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番茄潜叶蛾在吕梁市的发生危害及综合防控措施

2024-10-16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4年9期

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又名番茄潜麦蛾,是全球性有害生物,对茄科类作物,特别是番茄的生产破坏性极大,严重时会导致番茄减产80%~100%[1]。番茄潜叶蛾起源于南美洲西部的秘鲁,现已入侵124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8月首次在中国新疆地区被发现,随后迅速扩散到其他省份,2022年在山西吕梁市被发现,截至2023年底,吕梁市13个县(市、区)均有分布。为此,吕梁市植保部门积极组织植保技术人员对其进行防控,经过2年的不懈努力,总结出一套综合防控技术,这种技术可将番茄潜叶蛾的蛀果率控制在5%以内,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内,每年可减少使用化学农药2~4次,番茄产值增加8%~12%,它既可以降低番茄潜叶蛾的危害率,又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还可提高番茄等蔬菜品质。

1危害特征

番茄潜叶蛾寄主较为广泛,主要以茄科类作物为主,目前已发现该害虫寄主在水果、蔬菜、粮食作物等在内的19科40种植物上。监测结果显示:它主要以幼虫危害番茄为主,在辣椒、茄子、豆角等作物上也零星发生,设施种植重于露地种植,它嗜食番茄时,幼虫会潜入到番茄的叶片、顶梢、腋芽、嫩茎以及果实内吸食汁液、潜食叶肉、蛀食果实[2]。当吸食汁液时,会使植株失绿、枯萎;潜食叶肉时,会使叶片干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直至叶片死亡脱落,蛀食果实会导致果实形成孔洞、畸形或引发病菌感染,进而腐烂,严重影响产量。

2特征识别

番茄潜叶蛾属鳞翅目全变态昆虫。它的成长历程分为卵、幼虫(1~4龄)、蛹和成虫4个阶段。(1)卵:卵呈圆筒状或椭圆状,卵体长约0.35 mm,宽约0.21 mm,外部呈乳白色逐步变为淡黄色。(2)幼虫:分为4个龄期,初孵(1龄)幼虫呈乳白色或淡黄白色,头部色暗呈淡黄色,体长大约在0.4~0.6 mm,后期体长会达到1.5~1.8 mm;2龄幼虫呈淡绿色或淡黄色,体长大约在2~3 mm;3龄和4龄幼虫为绿色或淡黄绿色,头部棕黄色,腹节绿色,背部粉红色,胸足淡黄白色,后缘有2条棕褐色眉形斑纹[3]。(3)蛹:番茄潜叶蛾的蛹为被蛹,复眼黑褐色,形状呈圆筒状,体长在5~6 mm,蛹身初期呈翠绿色、棕绿色,羽化前颜色逐步加深变为棕色或棕褐色,而且蛹身常覆盖白色丝茧。(4)成虫:为小型蛾类,体色呈浅灰色、灰褐色,前翅斑点逐步向褐色、银灰色、黑色转变,体长约6~7 mm,雌性成虫的体长大于雄性成虫的体长,触角为丝状,足细长,触角和足均具有灰白色与暗褐色相间的横纹[4]。雄性成虫的爪形突较宽;抱器瓣指状,端部多毛;颚形突U形,具有突出的盲囊。

3发生规律

番茄潜叶蛾寄主植物较多,且生存能力极强,经专家试验显示:幼虫可在-18oC左右存活,蛹可在-16oC左右存活,成虫可在-17oC左右存活,番茄潜叶蛾成虫在0oC可存活17.9 d,在5oC可存活27.2 d[3]。成虫具有昼伏夜出的特性,它白天隐藏在植物或作物的遮光处,到黎明或黄昏时出来活动,危害作物,成虫繁殖能力极强,喜欢在嫩叶上产卵,一生中雌雄交配可达6~10次,一次交配时间可持续4~5 h,产卵260~350粒/雌,产卵时一般都是散产,只有少部分3~7粒聚产,卵极小,粒径大约为0.2~0.3 mm,产卵高峰为交配后前7天[5]。它发育不齐,从卵到成虫一般为25~80 d,而且各虫态同时发生,它每年可发生10~13代,22~80 d/世代[6],世代重叠,在番茄种植区可周年发生并取食危害。

