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的小学古诗词阅读教学思考

2024-10-16陈代珍

科学导报 2024年68期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小学生古诗词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愈加凸显。这一教学任务不仅在于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技巧,还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智慧,是学生了解历史、感悟人生的重要途径。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进而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古诗词阅读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文字的理解与背诵,更应是情感的交流与文化的传递。基于此,以下是我对新课标下小学生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思考。

一、让诗词之美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古诗词的意境往往源自生活,它记录了古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蕴含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因此,将古诗词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有效增强他们对诗词的感悟力,使诗词之美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将诗中的意境与自身的生活经历相联系,激发他们对诗词的兴趣与理解。例如,在教授《悯农》时,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田间劳作的艰辛,感受农民辛勤劳作的辛苦,通过这种真实的体验,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诗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这种将诗词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共鸣,使他们在生活中体验诗意,在诗词中感受生活,实现教学的融会贯通。

二、注重“读、悟、写”三者结合。古诗词的学习不仅仅是对字词的记忆与背诵,更是对意境的品味与情感的体悟。因此,教学中应注重“读、悟、写”三者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诗意思维与创造能力。在“读”上,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之美与意境之深,通过朗诵体验诗人情感的变化与节奏的起伏,让学生在诵读中领悟诗词的韵味。同时,“悟”是诗词阅读教学的核心,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诗句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从字里行间去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进而形成独立的审美感受。为了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可以在学生对诗意有所感悟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进行仿写或改写,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诗中的情感与意境。

三、营造沉浸式的诗词学习氛围。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古诗词教学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诗词中的画面、意境、情感通过音频、视频、动画等形式生动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大大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果。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抽象的诗意变得形象生动,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更深刻地感受诗词的美。例如,在教学王维的《鹿柴》时,可以通过视频展现空山新雨后的寂静与鹿鸣,让学生感受诗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静谧与深邃。这样,学生在直观感受中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诗词的意境与韵味,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与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深入挖掘诗词的文化内涵。古诗词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每一首古诗词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诗词文化背景的深入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情感,从而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诗词的意义。例如,在教授杜甫的《春望》时,教师可以介绍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体会杜甫身处战乱年代的无奈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新课标下的小学生古诗词阅读教学,是一项将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重要任务。它要求教师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诗意思维,又要引导他们在诗词中感受生活、体悟情感,进而激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只有这样,古诗词阅读教学才能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颗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继续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成为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

(作者单位:湖北省利川市文斗镇十字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