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A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有效性研究和实践
2024-10-17苏晓婕
摘 要:本研究以产出导向法(简称POA)理论为基础,创新地调研分析学生兴趣点,提炼适配大学英语课本的思政元素,相应地开展教学设计与实践。通过实验实践,对比探究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有效性、教育效果和创新经验,以期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实现育人目标。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苏晓婕(1980-),女,江苏南京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一、引言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课程思政正是落实上述任务的关键举措,可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意义重大。
目前针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在理论方面,主要是从诸如需求分析理论、最优化理论等角度开展研究;在实践方面,主要聚集从宏观角度分析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诸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而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面、实施有效性方面的研究较少。
因此,本研究基于产出导向法(POA)理论,主要探讨和解决这几个问题:第一,POA理论指导下如何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有效性?第二, POA理论指导下能否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有效性?第三,学生对POA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总体评价如何?笔者认为,解决第一个问题需要基于POA理论指导教学设计;解决第二、三个问题,需要按照上述设计开展教学实践,从实践中判断有效性、获得评价反馈。
二、POA理论概述
产出导向法理论是文秋芳教授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旨在解决外语教学中的“学用分离”“文道分离”的弊端,改变“先学后用、重学轻用”的传统外语教学观念,它由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三模块组成。
教学理念包括学用一体说、学习中心说、文化交流说和关键能力说。教学假设包括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学习和以评为学,教学流程则是“驱动—促成—评价”组成的若干循环链,其中教师主导、师生共建是教学流程中的主体要素。
图1 POA理论体系
三、教学设计
POA的教学流程包括3个阶段:驱动、促成和评价,应分别进行分析与教学设计。
(一)驱动
驱动环节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尝试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欲望。因此,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收集整理思政元素和话题,共回收了183份有效问卷,发现仅有36.6%的学生认为目前思政教育内容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比较充分,反映出思政教育的缺失还是比较严重的;80.3%的学生表示思政教育对自己有帮助,69.4%的学生认为思政教育可帮助其提升英语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对重大时政、社会热点以及社交、求职、工作等方面的内容比较关注。
笔者将日常收集整理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所对应的场景进行细化并与教学内容映射,明确三个教学设计原则:交际真实性、认知挑战性和产出目标恰当性。对上述话题场景进行梳理后,将话题融入对应教学内容中,提前通过易智教教学平台、班级QQ学习群等在线发布本单元的话题场景,使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背景、场景话题任务要求,并请学生进行适当的探索查询、尝试产出,记录尝试中的困难或问题。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Unit3 “A successful career ”为例,结合之前调研访谈收集的信息,教师发布给学生的话题与任务是:结合本单元内容,探讨在职场中应秉承怎样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提醒学生上网查询了解各种职业、张桂梅的事迹、“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视频等相关资料或案例,请学生尝试模拟产出电视台访谈的场景任务,即每组学生介绍一位张桂梅式的人物,并谈谈自己如何为未来步入职场做好准备,产出形式是两分钟的口头演讲。
(二)促成
促成阶段,教师需要为产出任务寻找恰当的输入材料、产出目标。每个单元目标可以分为交际目标和语言目标,产出任务有口语任务(小组口语交际展示)、写作任务(英文作文)等。如果遇到大的产出任务可分解为几个子任务,仍然可按驱动、促成、评价三个环节设计。
以“A successful career ”为例,教师将促成材料、产出任务目标分解为:第一,图文展示。补充成语愚公移山、未雨绸缪、唇亡齿寒、对症下药、一诺千金的双语版本,从词到句,从句到章,引出口语任务,探讨在职场中应秉承怎样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第二,展示有关张桂梅事迹的视频,引出口语任务:体悟在逆境中奋进,展开对梦想、成功和人生价值的探讨。第三,呈现设计场景,引出口语任务:模拟电视台访谈的场景,每组学生介绍一位张桂梅式的人物,同时谈谈自己的职业规划,探讨如何去修炼内功,为未来步入职场做好准备。第四,依托课外材料引出写作任务。展示应聘面试的视频,请学生探讨如何在面试中展现自己、脱颖而出,收集自己亲友们的工作历程并分析他们如何在平凡的岗位踏实肯干、坚持梦想,为社会贡献力量。
(三)评价
师生合作评价是为解决英语教师评价任务重这一问题而提出的方法。师生合作评价将评价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实施阶段,按照课堂区分为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课前,教师选择评价焦点和典型样本,并对样本进行详批;课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合作评价样本;课后,学生根据评价焦点先进行自评,再互评或机评,从而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评价反馈动态调整教学,进行补救性教学或重新设计教学,再次进行促成,从而实现以评为学。教师还可以提供优秀的多模态素材、示范样本,供学生探讨学习,促进学生互学互助、示范激励。通过正确评价产出的优缺点,训练英语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客观而理性评价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文化素养;同时,通过不断给予学生正面评价,可增强学生探索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性和自信心。
