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路径与方法

2024-10-16冯德鸿

求知导刊 2024年24期

摘 要:语文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撑起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并推动时代文明不断创新发展。语文博大精深,兼容并蓄,以传承思想、弘扬文化、培养美德、传递能量为己任。要想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就必须找准语文学习的路径,抓好文本阅读,领悟文本思想,储备文本语料,提升学生鉴赏文本的能力,教会学生热爱生活、感悟生活和描绘生活。

关键词:阅读;文本;语文;学习能力

作者简介:冯德鸿(1969—),男,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泉湖中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界倡导回归传统,加强语文学习。浩浩中华,积淀了几千年的文明需要传承与创新,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需要传播与发扬,海量的知识信息需要思辨与发展,语文教学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探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路径与方法。

一、要找准语文学习的路径

(一)抓好文本阅读

文本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所编选的文章都经过专家的反复审定,称得上是经典范文。其内容涉及文史、建筑、科普等诸多方面,可谓博、多、精、深,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阅读,都能有新的收获。阅读经典文本,学生会受到文化的浸染,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一种美的体悟。随着阅读的深入,个人的认知、气质以及能力也会不断提升。抓好文本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这对于推进语文教学、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

(二)领悟文本思想

学语文贵在学语文思想。语文课程教学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识字,更多的是在传递一种思想,释放一种能量,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心灵得到鼓舞,然后重新审视自我,树立正确的三观,明辨是非。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名著进行比较阅读,比如:《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在有关三国故事的宋元话本、戏曲和轶事传闻的基础上,依据晋代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以及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所作的注,所进行的艺术加工再创作,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而《三国志》所记载之史料较为翔实可靠,是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完整记录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间,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全过程。又如:《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都以“忠”和“义” 作为行动准则和道德标准,几乎没涉及情;而《荡寇志》却突破了这一点,在全书突出“忠”和“义”的同时,还浓墨重彩地渲染“情”。

(三)储备文本语料

充足的语料储备是语言运用的基础,没有足量、高质的文本阅读,语言运用能力也不会太强。因此,在学生阅读课内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要尽量增加他们的课外阅读量,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探索出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课内到课外,由精读到泛读,获取字、词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句法、文法方面的规则技巧。再经筛选、整合,将多方面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分类管理,建立语料库。这样在运用语言时就能避免迟滞、卡壳的情况发生。学会查漏补缺,找到问题的根本或启发自己思考的点,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在学习时,学生应感性把握,感觉认同,感情融入,这样才能引发情感共鸣。例如,朱自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撰写的《经典常谈》就值得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全书介绍了我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情况,通俗易懂。先生用聊天的口吻讲述经典,消除了初学者对经典的疏离感。

二、要探究语文学习的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生活是一本大语文书,时时处处有学问,只要在阅读上下功夫,精心体察文本之意,精准把握文本的现实教育意义,用心钻研,探究学习语文的方法,学习成效自然显著。

(一)学语文,要先进入文本语境

入境才能静心体察、领会文本之意。作者传达了什么,思想倾向于什么?通过反复阅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悟,在合作探究中交流,读懂了文本内涵,学语文的目的便达到了。

每篇文章的产生都与一定的背景紧密相关,学生要走进文本,仔细揣摩,整体把握。以《孔乙己》为例,鲁迅说“孔乙己”是他笔下最具特色的形象之一,寓意广泛,印象深刻。我们读来,何尝不感到人物鲜活?一提到孔乙己,那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便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读者的脑海中。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么一个形象?这就必须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去深入地探究。文学作品展示的形象,一般来说,意义是多方面的。从孔乙己这个人物来看,其反映了封建文化及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也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孔乙己生活的环境来看,他出场最多的地方就是咸亨酒店,他来了别人可以笑几声,他走了几乎没人想起他,周围人冷漠麻木,只把他当一个嘲笑的对象。从孔乙己的经济状况来看,长衫又脏又破,开始还能“排出九文大钱”,最后粉板挂账“十九个钱”。这体现了时代、人物关系、人物三者的有机统一[2]。外在形象显示着内在的孤傲,作者正是通过对人物外形的整体描写,来概括人物的特殊身份的。世态炎凉的社会,夹杂着新旧文化的冲突,预示了故事悲剧的必然结果。

(二)学语文,要学会用心灵视听

一首诗歌、一篇散文或一部小说都是作者提炼生活的结晶。学习语文,就要感悟文本,学会用心灵视听。

在阅读吴均《与朱元思书》中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等句子时,学生要学会用心灵视听,感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通过心灵的视听去感悟,去评判,便能透彻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思想内涵,体会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超然。

