习“环保”主题时,教师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二)文化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理解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学习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助于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多元文化,是英语课程思政价值的重要维度。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如中国传统节日、中国美食、中国武术等,引导学生理解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以包容开放的心态看待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三)人文情怀: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
人文情怀是个人对祖国、民族乃至人类命运的挚爱之情,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自觉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同时,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引导学生放眼世界,心怀天下,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彰显大国风范。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培育,是英语课程思政价值的应有之义。教师充分利用英语教材中的人文主题,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担当,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性问题,学会用全人类的视角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力和参与意识。
(四)道德品质:诚信、责任、礼仪
诚信做人、勇担责任,谦恭有礼、善待他人,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倡导的道德品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诚信、责任、礼仪等道德教育,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诚实守信,学会担当尽责,学会礼貌待人,提升道德修养。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言传身教、春风化雨,引导学生内化诚信为修身之本,担当为立身之责,礼仪为处世之道,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思政融入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初中英语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学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塑造学生理想信念方面肩负重要责任。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英语教学,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感悟真理、在能力发展中践行使命、在情感体验中坚定信仰,是英语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通过挖掘英语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创新思政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书写好新时代的青春华章。
(二)课程思政是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需要
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英语教学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语言训练、轻人文内涵的倾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亟需更新,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初中英语教学,有助于深化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课程思政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教师立足英语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创新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充实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拓展了育人路径。课程思政有助于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改变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文内涵,感悟道德情操,陶冶审美情趣,实现了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提升了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课程思政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英语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初中英语教学,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涵养道德品质、增强综合素养,对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思政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英语课程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三、初中英语课程思政价值挖掘路径与实践方法
(一)教材解读: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教材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初中英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等。教师要立足英语学科特点,以教材为基础,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使思政教育有“源”可依、有“本”可读。例如,仁爱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1 “Making new friends”的“Welcome to China!”主要讲述了一位新来的外国学生与中国同学的初次见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How can we introduce ourselves and show welcome to foreign friends? What is the image of China in the eyes of other countries? ”,由此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Where are you from?”一课介绍了几位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教师设置问题“How do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get along with each other? Why is it important to respect cultural diversity?”,引导学生学会尊重文化差异,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How old are you?”主要内容为Sarah和李红之间的对话。教师追问“What's the proper way to ask about others' age in Chinese culture? What qualities are important in making friends with others?”,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礼仪,培养诚信、友善等品质。
(二)目标设计: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相结合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和指南针,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树立“三维目标”理念,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目标有机结合,突出英语教学的育人导向。以“Making new friends”的教学为例,知识目标设置为掌握有关问候、自我介绍、询问年龄等日常交际用语;能力目标设置为通过对话、表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情感态度目标则要体现思政元素,如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待人接物的礼仪修养,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友善礼貌的品质等。例如,在学习“Welcome to China!”时,教师设置这样的目标“By the end of this lesson, you will be able to 1) greet others and express welcome; 2) introduce some Chinese culture to foreign friends; 3) enhance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national pride.”,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目标,为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方向引领,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能力提升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三)过程融合: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践行课程思政的主阵地,教师要善于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将思政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在导入新课时,教师选取蕴含思政元素的热点话题,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引发其思考。以“Welcome to China!”的教学为例,教师播放有关外国友人来华访问的视频,询问学生“How do you welcome them and introduce Chinese culture?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既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讲授新知时,教师要注重挖掘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如在学习中西方问候礼仪差异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Why is it improper to ask about others' age or income in the first meeting according to Chinese culture?”。通过解释这些礼仪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帮助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设计富有思政内涵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内化价值理念。例如,在练习自我介绍时,教师要求学生分组练习,每组派代表向外国友人介绍自己的家乡特色,引导学生在操练语言技能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课后拓展环节,教师布置延伸性的任务,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展开社会实践活动,如要求学生采访外国友人,了解他们对中国的看法,在交流碰撞中加深对中外文化差异的认识,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实现显隐结合、润物无声,不断提升英语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情境创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与课堂氛围
环境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育人环境能够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立足英语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为学生营造浸润式的课程思政氛围。为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教师可以悬挂名言警句、展示文化标识等,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要注重创设跨文化交际情境,如布置异域风情的教室墙面,配备英语国家地图、文化手册等,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以“Making new friends”的教学为例,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不同国家学生的见面问候视频,创设跨文化交际场景,引导学生在对比中领悟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教师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不同观点。如在讨论“What's the proper way to make friends with others?”时,教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平等对话等,加深学生对友善、宽容、互助等品质的感悟。教师还可以邀请外教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体验。例如,邀请外教谈谈他们眼中的中国变化,引导学生增进与外国友人的交流,自觉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五)活动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是拓展英语课程思政育人渠道的重要平台,教师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实践活动,能够为初中生提供展示自我、体验文化、强健才干的机会,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以“Making new friends”的教学为例,教师组织“中外礼仪大不同”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的见面礼仪、餐桌礼仪等方面的差异,在讨论交流中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学会用包容、欣赏的态度对待文化差异。教师举办“我眼中的新中国”英语演讲比赛,鼓励学生用英语讲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伟大成就,抒发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自豪感和责任感。组织学生参加“走进外企”“探访驻华使馆”等社会实践活动,与外国友人面对面交流,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国际理解和合作意识。还可以开展“学习身边榜样”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研读身边英语学习榜样的事迹,学习他们刻苦钻研的优秀品质,激励学生把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相统一,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四、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英语理应肩负起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时代重任。相信在全体英语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程思政必将助力初中英语教学实现提质增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铸魂,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陶芳铭,张筱菲.初中英语教科书中课程思政的内容分析与价值实现[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24(1):65-71.
[2]张世爱.“课程思政”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研究与实践:以《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改革为例[J].中国军转民,2024(1):160-161.
[3]张维,李晓燕.课程思政融入“染整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作用与方法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4(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