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2024-10-17周婷月
摘 要:新文科建设为培养新时代文科专业人才提供了新的路径,同时也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需结合学科优势更新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研究发现,高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存在课程内容陈旧、课程实施不够灵活、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高校应充分利用新文科建设,深入探索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新方案。具体来说,需通过更新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实施路径、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来落实英语专业课程建设,培养新时代复合型英语人才。
关键词:英语专业;课程建设;新文科
作者简介:周婷月(1998-),女,湖北襄阳人,东北石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一、引言
2019年4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实施,旨在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学、新农科和新文科建设。于是新文科建设正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界的热门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英语专业作为传统的文科专业,如何对接新文科建设,直接关系到英语专业的未来发展。单一语言输出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因此应在“英语+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思维、跨文化交流能力等综合人文素质。转变人才培养方式、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是现阶段高等院校适应新文科建设、培育新时代所需人才的关键举措,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保证。《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为此,本文将在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新要求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分析英语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策略。
二、新文科建设的内涵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为新文科建设指明了方向。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上提出,高校要建设新文科,做强大外语,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周毅、李卓卓指出,新文科建设中,教师应树立能力与素质并重的培养意识,培养创新型文科人才。李凤亮强调,新文科建设应从“强化通识教育,夯实学生的人文之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求真求善”“以智力之为体现时代担当”三个方面体现新定位。黄启兵、田晓明认为新文科之“新”在于,知识在应用下生产、知识为未来生产的新模式。李立国、赵阔认为,新文科建设应以理解人类社会与文明为目标,通过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等交叉方式促进知识整合。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相关文件,本文将新文科建设的内涵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文科建设是在传统学科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重新定位文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新理念、新方向的专业发展。第二,新文科建设是更新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卓越的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拔尖人才。第三,新文科建设强调把握时代特征,推动知识体系、服务方式等方面的变革。第四,新文科建设坚持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坚持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促进知识整合与更新。
三、新文科建设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一)以新理念为课程建设的指引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英语专业课程建设,应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立德树人,树立能力与素质并重的理念,大力推动英语专业课程改革。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引领英语专业课程建设。学生的中心地位在课程教学中得到体现,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责任和权利交给学生。
(二)以新定位为课程建设的导向
新文科之“新”在于定位,不是组织形式的变化,而是教学内容的变革,目的在于超出现有专业和学科的局限,培养专业知识精、综合能力高、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新人才。在新战略、新经济和新技术发展的时代,传统英语专业教育难以适应发展的新定位。英语专业课程应使用具有思辨能力培养特色的教材,以提升核心课程的创新性和挑战性。在课程考核与评价环节,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形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以新模式为课程建设的主线
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课程为核心,探究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应对新需求、重视能力本位、强调交叉融合的思路和要求,对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构建跨学科新型课程群。整合教育资源,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专创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的课程模式,形成本硕博一体化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四)以新交叉为课程建设的手段
为了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高校应当设置体现交叉融合的课程。文科与文科交叉是英语专业同另一文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学生掌握外国语言文学知识的同时,掌握另一门文科专业知识。如除了设置语言学概论、翻译概论、外国文学等英语专业课程外,还可以设置政治经济学、国际法或其他语种的课程。
四、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英语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指出,外语专业本科教育存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问题。英语专业课程大多以语言技能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程实施大多采用讲授法,学生主体作用难以发挥;教师跨学科素养和能力不足。课程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未能应用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知识结构、思维能力、自身素质的形成进行估量。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英语专业课程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内容陈旧
课程内容陈旧,没有根据科技发展和行业需求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无法跟上科技和行业发展步伐。大多数教材更新速度较慢,如翻译教材中没有系统的翻译技巧的介绍,充斥翻译教材的仅仅是英汉互译的句子,让学生巩固课文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学生学习时以死记硬背为主,翻译技能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再者,课程内容缺乏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融合,课程内容偏离实际问题,主要是因为高校和企业、产业的联系不密切。
(二)课程实施不够灵活
高校毕业生的质量是否能够达到社会产业行业的需求,除了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有关外,课程实施也是影响毕业生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是教师授课能力不高,影响授课效果。英语专业教师整体缺乏跨学科背景,师资结构较为单一,大多出身于英语专业,不利于激发学生工科等学科的思维,不能以综合性视角看待社会问题。教师自身的素养与实践经验难以满足新理念、新模式下文科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文科教育的内涵,导致教师在课堂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难以激发。二是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当前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大多采用讲授法,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英语教育的重点在于对学生的表达和输出能力的培养,这种语言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无法将自身所学运用于实践,缺少与他人交流的机会,课程的实施缺少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三)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评价中,形成性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形成性评价大多为课堂提问、出勤次数、课堂汇报等终结性评价占比较大。当前课程考核大多是在学生考试之后进行,未涉及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是否形成了知识结构、提高了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了自身素质等。这偏离了新文科建设所倡导的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注重形成性评价的理念,不利于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文科人才。缺乏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导致对于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和实施效果不能进行很好的考核。
五、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策略
(一)更新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处理好“守旧”与“革新”之间的关系,既要继承原有课程的优点,也要借鉴当今世界知名高校的先进经验,构建动态调整的多学科并与目标一致的课程内容体系。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课程建设并不是将现有的课程进行简单的“拼盘”或叠加,而是在重组和优化后能够体现人才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淘汰陈旧的课程内容、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容,删减教学内容中重复的部分,合并相同学科相近的课程内容。与此同时,提升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和新颖性,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英语专业课程内容应该横向拓展学科,如在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中加入涉及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将英语专业知识与智能化教学相融合,以更好地实现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优化课程实施路径
教师应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一是加深对文科教育的学习,积极汲取当前人文学科研究的前沿成果,加强对新文科建设的研究。一方面从各个渠道获取有价值的相关信息,启发学生思考;另一方面通过不断研究和教学,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新文科建设强调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所以对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有更高要求。英语专业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并能较好地传授给学生,还要对相关学科的内容有所掌握,且能将其与本专业知识进行融合,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意识。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主动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紧跟英语专业发展步伐,树立新教学理念,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程度,不断完善自我认知。
(三)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要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鼓励英语专业师生、其他专业师生共同参与到英语专业的课程评价,提高课程评价的可信度。教师应树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理念,可借助网络技术实时记录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学生表现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自我反思,从而优化教学方式。针对学生,高校需建立完善的学生评价反馈系统,真正让学生了解到新文科建设对英语教育发展的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评价中,通过多种方式反馈自己对课程设置的感受,并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促进英语专业课程建设。
六、结语
新文科建设是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文科建设将是英语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英语专业要想脱离当前在高校学科体系中的劣势地位,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就必须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能力为导向,全面推进课程建设,努力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推动英语专业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9(6):52-59.
[2]李凤亮.新文科:定义·定位·定向[J].探索与争鸣,2020(1):5-7.
[3]黄启兵,田晓明.“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75-83.
[4]李立国,赵阔.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四新”建设的知识逻辑与实践路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07-116.
[5]蔡基刚.再论新时代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纪念《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发表22周年[J].当代外语研究,2020(1):44-57.
[6]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转型时期的我国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J].中国外语,2012(1):10-15.
[7]林忠,王美娇.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以“基础英语”为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11-116.
[8]郭向宇.新文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回归与创新”:基于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的实践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20(2):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