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土资源区域游戏活动培育农村幼儿人文素养的价值

2024-10-16蔡勇

求知导刊 2024年24期

摘 要:以津市市农村幼儿园为例,通过文献查阅、行动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农村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的实践与研究,探索本土资源的区域性、生活性、文化性、教育性等特点,分析利用本土资源区域游戏活动培育农村幼儿人文素养的价值:丰富农村幼儿的文化知识积累、涵养农村幼儿的家国情怀、推动农村幼儿的审美情趣升格、增强农村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本土资源;区域游戏;农村幼儿;人文素养;培育价值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挖掘本土资源开展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XJK19AJC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蔡勇(1971—),男,湖南省津市市教育局。

3—6岁是幼儿心智和情感发展的关键阶段。幼儿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在玩中习得,对游戏活动的兴趣和向往是幼儿与生俱来的。为此,农村幼儿园应当积极加强对乡土资源的挖掘和应用[1],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区域游戏活动,为幼儿创造“玩中学”“玩即学”的机会和环境,支持、鼓励、帮助幼儿学会相互尊重、自我领悟、塑造品格、分享成长,从而涵养幼儿个体的人文素养。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与价值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贲卦》:“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初指工具、服饰、语言文字,后拓展至行为规范、伦理道德等领域,体现了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独特性。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包括人文基础。文化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获得的认识、改造自然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建构社会角色的应景情感。人文素养是个体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与文化素质,是一个人精气神的高度融合,是人的文化品位、理想信念、心理素质、人生态度、道德修养、政治素养、精神面貌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2]。

不同幼儿群体的认知、审美情趣和发展需求不同。相比于城区幼儿,湘西北农村幼儿受客观环境限制,知识视野相对狭窄,认知起点相对较低,他们的心智和审美情趣等人文素养需要幼儿园加强引导和培育。办园经费紧张等因素制约了农村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材料投入和环境创设等工作,如有些品牌的游戏材料费用比较高,无法完全在农村幼儿园普及,这不利于农村幼儿享受高品质学前教育和提升人文素养。维戈茨基说,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农村幼儿教育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挖掘、利用本土资源,创设良好的区域游戏活动环境,开展多样化的主题区域游戏活动,实施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的幼儿教育。

二、本土资源的特点

(一)区域性

区域性是本土资源的首要也是最明显的特点之一。本土资源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在地区特有的自然、社会和非遗文化等资源,是有生活地域特色的物质实体和社会文化现象。这些资源所处的地域界定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活地域,即“共同生活圈”,而不仅仅是行政管理区划。津市市农村幼儿园拥有的本土资源蕴含在师幼的“共同生活圈”中,包括澧水流域和比邻荆楚之地的自然、社会、非遗文化等资源。如,飘香的稻花、翻飞的鸟雀、浑厚铿锵的澧水船工号子、富有韵味的荆河戏、古渡风情的《津市打渔歌》、童趣横生的儿歌《虫儿飞》、苦读求学的典范车武子等。这些区域性的本土资源为农村幼儿教育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实践陶行知先生的“社会即学校”理念。

(二)生活性

本土资源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生活圈”内的物质现实生活和现实体验及渴求体验的文化生活,涉及历史场域和现实生活。幼儿区域游戏活动的本土资源应贴近幼儿学习习惯、生活体验需求和历史认知兴趣,包含多元的、融合历史与现实的生活内容。津市市农村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包括山水美景、农桑活动、传统习俗、儿歌童谣和传统游戏,幼儿既是过程的体验者,又是场景的见证者。芒种时节插秧、丰收节里晒丰收、端午包粽子、迎新年打糍粑、赶场(集)换物资等活动,以及刘聋子牛肉米粉等当地特色美食,充满了传统生活的仪式感。它们都是农村幼儿园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的鲜活的生活材料。在游戏活动中,农村幼儿可重现生活场景,探求生活未知,体验生活仪式感,从而获得有益的生活经验、知识,提升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文化性

