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期听力障碍学生“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2024-10-15白云

现代特殊教育 2024年18期

【摘要】 青春期是青少年心理问题高发的阶段。听障学生由于听力与言语方面的障碍,并受到自身、家庭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其心理问题更加复杂独特。为此,聋校在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时可采取服务学生、助力家长、赋能教师“三位一体”的教育策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促进青春期听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 青春期;听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62

【作者简介】 白云,一级教师,苏州市盲聋学校、苏州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江苏苏州,215000),1012555989@qq.com。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目标[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残障儿童和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因此,做好听力障碍(以下简称“听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聋校德育的工作重点之一。青春期属于每一个孩子,它不因障碍而缺席,也不因残疾而失色。守护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个特殊的时期,是家长和教师共同面临的课题。

一、青春期听障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

世界卫生组织将青少年期定义为10岁到19岁从童年步入成年的人生阶段,这是人类发展的一个独特阶段,也是奠定健康基础的重要时期。青少年在身体、认知和社会心理方面都在迅速成长,并影响到他们的感觉、思维、决策以及与周围世界的互动[2]。青春期是心理问题高发的阶段,而听障学生由于听力与言语方面的障碍,则需要面对更多更复杂的问题[3]。

张宁生、简仲谦、兰继军等学者的研究显示,听障学生与同龄健听学生相比,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4-7]。徐方忠等人的调查研究则显示,青春期听障学生在同一项目的得分普遍高于低年级进入青春期前的听障学生,且具有典型性特征[8]。

(一)自我意识水平偏低

自我意识构成了个体心理素质的核心要素。健听学生通常会在青春期阶段迎来自我意识的显著增加。然而,由于听障学生在听力和语言上的障碍,这一成长阶段常常会伴随着心理上的微妙转变或失衡。这种状况可能抑制他们的自我意识,从而引发一系列心理和行为上的挑战,如:对自己的潜力和才能缺乏信心、思维不够灵活、创新能力受限;在独立思考方面存在困难,过分依赖他人,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此外,他们更容易选择放弃,缺乏恒心和自控力,情绪和行为表现出不稳定性。

(二)社会交往能力偏弱

青春期是青少年在情感、行为和思想上逐渐与父母产生距离的时期。与此同时,他们对教师的看法开始带有保留、批判和怀疑的成分,而同伴关系开始在他们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青春期学生常常有强烈的社交需求,但人际交往障碍却是他们需要面对的一个普遍且复杂的问题。

听障学生在理解及运用口语方面经常面临重大挑战,即便是那些有部分听力并能够进行一定口语交流的学生,其发音和语调也可能存在问题,从而造成交流障碍。这种沟通障碍不仅减少了信息传递的有效性,还会引起社交排斥,增加个体感到孤立的风险。除了直接的语言交流难题,听障学生在社交经验方面也相对不足,这使得他们在理解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等非语言性信息时,同样面临挑战。这种局面进一步削弱了他们准确识别他人情绪和意图的能力。此外,由于缺乏正常的社会经验及对社交礼仪的不熟悉,聋校听障学生在社交互动中常常表现出不符合社交规范的行为。

(三)情绪控制能力偏弱

青春期的到来伴随着青少年心理状态的显著变化。最显著的表现通常是难以控制情绪,对外界刺激反应敏感,情绪波动频繁,容易发怒和过度激动。此外,这一阶段青少年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这可能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方面极度希望与异性建立联系,另一方面则对异性交往感到恐惧或排斥。在没有得到恰当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下,这些心理障碍可能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中持续存在的问题。

对于听障学生而言,语言能力的不足限制了他们表达情绪的能力。缺乏及时的情绪反馈、社会支持和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使得听障学生难以察觉和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导致在情绪控制方面的能力通常较弱。与同龄健听学生相比,听障学生更容易出现抑郁和焦虑的情绪反应。

除此之外,青春期听障学生还可能遭遇其他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源自对未来职业规划和生活理想的不确定感,以及与同伴在学业成绩、外貌、社交关系或物质条件等方面的比较所引发的嫉妒,家庭环境的紧张和亲子关系的冲突也是常见的问题。此外,个别学生会存在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9]。这些心理问题会对他们的学业表现和日常生活产生不利影响,这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在各方面给予关注,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二、青春期听障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青春期听障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多维度的社会现象,其成因可以从个人、家庭及外部环境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个人因素

