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1978 辽宁社会主义建设 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024-10-16
社会主义制度在辽宁建立起来后,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应该怎样巩固和发展?这是一个全新的历史性课题。辽宁省委、省政府领导全省人民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不断向前发展。
工业基地初步形成
从1953年到1957年,年轻的共和国开始了以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辽宁,作为国家的重要工业地区、一个以机械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大省,成为国家“一五”期间大规模建设的重中之重。
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中,辽宁重点发展了冶金、机械、航空、造船、化工、建材以及煤、电、油等能源工业。在重工业建设项目中,由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项重点工程中,有24项安排在辽宁。其中包括煤炭工业8项,分别是抚顺西露天矿、抚顺东露天矿、抚顺胜利矿、抚顺老虎台矿、抚顺龙凤矿、阜新海州露天矿、阜新平安立井(新平安矿、五龙矿)和阜新新邱一号立井(兴隆煤矿);钢铁工业2项,分别是鞍山钢铁公司和本溪钢铁公司;电力工业3项,分别是阜新热电站(阜新发电厂)、抚顺电站(抚顺发电厂)和大连热电站(大连第二发电厂);有色金属2项,分别是抚顺铝厂和杨家杖子钼矿;机械工业4项,分别是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风动工具厂、沈阳电缆厂和沈阳第二机床厂(中捷友谊厂);石油工业1项,为抚顺第二制油厂(抚顺石油二厂);航空工业2项,分别是国营112厂(松陵机械厂、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和国营410厂(黎明机械厂);航天工业1项,为国营111厂(新光机械厂);船舶工业1项,为国营431厂(渤海造船厂)。为了与这24项重点工程配套,辽宁还在沈阳、大连、抚顺、本溪、安东(今丹东)等地安排了省、市重点工程项目六七百个。以机械工业为中心的沈阳与著名的钢都鞍山、煤都抚顺、煤铁之城本溪相配合,已经初步具有一定的规模,成为东北工业基地的核心。
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到“一五”结束时,辽宁固定资产原值占全国27.5%,居全国第一位;工业总产值占全国16%,居全国第二位。辽宁成为共和国成立以后最早建成的全国重工业基地和军事工业基地。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958年至1962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63年至1965年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建设历经考验、艰难前行的时期。面对困难,辽宁积极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这一时期,辽宁工业战线建成大中型骨干工程220个,包括鞍钢冷轧薄板厂改造、抚顺钢厂650轧机、沈阳冶炼厂铜电解工程,铁法矿务局、本溪矿务局、杨家杖子矿务局的新建和改建,阜新和大连一、二发电厂及水丰水电站的新建和扩建,葫芦岛锌厂、中捷友谊厂、沈阳机车车辆厂、沈阳变压器厂、沈阳重型机器厂、瓦房店轴承厂、抚顺电机厂、抚顺化工厂、大连油脂化学厂、沈阳毛织厂、沈阳纺织厂等厂矿的改建和扩建,沈阳、大连两大铁路枢纽,大连香炉礁码头建设等。锦州新兴工业的兴起是这一时期的亮点。从1958年至1965年,锦州的新兴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迅速发展,先后改建、扩建了49个企业和厂点,共生产和试制213种产品,在为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服务、满足社会和人民生活需要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农业生产方面,在指导思想上,辽宁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安排、多种经营”的方针,因地制宜地推行了农业“八字宪法”、农业技术改革和其他各项增产措施。在农村工作政策上,积极改善经营管理,全面落实“六十条”政策。在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上,采取积极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65年,辽宁粮食总产量达134.1亿斤,比1957年增长14.2%。
“二五”及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辽宁经济有了明显好转,农、轻、重的比例关系趋于合理,基本建设规模得到控制,商品供应情况好转,主要行业的产品质量、成本、效益、消耗指标有80%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到1966年,辽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重工业省份。
历经风雨重现生机
从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辽沈地区因其地域、政治等方面的重要性,受此次风暴袭击较重。但是,坚持正义、不屈不挠的辽宁人民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不畏艰险、勇于斗争,努力使这场浩劫的危害降到最低。风雨过后,“共和国工业长子”重现生机。
在逆境和挫折中,辽宁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排除重重干扰,使经济建设仍然取得了一定进展。如本溪钢铁公司的液压自动调节电弧炉、大型干燥煤炼焦自动化装置,沈阳变压器厂的26万千伏安变压器、超高压电流互感器,沈阳电缆厂试制成功的33万伏超高压电缆,沈阳鼓风机厂的20米塔用轴流风机,大连红旗造船厂的1.5万吨油轮,大连机车车辆厂的单节4000马力电传动内燃机车,沈阳机车车辆厂的铁路自动化养路捣固车,本溪东方红水泥厂的特种钢筋防腐水泥等,这些重点项目的建成投产,不但使辽宁工业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增长,而且还发展了一些新兴工业行业,生产了一批新产品。如今声名显赫的辽河油田、辽阳石化、齐大山铁矿、凌源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一大批企业都是在这个时期建设的。此外,沈阳飞机制造厂自行设计试制的新型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型飞机、辽宁核工业系统研制的中国第一支镭标准源,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农业生产在这个时期也有一定的发展,特别是197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53.82亿元,主要农产品粮豆产量达到247.3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汤河、柴河等水库相继建成,又打了一部分深井,对辽河的治理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风云动荡并没有阻止辽宁前进的脚步,暴风骤雨之后必将呈现更加美丽的彩虹。1978年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辽宁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