4防控措施

4.1加强监测预警

4.1.1露天番茄种植基地监测预警

每块田布设3个三角形或翅形粘胶式性诱捕器。苗期时3个诱捕器呈正三角形布设,间距约50 m,与田边距离大于5 m;成株时诱捕器放置于方便操作的田埂上,与田边距离约1 m,诱捕器呈直线排列,间距约50 m。每隔3~5 d进行记录1次诱蛾量,及时更换新的粘虫板和诱芯。

4.1.2设施番茄种植基地监测预警

每个棚室布设2个诱捕器。苗期棚室靠近入口处和中后部各1个,诱捕器与田边距离大于1 m,诱捕器底部与地面距离20~30 cm;成株期诱捕器放于近通道的田埂上,与田边相距约1米。诱捕器距地面10~20 cm,每3 d记录1次诱蛾量,及时更换粘虫板,也可采用智能虫情监测设备进行监测。

4.2加强农业防治

4.2.1合理轮作倒茬

同一地块尽量不重复种植同一种作物,尤其是茄科类作物,每年清园后,要进行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比如将番茄、茄子等作物与黄瓜、西葫芦、苦瓜合理轮作。

4.2.2清洁种植园区

拉秧后,要及wigyQD8254SdZIZIgUOe7zpl7jtuNjOQXmTuep7cUBs=时清除作物及杂草残株残体,消灭桥梁寄主;整枝打叉、疏花疏果的残枝落叶等随手装袋,集中销毁;拉秧落架前先喷药,再清除残株,并添加堆肥发酵菌剂就地覆膜堆闷。

4.3加强物理防治

4.3.1防虫网阻隔

设施种植基地,可以采取防虫网进行阻隔番茄潜叶蛾的入侵,在种植棚的入口和通风口处安装60目防虫网双层门帘进行阻隔[7]。

4.3.2粘虫板诱杀

在连片种植田设置粘虫板诱杀成虫,发生初期每公顷45~75个,密度大时每亩放置8~10个,诱捕器放置在植株顶部向下15 cm处,底部距离地面10 cm以上;设施大棚每公顷可放置30~60套诱捕器[8]。

4.3加强生物防治

4.3.1利用自然天敌捕杀

可保护和利用捕食性天敌,在田边地头或沟渠旁种植芝麻、荞麦等蜜源植物涵养天敌,如花蝽、瓢虫等均可捕食番茄潜叶蛾的卵、幼虫和蛹。

4.3.2生物农药灭杀

生物农药灭杀番茄潜叶蛾时,可选用苏云金杆菌G033A、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此外,也可以选择在番茄上登记且防效好的农药,如阿维菌素等生物农药。喷施农药要选择在作物嫩叶、叶尖、叶梢等部位均匀喷洒,连喷2~3次,每次间隔期在7~10 d。

4.4优化化学防治

在田间调查过程中,初见幼虫潜道时,可以选择用化学农药对幼虫和卵进行精准、科学的防控,可选用15%甲维·茚虫威悬浮剂、30%虫螨腈·虱螨脲等药剂对整株作物进行精准喷雾防治,每7~10 d施药1次,连续喷施2~3次。

参考文献

[1]张桂芬,冼晓青,等.警惕南美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Meyrick)在中国扩散[J].植物保护,2020,46(2):281-286.

[2]马菲,张俊华,于艳雪,等.番茄麦蛾[J].植物检疫,2011,25(5):55-58.

[3]冼晓青,张桂芬,刘万学,等.世界性害虫番茄潜麦蛾入侵中国的风险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19,46(1):49-55.

[4]张桂芬,刘万学,郭建洋,等.重大潜在入侵害虫番茄潜叶蛾的SS-COⅠ快速检测技术[J].生物安全学报.2013,22(02):80-85.

[5]李亚茹,张连军,刘宁,等.番茄麦蛾生物学特性观察及人工饲料优化[J].环境昆虫学报,2023,45(6):1738-1746.

[6]海永强,刘媛.番茄潜叶蛾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习性[J].中国植保导刊,2022,42(8):24-28.

[7]吴圣勇,张起恺,张烨,等.番茄潜叶蛾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2023,49(2):6-12.

[8]许海阳,贺晓红,赵慧琳,等.不同药剂对番茄潜叶蛾的防治效果初探[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2(5):174-176.

(1山西省吕梁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白育铭,李宁,孙超超,张进强2山西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中心郑卫锋,郑晓东,李卫伟,刘艳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