1.性压抑

青春期阶段,伴随第二性征由出现到成熟,听障学生和健听学生一样,开始对性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但他们对性的渴求和探索通常会受到来自社会文化和教育体系的保守态度的抑制。弗洛伊德强调了性本能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指出性压抑可能导致心理问题[10]。青春期的性压抑往往导致听障学生情绪上的躁动不安,乃至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2.身心发展不平衡

埃里克森提出,在青春期阶段,青少年通常会面对“建立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11]。在青春期,听障学生的生理成长速度加快,然而他们的心理成长与健听同龄人相比可能会显得滞后,进而导致身心发展之间的不协调。这种不匹配、不协调加剧了他们内心的冲突感。听障学生在从儿童期过渡到成年期的过程中会面对诸多矛盾与不确定,这些连续出现的挑战常常使他们感到焦虑不安。

3.听力障碍

在青春期,同伴接受度和归属感对于个体的自我认同和情感健康至关重要,其重要性往往会超越师生乃至家庭关系。由于听力的限制,听障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或理解同龄人的社交暗示时可能会遇到困难,这进一步增加了建立同伴关系的复杂性。听障青少年会因为无法充分参与同伴间的互动而感到自己与群体格格不入,这种被排除在外的感觉会加剧他们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此外,听力障碍造成的自我价值和社会融入障碍容易引发自卑感,并影响听障学生的社会关系和情感表达,这与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与补偿理论相呼应[12]。

(二)家庭因素

1.亲子沟通困难

米纽庆的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模式对个体发展至关重要[13]。尽管健听学生的亲子沟通也存在着各种问题,但与其相比,听障学生家庭中由于听力损失导致的语言特殊性造成的亲子沟通困难则更为严重。听力障碍限制了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对于听障学生而言,听力损失是遗憾的源头,而沉默反而增强了他们与他人交流的渴望。然而许多听障学生的家长由于缺乏学习手语的意愿或资源,并不熟悉手语。虽然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交流可以通过眼神和简单手势完成,但这种沟通方式难以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家长可能难以觉察和应对听障孩子的心理需求。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亲子间的沟通障碍可能会逐渐演变成沟通缺失。沟通的缺失不仅影响了听障学生对他人理解和信任的能力,也可能对他们建立同伴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2.家庭教育不科学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健听学生而言,不科学的家庭教育主要体现在家长基于错误的成才观、教育观与价值观对子女寄予过高的期望,导致子女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此外,家庭环境和氛围的不和谐,如夫妻关系紧张和频繁争吵,以及对子女心理需求的忽视,也会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引发亲子关系的紧张和子女的叛逆情绪。

对听障学生而言,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因为自身教育层次和对听障的认识不足,家长采取了不恰当的教养方式。部分家长对听障子女持有消极态度,认为他们不如其他孩子,未来没有太多希望,甚至将他们视为家庭的负担。这种态度导致家长忽视听障子女的潜能和需求,对他们的教育和发展投入不足;部分家长则因为对听障子女的愧疚感而采取溺爱的教养方式,不设定合理的期望和界限,导致听障子女缺乏必要的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3.代际观念冲突

在家庭环境中,不同代际之间由于价值观、行为习惯、社lOuxGkDTvz017K/4SuMvxQ==会角色期望、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差异产生矛盾和冲突,尤其是在快速发展和变化的社会背景下,这种冲突更为明显。而青春期是听障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他们开始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等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看法。但由于其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人格具有幼稚性,表现出主观的片面性和绝对性,听障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显著,这更加剧了其家庭中的代际观念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听障学生往往不明白家长的想法为什么与自己的想法格格不入,从而出现烦躁和不安的情绪,进而在心理上产生障碍。

(三)环境因素

1.人际环境

青春期是人际关系网络迅速扩展的时期,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对个体成长具有显著影响。听障学生的这一发展阶段尤为关键。在这一阶段,他们开始探索外部世界,寻找自我认同,并寻求在父母和教师之外的独立性,建立多样的人际联系。对于住校的听障学生而言,校园生活成为他们社交互动的主要场所,同伴和师生关系对他们的社交技能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他们表达和处理情绪的关键渠道。然而,当同伴或师生关系出现问题时,听障学生可能会感到焦虑或抑郁,因为这些关系是他们社交发展和情绪释放的主要途径。由于听障的影响,听障学生更容易在社交互动中遇到挑战,小矛盾可能被放大,导致过激反应或回避行为,影响他们理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他们对他人的无意动作更为敏感,容易误解他人的意图,感觉被排斥或不受喜爱。

