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下的家国巨变
2024-10-16于静涛
[编者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之际,缅怀过去的岁月,表达对未来的热爱与期盼,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情感寄托。本刊与省委老干部局、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推出本组特别稿件,由3名出生于1949年的老党员讲述自己与共和国同前进、共成长的故事,以此映射共和国75年扬帆奋进、砥砺前行的辉煌足迹。
我于1949年出生在沈阳市一个工人家庭。回首过去的岁月,有些往事始终萦绕在脑海。我从15岁开始学习摄影且几十年在高校从事摄影艺术教学,就让我用自己拍摄的照片,展现一名共和国同龄人眼中的家国巨变……
平房时代在终结
据家谱记载,我爷爷的爷爷是从山东闯关东过来的,连续两辈人都盖不起房子,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直到我爷爷这一辈,才在大东区大北关街盖起了一间平房(图一)。后来,这间小房实在难以容纳4辈11口人居住,于是我爸爸每天下班后到处捡砖头,终于在几年后盖起了一间四处漏风的小房。
20世纪90年代中期,沈阳市进行老区改造,我家这所100多年房龄的住宅得以动迁。如今,我居住在大东路的一个点式楼小区(图二)。与其他小区一样,小区内有体育锻炼设施、喷水池以及休闲区,等等。小区大门距离地铁站不足百米,还有多条公交线路经过,真是居住舒适、出门便捷。
城建惊人发展
“文化大革命”时期,沈阳老北站四周都是稻田地、土岗子、荒草甸子和稀稀拉拉的民房。这是我拍摄的当年惠工广场北侧平房区雪后的场景(图三),房顶石棉瓦上散放着许多杂物,还有许多房顶是用砖头压着的油毡纸。这是当时沈阳居民的常态。
1990年12月,新北站(图四)在图三平房区原址崛起,造型美观、气势恢宏,周边宾馆、酒店、商场林立,当年平房区的居民乐呵呵地搬进了楼房。
地下发生着“革命性变化”
宝能环球金融中心、恒隆广场双子塔……近年来,沈阳的“新地标”建筑竞相崛起,但或许很少有人知道,沈阳地下也在发生着革命性变化。2018年年初,我有幸成为第一个进入“沈阳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摄影人(图五)。这个工程采用沈阳自产的超大型盾构机作业,速度快、质量高且实现了挖掘、输送、镶嵌水泥管自动化。
如今,沈阳地下综合管廊初期工程已经结束。运营后,现在遍布地面上的电力、通信、给水、供暖、燃气等管线都将陆续迁入这个“新居”,且有机器人在轨巡查、自动报警。这不仅会根除“城市剖腹”现象,提升城市形象,方便市民生活,更能够提高城市防灾抗灾能力。
我爱我的家乡
多年来,我拍下了许多反映沈阳变迁的照片。这是我拍摄的沈阳人民的母亲河——浑河(图六)。俯瞰沈阳城区,绿树繁花簇拥中的城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水面上。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