本土资源是世代传承、发展、创新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被打上了地域特有的烙印,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师幼“共同生活圈”的文化资源能够深度浸润幼儿的心智和情感,促使他们积极发展,日臻成熟,适应、消化传统与近现代文化,创造未来文化。旧石器时代的虎爪山遗址呈现了先民的智慧创造,展现了澧水流域文化的深厚底蕴;嘉山望夫台孟姜女的忠贞爱情传说阐述了文学经典情感主题;红二、六军团血战澧水两岸的革命故事传递了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通俗活泼的地方儿歌童谣彰显了儿童文学的趣味性;白云山高僧惟俨普度众生的修行诠释了宗教文化的信仰;津市市工业发展的辉煌历史体现了工业文化的创新力。农村幼儿园开展具有文化属性的本土资源区域游戏活动,可以激活幼儿内在的文化积淀、审美潜质和求解未知的欲望,涵养幼儿的人文素养。

(四)教育性

本土资源因兼具生活和文化特性,具备良好的教育价值。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在参与本土资源区域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因熟悉游戏活动材料和形式,农村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高,这有利于农村幼儿心智水平的发展和人文素养的形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要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大自然和社会不仅可以拓展农村幼儿的学习空间,还可以为农村幼儿的游戏活动提供丰富素材和鲜活形式,使他们在广阔空间中学习生活知识,享受生活乐趣,陶冶审美情操,提升人文素养。农村幼儿园要利用本土资源进行环境创设,开展区域游戏活动,促使幼儿积极参与、体验、思考、分享,探索自然奥秘,感受社会生活,实现认知发展,体悟本土文化精髓,弘扬红色革命精神,培养本土文化认同,厚植家国情怀。

三、本土资源区域游戏活动培育农村幼儿人文素养的价值

(一)丰富农村幼儿的文化知识积累

幼儿是天生的好奇者和探索者。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的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3]。皮亚杰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4]129。幼儿园的区域游戏活动能有效推进幼儿的认知发展和丰富幼儿的知识积累。目前,学前教育正在开展“去小学化”工作,积极落实游戏教育。在游戏中,幼儿学习生活知识与培养自理能力,发展个体生命;学习生产知识与培养创造能力,满足创造欲望;学习社会知识与培养交际能力,传承社会文明。

幼儿的心智发展尚处于萌芽期,个体认知还处在具象事物的感性认知层面。本土资源贴近幼儿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现实,易于引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情感共鸣。农村幼儿园要利用本土资源充实区域游戏活动的材料,创设生活化的环境,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区域游戏活动,使幼儿积累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如,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与父母、教师共同收集本土植物种子,于科学区体验种植活动和观察植物生长,增长生命科学见识;带领幼儿参观津市市工业博物馆,了解津市工业发展的光辉历程,让幼儿在美工区创作“科学城”蓝图,放飞创新梦想,在建构区挑战“发明创造”,建构模型设计,探索科学原理。可见,本土资源区域游戏活动不仅能促进幼儿思维与认知的发展提升,同时也能在幼儿心里埋下科学创新的种子。

(二)涵养农村幼儿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培养未来的国家建设者至关重要。家国情怀源于现实生活的美好和对历史文化的自豪,是催人努力工作和好好生活的动力和源泉。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承担着传承中华文明和培养家国情怀的重任。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4]49鲜活而丰富的本土资源正是点燃教育火焰之引信。虎爪山的旧石器、城头山的古稻田和稻谷,展示了澧水流域先民的智慧与文明火种。囊萤夜读苦求学的东晋名臣车胤,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孟姜女,为百姓福祉而浴血斗争的贺龙元帅和红二、六军团的红军将士们等,这些湘西北的贤达、英雄和传奇人物的事迹都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津市市农村幼儿教育宝贵的本土资源,必须加以传承和弘扬。

