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与人格

2024-10-16叶志宏

科学导报 2024年68期

初中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不仅承载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责任,更肩负着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使命。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审美教育与人格培养的融合,成为语文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

一、审美教育:阅读教学的灵魂

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功能,是语文学科特有的魅力所在。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学生可以在文字背后看到作家情感的波动,感受语言的精妙,进而在心灵深处产生审美共鸣。审美教育不仅是对美的理解与追求,更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首先,文学作品作为人类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童年生活的描述,展现出朴素的美感,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童年的纯真与生活的宁静之美。这种美感不是简单的视觉或听觉的愉悦,而是通过语言和情感交织的深层次精神享受。其次,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感知美,更要引导学生去思考美的本质。在赏析作品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背后的意象、情感、结构等元素去体会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深入的审美体验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进而影响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提升精神境界。

二、人格培养: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层价值

语文教学不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上,还应承担起人格培养的重任。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中无不充满着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鞭笞,阅读这些作品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语文阅读教学是人格养成的天然平台。文学作品中有丰富的正面形象,如《岳飞传》中的岳飞、《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从这些伟大的人物身上学到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品质。通过这些形象的感召,学生的人格得到了无形的陶冶。文学作品也通过情感的传递,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深刻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作品的情节、人物的命运等,启发学生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追求。比如,朱自清的《背影》通过父爱的主题,唤起了学生对亲情的珍视,进而引发他们对家庭责任感的思考。

三、审美与人格的融合:语文阅读教学的理想追求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与训练,更是审美与人格的共同构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审美教育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既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升自己的情感素养,又在美的引领下塑造健全的人格。教师在选材时应注重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好的文学作品不仅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更要具备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这些作品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欣赏艺术美的同时,理解其中的思想精髓,从而实现审美体验与人格升华的同步。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欣赏作品的美感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情景创设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与此同时,通过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剖析,思考人物的道德选择,进而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人格塑造。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课堂中的审美体验和人格思考延伸到生活中。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更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拥有敏锐的审美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品质。因此,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读书笔记、观后感等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外的阅读中寻找美、感悟美,并通过反思生活中的点滴去完善自我。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与人格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教育工作。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审美教育与人格培养有机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语文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它的深层次教育意义,使学生在美的世界中塑造完美的人格。

(作者单位:湖北省利川市凉雾乡民族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