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英语教师情绪劳动策略使用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2024-10-17严雪娟梅晴张燕

校园英语·月末 2024年7期

摘 要:本研究采用定量方法对高职英语教师情绪劳动策略使用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试图了解高职英语教师的情绪劳动策略使用情况,并对不同性别、教龄和工作经历背景的高职英语教师在情绪劳动策略使用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最后从组织角度探讨教师感知到的教学支持对教师情绪劳动策略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高职英语教师运用真实表达策略最多,其次是深层扮演和表层扮演策略;第二,不同性别、教龄和工作经历背景的高职英语教师在情绪劳动策略选择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第三,真实表达策略与教学支持中的教学资源和行政支持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同事支持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而且教学资源对真实表达策略的影响呈现显著水平,行政支持和同事支持对真实表达策略则没有显著影响。本研究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和教师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师;情绪劳动策略;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严雪娟(1988-),女,江西高安人,广州松田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外语教学、教师发展;梅晴 (1982-),湖南常德人,广州南方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中心,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翻译学;张燕(1993-),女,江西彭泽人,广州松田职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教师教育及比较教育。

一、引言

1983年,美国社会学家Hochshild首次提出“情绪劳动”这一概念。此后,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认为教师实际上是需要付出大量情绪劳动的工作,对教师情绪劳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中小学教师群体的情绪劳动,对高校教师情绪劳动的探索不足,对高职教师情绪劳动的研究更是匮乏。高职英语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和工作环境与中小学英语教师有所不同,因此,为提升高职教师的劳动积极性,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发展,本研究聚焦高职英语教师群体,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高职英语教师情绪劳动策略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二、文献综述

(一)教师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是个体为了满足组织或工作的要求,为使公众能察觉特定的面部表情或行为方式所作出的情绪管理。20世纪90年代末,以Hargreaves为代表的教育领域学者开始关注教学中的情绪劳动。然而,大多数研究关注中小学教师群体。因此,很有必要对高职教师的情绪劳动进行探究。英语教师情绪劳动可以定义为:教师在遵守或者违背学校制度和行业规则情况下对情绪进行自我调控,以表达出恰当的情绪。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会采用特定的策略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二)教师情绪劳动策略

教师情绪劳动策略主要指教师进行情绪管理的方法。Hochschild提出两种情绪劳动策略:表层扮演和深层扮演。前者是指调节个人情绪表达,以唤起实际感受不到的情绪,或改变感受到的情绪的外在表达;后者则是指调节内心真实的情绪,以显示出社会期望的情绪表达。后来,第三种情绪劳动策略——真实表达被提出,主要指自发地感受和展示组织上期望的情绪。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情感过滤假说的影响,通常会对语言学习者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将自己的动机传达给学习者,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而不是在课堂上暴露自己的沮丧情绪。然而,这些可能会导致英语教师过度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导致教师倦怠。因此,研究外语教师的情绪劳动以及影响不同策略选择的因素或前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主要聚焦影响高职英语教师情绪劳动策略选择的组织因素,以期为学校和教学管理者在教学管理、教师发展和培训方面提供参考。

(三)英语教师情绪劳动的实证研究

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Diefendor 等人制作的教师情绪劳动策略量表开展的,主要考虑到大学教师不太可能与家长互动,故而删除了有关“家长”的表述。该量表从三个维度来评估大学教师的情绪劳动策略:表层扮演(6个选项,如“我只是假装表现出我工作所需的情绪”)、深层扮演(4个选项,如“我试图实际感受我必须体验的情绪”)以及真实表达(4个选项,如“我向学生展示的情绪与我自发感受到的相匹配”)。所有项目均采用5分制Likert量表进行评分,从1(从不)到5(总是)。然而,鲜有研究探讨组织因素对教师情绪劳动策略的影响。因此,本研究试图探究高职英语教师感知到的教学支持与情绪劳动策略使用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高职英语教师情绪劳动策略使用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主要研究以下三个问题:

1.高职英语教师情绪劳动策略的选择情况如何?

2.不同性别、教龄和工作经历背景的高职英语教师在情绪劳动策略的选择上是否存在差异?

