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视角下中国农业水利工程发展及当代启示
2024-10-16郎凯雯
我国农业水利工程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从秦修建都江堰开始,我国便是世界上最常进行水利工程大规模建设的国家。水利工程的兴修不仅为农田灌溉提供了便利,也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几个关键历史时期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为我国现代水利工程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下面参考《中国农业水利工程历史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一书,简单介绍历史上我国农业水利工程的发展概况,并从中提炼可供借鉴的经验,为当代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启示。
全书分为三篇:上篇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其中第一章对都江堰、郑国渠等农业水利工程的兴建进行探究;第二章介绍三国至唐宋时期农业水利工程的发展;第三章阐述元明清时期农业水利工程的普及和技术总结、专业教育;第四章论述我国传统农业水利工程的特点与不足。中篇对近现代农业水利工程的起源与发展进行描述,包括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时期、“ 文革” 时期及改革开放后农业水利建设成就。下篇阐述农业水利生态文明建设,详细介绍生态文明的提出背景、内涵以及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和相关制度建设等内容。
我国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兴起主要源于黄河及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早在数千年前,我国就有了大禹治水的记录,当时黄河流域频繁发生洪水灾害,人民生活饱受磨难,大禹便采用开渠筑堤的方法,进行洪水疏导,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为后世进行洪水治理理清了思路,即“ 疏堵结合”。发展至秦汉乃至唐宋明清时期,人们对农田灌溉的需求更高了,陆续出现了都江堰、大运河、江浙海塘、新疆坎儿井等现今仍发挥重要作用的农田水利工程,这些工程不仅促进了当时的税收、就业和农田灌溉,也形成了完善的水利灌溉体系,为现代社会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帮助。这些工程巧妙利用地形、技术及水流本身的特性,实现了治水、治沙、灌溉等功能,充分证明了我国历代水利工程技术的适用性、先进性、持久性。
纵观我国历朝历代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从中获得诸多经验与启示,在现代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应重视以下几方面内容,以构建更为科学、先进的农业水利工程体系。
第一,重视技术创新与进步。阅读《中国农业水利工程历史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一书可发现,不同时期农业水利工程的技术都在不断进步,且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工程的实际作用也在进一步提升。因此,在现代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应高度重视现代科技的应用,提升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如在项目规划与设计阶段,工作人员可利用遥感、GIS、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等技术,对工程项目建设地进行勘测,获取精度更高的测绘数据;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应采用新材料、新技术进行施工,有效提升工程建设效率与质量;在水利工程项目的运行中,利用智能监测系统对水文信息进行实时监测,使水资源得到更加精确、科学的调配与管理。
第二,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古代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离不开“天人合一” 这一思想的指导,在这一思想理念的影响下,古代水利工程项目的设计都十分注重生态平衡,力求改造水域环境,实现防洪、灌溉等效用的同时不破坏周边生态环境,降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而现代社会,随着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的日益严峻,利用水利工程的调节功能建设生态文明更是成为重要任务。人们通过抓节水、控源头、促活水等方式,对工农业用水进行科学管理,并对水环境中的污泥浊水、杂物藻类等进行清理,不断提升水环境与水生态的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古代水利工程往往集防洪、灌溉、航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且经常需要跨地区协作,多方共同努力来解决区域内的水资源管理问题。现代水利工程也应借鉴这种理念,在规划建设时综合考虑多种需求,并强化区域间的合作,建设既可用于农业生产也可用于工业生产及社会生活的水利工程体系。
第四,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政策与普通民众的支持,这些也启示我们,一方面应提升社会公众对于水资源、水生态保护的认知,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中,另一方面国家应给予充足的政策支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指导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总之,我国古代农业水利工程历经漫长的发展,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为现代社会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为我们应对洪灾、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污染等问题提供了帮助。未来我们应结合新材料、新技术等手段,持续发扬古人智慧与经验,推动现代水利事业的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