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留白”为课堂教学添彩
2024-10-16杨艳华
“讲是为了不讲”。从教很多年之后,我才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讲是为了解惑,引导学生厘清知识点;不讲是为了落实和巩固,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后者,不少教了几十年书的人都不理解。作为长期在一线工作的老教师,我也是最近几年才意识到,课堂上的“留白”是多么重要。
窃以为,在上课之前,教师至少应该搞清以下几个逻辑。
其一,教材编选者的逻辑。以语文课的单元教学为例,哪些是讲读,哪些是略读,哪些是课外阅读,编者为何这样安排,着眼点又在哪里?
其二,教材的内在逻辑。比如一篇课文,哪里是重点,某些内容需要采取什么方法进行突破?讲课之前,教师务必熟知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从而选择不同的手法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其三,各学段的教法与学法逻辑。各年级的教学目标不同,教师采用的教法也必然不同。仍以语文教学为例,在识字、组词、造句乃至布局谋篇和写作诸阶段,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搞清楚以上几个逻辑,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知道哪些地方应该重点讲,哪些地方应该少讲或不讲。
“少讲”或者“不讲”,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这很容易让人想到中国画中的“留白”传统。
齐白石有幅作品,取名《小品》。他先在纸的右上角画了一片南瓜叶子,又在左下角画了几只蚂蚱,中间则是大量的留白。用最简洁的笔画勾出轮廓,把思考的空间留给他人。作品一旦完成,就有了属于它自己的生命。当面对它时,欣赏者都会进行二次创作。
讲课也是如此。教师必须明白,这堂课不是你一个人在“表演”,上课也不是你一个人的任务。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一个目标。师生互动,缺一不可。
中学时代,我遇到过两位截然不同的数学老师。
一位张老师,讲起课来口沫四溅。整堂课嘴巴都停不下来,下了课还意犹未尽。之后,又布置大量作业。这种做法,可谓用心良苦。但是,我们班的数学成绩全年级倒数。
学生在课堂上能保持多久的注意力?小学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保持专注的时间有什么差异?初中生和高中生又如何?我觉得,所有教师都应该搞清楚这个问题,避免出现教师一厢情愿“付出”的问题。
另一位数学老师郝明朗,讲课风格与众不同。他通常把每堂课划分为两个板块:第一块是新授,时间大约15分钟,引导学生梳理这节课的知识点;第二块是巩固,时间大约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我的中学数学成绩,就是在郝老师的指导下突飞猛进的。
郝老师是当地教育圈的名师,他的成功,秘诀就在于“留白”。
“留白”是更高层次的课堂教学艺术。我在讲授人教社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时,就采用了这种方式,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一课共有三篇古诗文,分别是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三首古诗词是传统名篇,文体上大同小异,同样讲究传统意境,在表达方式上属于典型的借景抒情。但在内容上,最后一首稍有点叙事的味道。
在授课中,我先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完成了《宿建德江》的教学,从诗人作品、作品内容、古诗意境和抒情技巧等方面进行了讲述和分析。之后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把另外两首古诗词的学习任务交给了学生。引导他们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行梳v1VGihJEBLi2E+9QSLpMYA==理作品的知识点,包括诗人(词人)简介、重点词汇解读、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作品意境的分析。
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而言,独立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是一个小小的挑战。对此,我采取了小组内互问互答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自己提问,之后集体探讨和赏析。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质量也比较高。
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时,有学生提问:“明月别枝惊鹊”一句中的“别”字是什么意思?这个“别”字的使用有什么好处?
对此,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书和搜索引擎,理解“别枝”的意思。有的学生通过自学,认为“别枝”就是斜枝、旁枝;也有同学认为“别枝”就是离开枝头。随后,小组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小组长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从古代诗词意境的角度来讲,“斜枝、旁枝”更有传统审美的趣味,而“离开枝头、告别枝头”显然更有动感。学生们进而感悟到,传统古诗词的解读是多么地有意思。有的孩子眼睛放光,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了。
我趁热打铁,出示了八大山人和齐白石的部分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布局美。
这堂课,我大胆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则后退一步,扮演导演的角色,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字词、文意,并分析作品意境。最后,引导学生理解传统审美的趣味。我发现,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收获反而更多。
课堂“留白”的作用,还有很多。
留白,是为了提升学习效果。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新授课结束后,第一时间进行复习和巩固,记忆效果最佳。教师在新授课结束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
留白,是为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如果说,教育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审美、学会创新……”,窃以为,以上几个“学会”中,学会思考是每个人一生最重要的技能,且没有之一。
学习语文,理解山川景物等大好河山的美,理解风花雪月与爱恨情仇等种种复杂的情感,学会使用条理的语言与人沟通;学习数学,认识数理逻辑的特性,理解数理之美;学习音乐和美术,知道如何用感性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实现人与自然和命运的共情;……以上种种美好的境界,都来自独立的思考。
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才能创造课堂教学的美好境界。教师应该学会放手、敢于放手,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我。换句话说,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学会“留白”,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在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教师要学会后退一步,千万不能代替学生思考。
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借着教师讲课的“余波”,进行深入思索和练习,实现重点突围、难点突破。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返璞归真,是拒绝眼花缭乱的“表演”。如果学生一句话都听不进去了,教师却还在滔滔不绝、乐此不疲,这显然是在和教育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对着干。
最后,留白还可以让交流更充分。师生之间,有思想碰撞的火花才有进步。有时间思考,学生才可能参与有价值的讨论。评价一堂课讲得如何,要看师生互动的情况。在一些优质课、录像课上我们看到,有些教师为了达到“热闹”的效果,会反复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对不对呀”,“好不好,是不是”……这种课,水分很大。而一节真正的好课,一方面要看教师设计的问题是不是深入,是否有助于重难点的突破。另一方面要看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探讨是不是有价值,是否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师不能做思想上的懒人,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而学会“留白”,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开阔的视野和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