2.教育及生活环境

教育及生活环境在青春期听障学生的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这一时期的听障学生不仅要应对学业上的难题,还需面对职业发展路径的未知,这些挑战让他们感到迷茫和受挫。对于能力发展尚未成熟的听障学生来说,这些问题更易引发挫败感。尤其是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和学业成绩平平的学生,在与同伴的比较中,更容易感到孤立、孤独和敏感,从而产生心理适应问题。

3.社会环境与支持

社会对听障群体的接纳程度和态度会影响其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开放和包容的社会环境可以鼓励他们的社会参与,而歧视和偏见则可能导致孤立与边缘化。尽管近年来社会对于残障人士的整体接纳有了长足发展,但现实生活中,依然有部分人会因为不了解而对听障学生持有偏见。同时,相应的支持服务与资源、政策与法律保护还不健全,这些都对听障学生的社会交往和个性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听障学生在社会交往中遇到沟通障碍和不公正的对待等经历时会对与健听人群的互动产生畏惧,从而选择避免这种交往。长此以往,这种回避导致他们逐渐与外界隔绝,社交圈受限,并进一步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三、“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针对影响青春期听障学生心理健康的个人、家庭及环境三大因素,苏州市盲聋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创设了关注学生自我成长、家庭教育指导、教师专技提升的“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形成了校长负总责、副校长具体落实、各科室负责人为骨干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将其纳入多项工作体系和目标,采取多种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向深入,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及资源拓展

1.创设心理健康友好环境

学校通过构建心理健康工作网络体系、落实学生心理健康三级监护网络、制订心理危机干预应急处置预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建设专业规范的心理咨询室,建设游戏治疗、音乐治疗等专项治疗室,开通校内心理求助热线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学校在常规心理健康课程的基础上,开展校本特色体音美劳动相关课程,利用班级环境与校园环境布置、“我们的节日”等系列德育活动与丰富多彩的课后延时服务等,增强听障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师生幸福指数,增强学生生命安全意识,提升心理调适能力。

2.青春期自我成长专题“团辅”

青春期听障学生在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和情绪管理等方面问题突出,为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这一关键时期,学校面向聋部高年段学生开展了“润心”守护——青春期自我成长团辅系列活动(见表1)。为使团辅效果最大化,团辅结束后,班主任在班级开展后续引导,提高针对性。此外,面向全校各年龄段学生,围绕“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和“自我认识”等主题开展心理团辅活动,加强心理教育系统性。

表1 青春期自我成长团辅主题

[主题

主要内容 1.我是一个独特的人 从自己的视角来认识自己和他人,从别人的视角来重新认识自己,并练习真诚地赞美别人 2.人际交往——尊重 尊重并不意味着对方必须和你一模一样,如果他愿意听你说完,或者愿意给你机会表达,这就是一种尊重 3.认识我们的情绪 用情绪ABC理论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事件 4.你和你喜欢的“TA” 明白在这个年龄阶段每个人普遍会面临的困惑,通过学习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论”,了解“完美”爱情 ]

3.青春期自我成长“个辅”

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出发,建立个别辅导模式,以弥补“团体辅导”的不足。每学期初,学校对全体在校学生进行两次心理测评,第一次测评使用《症状自评量表》(简化版),复评则使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广泛征询班主任、任课教师的意见,排查、筛选有心理辅导需要的学生;学校阳光中心在列出主要问题症状后与家长进行沟通,在获得家长同意后,推荐给专职心理教师和外聘心理咨询师,由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对于那些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还会在基本评估的基础上建议其监护人带去医疗机构作相关诊断和治疗。此外,鼓励有需求的听障学生在游戏治疗室中进行充分的自我表达和自我探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心理上的疗愈和成长。

4.性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

“健全人格”是学校办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引导学生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对于青春期学生来讲,性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为进一步加强听障学生的性教育工作,学校成立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盲聋学生性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研究组,在文献分析、专家咨询、考察访谈的基础上,设计编制了《听障学生健康状况调查表》。问卷在学校小学四年级以上范围内发放,共有120位学生参与问卷填写,最终收到120份答卷,有效问卷达到96%。

课题组对收集的问卷进行数据录入、分析与总结。在获得理论、政策、现实依据的基础上,课题组借助“你我伙伴计划”的“青春无碍残障青少年性健康教育项目”平台,进行听障(视障)学生性教育课程的设计研究。基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学校将性教育课程的总目标定为:根据听障(视障)学生身心发育特点,通过性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性行为的习得与管理、情感管理及沟通与交往,提升青少年对性与生殖健康的认知水平,提升保护自身、尊重他人身心健康的责任意识。