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同样让人如痴如醉。那里的山美、水美、人美、风俗美,美得让人目不暇接。山上长满绿草翠竹,葱葱郁郁。溪水清澈,一篙插不到底。山水成就了边城,滋养了这片土地,也演绎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白塔,菜园,吊脚楼,渡船,相映如画;老人,少女,狗,还有那过渡人,自然祥和。每至端午,村民赛龙舟,下河捉鸭子;每至中秋,男女青年对歌,表达爱情;每至元宵,舞龙灯,放烟花,耍狮子……民风民俗,和谐统一。在这里可以嗅到泥土的气味、草木的气味、各种甲虫的气味,甚至嗅到锅中焖瓜菜的味道;听到笛声、歌声、鸟鸣声,以及“繁密如落雨”的虫声,蚊子的“嗡嗡”声,一切都是那么的明净、自然、朴素、原始。老人呵护着少女成长,为路人默默摆渡,不收一分钱;少女与老人相依为命,善良天真,温柔纯洁。天保、傩送手足情深,互相谦让,以特有的方式表达情感。诗画般的语言,清新细致的描写,使边城处处洋溢着一种淳朴的民情风俗之美[3]。阅读这样的作品,不但满足了心灵的视听需求,而且获得了美的感悟。但在这美丽明净的背后,更应该看到那隐含的忧伤:为了彼此之间的“爱”,人人心中难以言表。故事留白式的结尾,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

(三)学语文,要提升鉴赏能力

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表现在让不同层次的读者有不同的感受,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想提升鉴赏能力,就要在阅读上下功夫,广泛涉猎,学会感悟生活,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鲁迅先生说得好,从《红楼梦》中,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即使同一个人,年轻时读,是一种韵味;中年时读,是另一种韵味;老年时读,味更不同。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鉴赏文本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深入地学习,多角度分析问题,这样学生思维的火花才会迸发,学习起来才更轻松愉快。

例如,学完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教师可以布置写读后感的任务,指导学生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适当引述,感受力求深入,可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表述,可联系生活和阅读体验来写,主要突出一个“感”字。学生根据要求,动用语料资源储备,写出了各种各样的“桃花源”。有的学生说,从古至今,正是因为存在不平等现象,社会才趋于平等,走向发展;有的学生说,“桃花源”中的生活虽然和乐,但原始保守,缺乏新文明的气息;还有的学生说,作为精神家园的“桃花源”只是理想的避难所,当现实与理想冲突的时候,在那里可以寻求暂时的心灵庇护,可梦醒后依然得面对现实。

(四)学语文,要亲近热爱生活

亲近热爱生活这个人生大舞台,将大有收获。鲍尔吉·原野怀着对草原的一腔热爱,感受草原的纯净、美好,创作了《静默草原》。文中写道:“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这里的“善忘”是豁达的意思,“静默”是沉稳、不张扬的意思。不计名利,坦然自若,是对草原最好的诠释。只有草原才会让人在静默中反思自己的行为[4]。作者的目的很明确:用心灵去深情地呼唤,培养读者热爱草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用心去书写对生活的不同体验,对生命的哲理性感悟,以此透射出自己的人生态度。

同样,老舍在《草原》中写道:“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表达了他初见草原的感受,满眼惊喜,由衷赞叹,想用歌声赞美草原的美丽风光[5]。

教会学生亲近热爱生活,其才会在心灵深处爱上语文。潜心研究语文,传承经典文化,便能更好地反哺语文学习。

(五)学语文,要勤于随笔写作

学语文讲究方法,持之以恒,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平时的阅读很重要,遇到好词好句好段,要养成摘录、识记的习惯;对于仿写造句要时时练习;对于小辩论、小论文要经常交流;经典诵读要定期、不定期地举行。除此之外,教学中开展的汉字听写、成语接龙、诗词对答、书法比赛等各类活动都可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根据学习的进度,写一写日记、随笔,或命题、话题作文,以及读后感、观后感之类的习作,有助于语文学习。

XBIelCDdvNpTXQSBSyB/cL7PfSzDeYBQmi20ysTD3us=

比如,引导学生改写或续写文章,就要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按照一定的要求,重新组合、加工,创作出新的作文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要刻苦读书,勤于练习,积极拓展知识的空间,就一定能左右采获、精进臻善。

三、总结

学语文,离不开载体——文本,从字、词、句抓起,学语法、句式之美,学篇章、思想之美。只要善于阅读,乐于思考,审美感悟的是一种认识境界,自我升华的是一种精神境界。文本倾注作者的心血,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好读书,读好书,注重经典文化,不断增加语料储备,活学活用,思想自会灵动,胸中便生丘壑。

总之,通过听、说、读、写的过程,反复锤炼,提高自我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语文才能学得好,语言运用才能游刃有余。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学语文的路径与方法,加强阅读和写作训练,用心去探讨。相信在语文魅力的感召下,在经典文化的吸引下,学生会爱上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

汪征嬗.孔乙己形象典型意义新解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6):52-53.

方刚.《边城》中善与美的悲歌[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5):129-131.

白伟全.《静默草原》的文本之美探微[J].中学语文,2017(3):51-52.

王瑛.向往呼伦贝尔大草原:老舍作品《草原》赏析[J].新课程(上),2017(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