3.高职英语教师感受到的教学支持与其情绪劳动策略选择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共有130名全职高职英语教师(男19名,女111名)参与了问卷调查。参与者的年龄从25岁到50岁以上不等,教龄从1年以下到10年以上不等(M= 5.77,SD= 4.90)。参与者大多是全职讲师或副教授,只有一名正教授,平均每周教授12节课。调查前,参与者被告知研究目的,并自愿参与研究。

(二)研究工具

基于前人研究编制了一份包含情绪劳动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的问卷,并根据高职英语教学背景略微进行调整。

(三)数据收集

经过研究团队的修改,调查问卷的最终版本在问卷星平台在线发布并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将问卷链接转发给目标受访者,以便获得尽可能多的参与者。从2023年6月4日到8月2日,共收集有效问卷121份。

(四)数据分析

开始分析之前,研究人员通过数据筛选检查参与者回答的差异,当参与者对所有问题选择相同答案时,删除无效回答。然后,采用SPSSAU进行描述性统计(均值和标准差),了解参与者对情绪劳动策略的使用情况。同时,还进行了正态性检验、信度和效度检验,以检验内部一致性。然后,采用SPSSAU进行独立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调查不同性别、教龄和工作经历的高职英语教师在情绪劳动策略使用方面的差异。最后,通过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检验了高职英语教师感知到的教学支持这一组织因素与情绪劳动策略使用之间的关系。

四、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分析

首先,检查平均值和标准差,以了解每种情绪劳动策略的水平。结果表明,真实表达(ENFE)是高职英语教师的首选,其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3.573和0.722。DA和SA的平均值分别为3.376和2.625,而标准偏差分别为0.940和0.907。

其次,进行正态性检验,以确定数据是否正态分布。根据样本数量,进行了Jarque-Bera检验,结果发现没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数据基本满足正态分布的要求。然后,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问卷中22个项目的Cronbachα指数为0.810(α>0.8),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可靠性。随后,还进行了Kaiser-Meyer-Olkin(KMO)测量和球形Barlett检验,这两项测试都反映了数据的有效性。KMO指数为0.810(高于0.8),球形Barlett检验(df=231)p值为0.000(p<0.05),说明具有显著性。结果证明,这些样本非常适合进一步分析。

(二)独立T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

采用独立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来检验高职英语教师在使用情绪劳动策略方面是否存在差异。首先,为确定男女教师在情绪劳动策略的选择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进行了独立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教师在选择情绪劳动策略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然后,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检验教师教龄和工作经历等因素的显著水平。结果表明,不同教龄和不同工作经历背景的高职英语教师在采用情绪劳动策略时,差异不显著(p>0.05)。

(三)相关分析与线性回归

使用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来探讨表层扮演(SA)、深层扮演(DA)和真实表达(ENFE)与教学资源(TR)、行政支持(AS)和同事支持(PS)之间的相关性。相关性强度用Pearson相关系数表示。结果表明,SA与TR、PS和AS之间无相关性,相关系数值分别为-0.050(p=0.588,p>0.05)、-0.055(p=0.546,p>0.05)和-0.056(p=0.540,p>0.05)。DA与TR、PS和AS也无相关性,相关系数值分别为0.118(p=0.196,p>0.05)、0.118(p=0.196,p>0.05)和0.102(p=0.267,p>0.05)。相比之下,ENFE与TR、AS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值分别为0.266(p=0.003,p<0.01)和0.212(p=0.02,p<0.05),而且两者相关系数值均大于0,表明ENFE与TR、AS呈正相关。同时,ENFE与PS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值接近0。此外,还进行了线性回归来检验这三个因素如何影响情绪劳动策略的使用。TR的回归系数值为0.189(p=0.038,p<0.05),表明TR对ENFE的自然表达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PS和AS对ENFE均无影响,其相关系数值分别为-0.037(p=0.696,p>0.05)和0.104(p=0.296,p>0.05)

五、结语

本研究揭示了高职英语教师对情绪劳动策略的选择情况。结果表明,高职英语教师更倾向于真实表达而不是隐藏或调整感受到的情绪。同时,不同性别、教龄和工作背景经历的高职英语教师在使用情绪劳动策略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高职院校对教师提出教育教学要求的同时应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施、软件和材料,创造良好的制度和工作环境,从而推动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Hochschild A R. The Managed Heart: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2]Diefendorff J M, Croyle M H, Gosserand R H. The dimensionality and antecedents of emotional labor strategies[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5(2):339-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