以“A successful career”为例,教师对学生课前自行查询的资料尤其是具有特色的案例进行点评。课中对模拟电视台访谈的场景(各组学生介绍一位张桂梅式人物、职业规划与如何步入职场)让学生进行互评,且教师作出点评。这样做,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知识方面的不足,激发其学习欲望,一方面帮助与促进学生反思如何修炼内功、面对职场挫折与逆境。同时对课外作业(应聘面试如何展现自己、脱颖而出,收集自己身边的亲友们的工作历程)完成情况进行学生自评、小组内互评、教师点评,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从而提升学生的表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深刻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人生价值。此外,教师可获知学生对就业、职业等方面存在的种种困惑问题,为后续的教学设计、思政教育提供了相关线索方向和素材。
四、教学实践
(一)实践案例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本学院的236名大学一年级学生。
这些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学生情况如下:实验组129人,来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三个班级,笔者采用产出导向法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对照组107人,来自路桥与港航工程专业三个班级,由另一位教师采用传统的方式授课。两组学生的英语水平并无明显差异,两位授课教师均有19年以上教学经验,在教学水平和敬业精神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本次POA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验,共持续10周,每周3课时,合计30课时。主要工作分布如下:前1周开展导学课,包括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参见前述章节),同时开展大学英语导学课,并专门介绍POA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事项。针对调研中获取的思政话题场景,接下来的8周课程分别围绕教材中的5个单元开展教学设计和实际教学,第10周开展综合效果评价调查。
(二)有效性分析
本研究使用的研究工具为前后测试卷和调查问卷。
两次测试均为英语水平测试,与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题型和难度基本一致,分别在实验之初和末期进行。评分由笔者和对照组任课教师负责,主观题评分标准由两位评分者共同商定。实验组的前测和后测平均分分别为80.1分和83分,对照组的前测和后测平均分分别为74.6分和75.7分。实验组的平均分提升幅度稍高于对照组,可见产出导向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在教学效果上体现出一定优势。
调查问卷为单独发放问卷,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POA教学方式的接受与支持程度总体为:乐意接受占27.6%,非常接受占37.3%,可以接受占27.6%;学生对POA教学流程中互动过程的满意度总体为:非常满意占49.3%,比较满意占22.4%,还可以占25.4%; 学生接受POA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后的素养情况总体为:很多改进占53.8%,有些改进占34.3%,没有变化占7.5%。
综上所述,通过调研方式采集、识别学生的思政教育兴趣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选题、讲解讨论、评价点评、互助巩固,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POA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能够对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大都接受和支持这种教学方式,并认为对自身综合素养起到改进提升作用。
(三)后续改进计划
通过学生访谈发现,部分学生对POA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有着较高的热情,认为这种方式新颖有趣,且对个人未来发展较为有利;但也有学生反馈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定困难,希望有老师同学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准备时间。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小组中部分学生差距明显,针对这种情况,后续可以组建合作学习小组,设计不同难度的产出任务,从而分层次提升学生的产出能力。
目前,学生已经开始对互联网中的英语时政、热点等内容拥有浓厚兴趣,后续还需继续鼓励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记录学习笔记、心得感会等。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关注英语赛事、英语等级证书考试等,以产出为导向,发现自身的不足,并通过“驱动—促成—评价”组成的若干循环链,不断提升自身的各方面能力。
五、结语
本研究在POA理论指导上,以“驱动—促成—评价”为教学流程,创新地开展调研,分析学生思政兴趣点,提炼适配大学英语课本的思政元素与价值观,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发动学生参与选题、讨论、评价、巩固,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通过实践实验跟踪研究、前后对比,考察探究了这一模式的有效性,总结分析其在教学实践方面的效果和创新经验,从而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文秋芳.“产出导向法”与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18(3):387-400.
[2]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547-558,640.
[3]文秋芳.“师生合作评价”:“产出导向法”创设的新评价形式[J].外语界,2016(5):37-43.
[4]文秋芳.新时代高校外语课程中关键能力的培养:思考与建议[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8(1):3-11,90.
[5]张伶俐.“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有效性研究[J].现代外语,2017(5):369-376,438.
[6]雷盛燕,吴丽芝.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智慧教学评价探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1(9):115-119.
[7]韩延利.基于POA的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施[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0):108-111.
[8]杨杰瑛.基于POA的大学英语课程“三位一体”思政教学模式构建和实践[J].内江科技,2023(4):148-149,143.
[9]聂志锋,王晓维. 基于POA教学法的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144-149,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