农村幼儿园要在区域游戏活动中充分利用有根有魂的历史、人文等本土资源,实现幼儿教育和发展目标。如,在语言区开展让幼儿说一说车胤勤学苦读的励志传奇故事的活动;在表演区让幼儿演一演红军英勇战斗的红色故事,用纯真的语言和形象的动作演绎先贤英雄的感人事迹;在美工区开展创意泥塑游戏活动,再现古人辛苦劳作的群体生活场景,让幼儿用灵巧的双手和大胆的想象,追随本土先辈千万年求索的足迹。通过在区域游戏活动中体悟、分享、传承先祖们的勤劳品质和智慧成果,农村幼儿的家国情怀可以得到滋养与提升。

(三)推动农村幼儿的审美情趣升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环境可以隐形地帮助幼儿获得感性心智认知、朴素情感经验,促进其理性思维发展,提升其审美鉴赏和创造力。本土资源既可作为游戏活动的材料,又可作为环境创设的材料。幼儿的心理、认知和情感发展尚处于启蒙发展期,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创设必须与之相匹配。本土资源的生活性和文化性符合幼儿具象认知和形象思维的特点,换言之,本土资源适宜融入幼儿园的生活、教学环境和区域,有利于高效创设丰富而特色鲜明的室外主题环境和室内主题区域(角)。

湘西北的本土自然资源有稻草、竹子等绿植,沙土、鹅卵石等矿物,螺蛳、河蚌等贝类;非遗文化资源有孟姜女、车武子等文化名人;文化遗址有虎爪山、城头山……农村幼儿园可以从收集、整理、分类开始,让幼儿主动参与,感受劳动之美。如,师幼共同利用本土资源创建农桑主题文化园,摆一摆农作工具实物或照片,绘一绘劳作活动场景,体悟现代“桃花源人”的农家乐;创建艺术展示长廊,引导幼儿制作贝类、藤草等工艺小饰品,感受创造艺术美的快感;创设车胤文化阅读区,让幼儿画一画车武子囊萤照读图,摆书案供幼儿阅读,使他们感受文化知识的魅力。可见,在创设环境和手工制作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有利于促进幼儿思维品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升格。

(四)增强农村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帕顿认为,儿童从2岁开始,就进入了非社会性(不参与)到社会性的意识,再到距离接近,最终到进行交往发展过程中[5]。《指南》也明确了幼儿在社会领域的人际交往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传统儿童游戏和传统习俗等本土资源富有生活气息、文化感染力,是组织农村幼儿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的优质材料和鲜活形式。传统游戏如荆楚农村的跳房子、捏泥塑,传统习俗如湖湘农村赶集(场)、打渔鼓等,都是津市市农村幼儿易接触且熟悉的本土资源。

农村幼儿园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水平和审美鉴赏能力,改良传统游戏和传统习俗,创新区域游戏活动内容、形式与规则,并鼓励、支持、帮助幼儿积极参与设计规划。游戏活动的角色定位可促进农村幼儿逐步形成责任担当和公德意识。如,农村幼儿园可组织农村赶集(场)游戏活动,从游戏活动的总体设计、内容选择与规则拟定,到具体的集市环境创设、商品制作与售卖,幼儿彼此接触、交流、分享,学会与人交往,展示自尊、自爱、自信,同时尊重、理解、包容他人,体验与同伴友好相处的乐趣。可见,通过协同合作,制定游戏活动的规则,并自律遵守规则,农村幼儿能逐步适应、喜欢、维护集体生活群体,形成朴素的集体归属感。

结语

师幼“共同生活圈”中的自然、社会、非遗文化等领域的本土资源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生活性、文化性、教育性等特质。农村幼儿园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区域游戏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在文化知识、家园情怀、审美情趣、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与提升,充分体现本土资源区域游戏活动培育农村幼儿人文素养的价值。

[参考文献]

黄琼.多维应用本土资源 丰富幼儿美工区游戏:以惠女服饰文化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24(3):98-101.

陈四景,夏珊珊.高质量发展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24,10(4):91-94.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15.

管旅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案例式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佛罗斯特,沃瑟娒,赖费尔.游戏与儿童发展[M].唐晓娟,张胤,史明洁,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