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的对比与启示研究

2024-10-17王兴华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中国与俄罗斯作为新兴创新型国家,都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将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国家战略引领、社会文化生态、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平台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系统梳理了中俄两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的主要经验,剖析了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了相互借鉴的路径。

关键词:中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系;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24)09-0103-03

创新已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一个国家能否在创新创业领域抢得先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创业人才储备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线,肩负着为国家输送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使命。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世界主要新兴经济体,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中,都把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中俄两国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式探索等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通过梳理两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做法,可以为深化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一、中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的比较分析

(一)国家战略引领与政策保障

国家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是引领和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指挥棒”。中俄两国在制定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体系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也呈现出一定差异。

21世纪以来,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新形势,俄罗斯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战略,高度重视发展创新创业教育。2006年俄罗斯学术委员会通过了《2020年前俄罗斯创新发展战略》,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将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重要举措。2009年,俄罗斯政府批准实施“2013—2020年国家教育发展纲要”,明确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俄罗斯进一步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力度。2021年俄罗斯政府出台“2030年前创新发展战略”,提出进一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经济体前列。在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推动下,俄罗斯高校纷纷制定新一轮创新创业教育规划,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平台,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成长的生态系统叫。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从萌芽探索阶段迈入全面推进、提质增效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评价的重要内容。

(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中俄高校都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但在平台类型、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

俄罗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由校内外两个层次构成。校内实践以大学科技园、创新实验室为主要平台载体,通过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服务等,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创新成果。如莫斯科大学科技园下设创业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创业导师服务中心等机构,可提供创业辅导、项目孵化、法律咨询、投融资对接等全链条服务,是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摇篮[3]。校外实践则主要依托行业企业、科研:所等建立产学研用联合实验室、实习实践基地,开展科研项目合作、技术攻关,帮助学生积累创新创业一线工作经验。俄罗斯政府还设立了“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为高校、企业、投资机构、创业者搭建交流合作的桥梁。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也初具规模。越来越多高校建有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学:、创客空间、孵化器等,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场地、设施和指导服务。一些高校面向社会募集设立了天使基金,用于资助优秀创业项目。中国高校也注重校企合作,与地方政府、行业龙头企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协同育人实践[4]。但不可否认,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还存在同质化严重、资源整合不足、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平台数量虽多,但同质化项目重复率高,服务针对性不足。部分高校重基建轻运营,实践平台的创新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配套的创业指导、投融资服务跟不上。平台的开放共享不足,高校、地方、企业多方参与的联动机制尚未健全。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质量,亟待在体制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利用等方面加以破解。

(三)高素质创业师资队伍打造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全新的教育教学实践,对教师的知识、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中俄高校都把加强“双创”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

俄罗斯重视“双创”教师选用与培养并举。一方面,高校面向行业企业招聘兼职教师,邀请创业成功者、投资人担任创业导师,及时补充教师队伍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高校建立教师培训交流机制,通过教学沙龙、案例研讨、企业实践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如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每年选送骨干教师赴美国巴布森学:、芬兰阿尔托大学等知名创业教育高校进行访学交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圣彼得堡国立信息技术、机械与光学大学建有“创业教育教师发展中心”,定期开展教学研讨、课程开发、企业执行等培训活动。俄罗斯教育部还设立“创业教育领军人才计划”,重点支持一批高校培养创业教育名师、领军人才。

相较而言,我国高校“双创”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从总量看,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偏少,兼职教师比例不高,高校对企业导师的吸引力有待加强。从素质看,不少教师缺乏系统的创业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指导能力不足。高校对“双创”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不够,教师深入企业锻炼、参与创业实践的机会较少。同时,在教师评价激励机制方面,高校对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与产出考核不够,导师型、创业型教师的发展通道还不够通畅。这些问题制约了“双创”师资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近年来,教育部实施了“双创”教师培训计划,一大批高校教师通过培训初步掌握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方法,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未来,高校要进一步加大国内外优质师资引进力度,完善教师发展与激励机制,为“双创”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通过培养、引进、激励有机结合,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二、中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的互鉴与启示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中俄两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在发轫和发展的时间、路径、模式上存在差异,但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追求上却是一致的。从更深层次看,两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异同根植于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文化传统和教育体系。新时代背景下,两国高校应加强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开展更多务实合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助力。

(一)构建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的保障。在政策制定方面,应进一步强化党委政府的统筹领导,加强部门间的协调联动,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高校实施、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同时,还需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政策供给,加强与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政策的系统集成和衔接配套,为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评价机制也十分必要[5],应将创新创业教育成效作为评价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维度,引导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不断提升育人实效。

(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催化剂”,应树立“以创促学、以创促教、以创促改”的理念,加快推进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将创新精神培养、创业意识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学段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衔接,这对于形成系统化、持续性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十分必要。高校还应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协同联动,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教学组织方式上,要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机制,广泛运用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教学,强化过程考核和实践评价,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制度建设上,要完善创业实践学分认定、学籍管理等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档案和成长档案,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成长提供制度保障和助力。

(三)强化资源整合,打造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和培育的关键载体。高校应统筹校内外资源,推动实践平台的专业化、集成化发展。在校内,要优化整合各类创新创业实践载体,如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构建集创业培育、项目孵化、企业加速等全链条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实践育人平台。在校外,要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引入企业、投资机构等优质创新创业资源,打造开放共享的协同创新创业生态圈。平台建设还需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平台的功能定位、运行机制、投入保障、风险防控等方面的制度设计,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评价体系,促进平台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要面向全体学生开放,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指导服务,切实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四)加强“双师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高校应树立大师资意识,采取多元化方式加快创新创业教育名师和领军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拓宽人才选聘渠道,积极吸纳行业专家、企业导师等优秀人才充实师资队伍,是补齐师资力量的有效举措。依托各级各类“双创”教师培训基地,开发实施一批体现前沿性、针对性、实效性的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对于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大有裨益。同时,要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在服务育人实践中锻炼提升教书育人本领。搭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促进专兼职师资的交流互动,打造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推动教学内容、教材体系、教学模式创新,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和针对性,这也是助力“双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陈方,伊莉娜.朴.俄罗斯高校教师评价系统:发展与演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10):79-84.

〔2〕郑雅倩,杨振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化困境及其超21646002fb18811dfa03ad2d7fb0a5a1c2fa607b7f66f325529610cb913234c2越[J].高教探索,2024(2):23-30.

〔3〕秦海波,王瑞璇,李莉莉,等.俄罗斯对中亚国家的教育外交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8(5):50-61.

〔4〕王勇刚.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业教育研究——评《校企合作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创造力的影响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4,44(6):2.

〔5〕张静,黄丽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育人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3):110.

(责任编辑徐阳)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Russian Universities and the Implications

WANG Xinghua

(Oriental Language Institute,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Mudanjiang 157011,China)

Abstract: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for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worldwide.As emerging innovative countries,both China and Russia highly value univer-s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regard i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ir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Using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s,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main experi-enc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of China and Russia from aspects such as national strategic guidance,social and cultural ecology,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practice platform construction,and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Keywords:Chinese and Russian Universitie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Management System;Comparative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