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治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创新路径》指导下以山东水文化建设为例分析水生态文明建设多维路径
2024-10-16廖姬雁
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维度加以推进,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的持续改善。基于此,本文参阅《系统治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创新路径》一书,以山东水文化建设为例,分析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多维路径。
山东省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水文化,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水生态文明建设,将水文化建设与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等紧密结合,通过加强水源地保护、推进河湖连通、实施生态补水等措施,构建了完整的水生态系统网络。同时,注重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举办水文化节庆活动、建设水文化主题公园等。基于山东省水文化建设的经验,水生态文明建设可遵循以下路径。
“近海—河湖—陆域”多板块一体。针对近海区域,应实施严格的海洋环境保护政策。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建立海洋生态保护红线,严格限制海洋污染物的排放,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积极推广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在河湖治理方面,应注重改善水质和恢复水生态系统,通过加强河湖污染治理,减少污水直排,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加强河湖生态修复,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投放鱼苗等方式,恢复河湖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此外,还应注重打造河湖景观,提升河湖周边的生态环境质量和休闲价值。在陆域生态修复方面,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增加陆地植被覆盖面积,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并加强土地利用管理,防止过度开发和土地退化,保护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水量—水质—生境”多过程协调。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的重要城市,在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致力于实现“水量—水质—生境”的多过程协调,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在水量管理方面,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分配水资源,确保城市和农村各区域的用水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包括水库、水闸等,以实现水量的有效调节和蓄洪补枯。此外,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加强用水定额管理、落实节水“三同时” 制度等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在水质保护方面,采取严格的水污染防治措施,加强对工业废水、农业水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治理,通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提高污水处理效率,确保排放水质达标。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注重水生生物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在水利工程规划和建设中,该市充分考虑了水生生物的生存需求,避免了对水生生物栖息地的破坏;通过湿地保护、河岸绿化等生态修复措施,恢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此外,该市还加大了水生生物保护力度,严禁非法捕捞和破坏水生生物资源的行为,提高市民对水生生物保护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制度—工程—文化”多手段治理。在制度建设方面,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详细的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政策,明确水量分配、水质保护和水生态修复的目标,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在工程建设方面,注重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通过建设水利工程设施实现水量的有效调节和分配。同时,加强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水资源回收利用率;积极推进河湖连通工程和湿地保护工程,改善水生态环境,恢复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在水文化建设方面,通过举办水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开展水生态科普教育等方式,普及水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公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倡导节水型生活方式,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行动;加强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文化产品创作和传播,进一步弘扬水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安全—产业”多目标协调。首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实施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和支持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河流、湖泊等水体的自然生态功能;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推广生态农业和生态渔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降低水产养殖对水体的影响,促进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次,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水灾害防控工作。建立健全水资源监测和预警系统,实时监控水资源状况,及时预警和应对水资源风险;完善防洪排涝体系,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加强水资源相关的法规宣传和执法力度,提高公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最后,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向节水型、环保型发展,推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业的绿色转型;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降低产业用水成本,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减量化处理,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此外,鼓励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