本课程包含性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性行为的习得与管理、情感管理及沟通与交往三个方面,三者相互渗透。课题组秉承整体性、科学性原则,对盲聋学生性教育课程内容进行选择,设计了课程内容大纲,包含“了解/爱我们的身体”“生殖系统”“青春期的变化”“公共与隐私”“性暴力”“性行为与决策”“避孕与疾病预防”“性别平等”“沟通与交往”“爱情与婚姻”十个方面。性教育课程的开展,绝不只是性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传递给学生正确的性观念,建立良好的性道德,珍爱生命,学会选择、尊重、自律自护,对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积极影响。

5.大学生心理健康课

学校于2018年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设立了针对听障学生的五年一贯制园艺技术专业,迎来了一批大学生。为此,学校特别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该课程综合了知识教育、心理实践和行为训练,旨在帮助高职阶段的学生认识到健康心理状态对其个人成长和成功的重要性。课程通过教授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帮助他们理解心理活动的规律,认识到自己的个性特点,并培养积极的心理观念。学生将学习如何调整心理状态、解决心理问题,以及如何面对在适应环境、个人发展、职业规划、学业成就、社交、情绪控制、应对压力、恋爱关系、情感以及人格发展等方面遇到的困惑。课程内容还包括预防心理问题和危机的发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接纳,以及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压力管理能力,帮助他们对未来和人生作出科学的规划。此外,课程还鼓励学生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掘自身的心理潜能,完善人格,形成乐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心理素质基础。

(二)深化落实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为了更好地支持家长并提升他们的养育能力,学校坚持深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家长对青春期听障学生身心特点的理解。通过这些活动,家长学习到科学的养育方式和有效的亲子沟通技巧,从而提升日常的亲子沟通和交流质量。此外,学校还提供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和支持。

1.青春期成长家庭教育工作坊

学校针对中、高年段听障学生家长,在调查其需求的基础上,结合青春期听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青春期成长系列家庭教育工作坊主题活动(见表2),帮助家长理解青春期的孩子,对其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有效促进亲子之间的良性沟通。

2.线下亲子沟通拓展

学校坚持开设家长手语学校,近年来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定期发布结合课程教学的手语视频,帮助家长了解相关知识,掌握与听障学生沟通的基本技能,拓宽亲子沟通的途径。同时,通过组织开展线下亲子实践活动“亲子游园会”“亲子运动会”等,增强家校连接,提升亲子沟通的有效性,促进听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线上家校社共同体

利用线上平台建设家校社共同体,提升特殊学生家庭幸福感是学校在疫情期间进行家庭教育指导路径探索中找到的有效方法并沿用至今。“家庭教育”是学校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的固定栏目,包含手语绘本故事、通用手语推广、通用盲文推广和家庭教育工作坊四个子栏目。听障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不是青春期突然出现的,而是源于长期矛盾无法化解的积累和集中爆发。因此,青春期问题并不只在青春期用力,而是要把工作做到前面,在学生刚入学时就进行家庭教育的干预,帮助听障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亲子家庭关系,降低孩子进入青春期时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听障学生亲子关系中最后的一堵“墙”是语言。之前家长通常借助手语学校的帮助拆“墙”,但受困于学校工作时间和家长工作时间的重合,能够坚持来学习的家长并不多,学过了也容易忘记。目前,学校基于教材进行通用手语推广,既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和课后复习,家长也可以同时学习手语和督促孩子的学业,增进亲子沟通。学校家庭教育项目组精选了关于儿童社会交往中文明礼仪教育的绘本,并录制了手语故事视频,在家长的引导下,让孩子在趣味阅读中也能轻松学到社会交往的礼仪知识,助力社交能力发展。

(三)强化教师专业技能提升及自我关怀实践

1.多措并举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能

青春期听障学生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整体规划的基础上,为满足教师的学习需求,采用上岗资格培训、心理沙龙活动、专题讲座、团辅、集中会议、心理教师专业督导等形式,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技能提升工作。

2.培养教师心理健康素质

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是落实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多措并举,加强教师对自身的关怀,在日常教学中能从积极关注的视角,以全然的倾听、陪伴和接纳为主,不断为每一位教师寻找他们曾经成功的经历,从而增强他们的力量感和效能感。以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培养其认知素质,提高情绪识别能力和应对能力培养其情绪素质,鼓励其克服困难、完成工作目标、培养其意志素质,倡导真诚、公平、勤奋等积极品质,培养其个性素质[14]。

三、基本成效

关注学生自我成长、家庭教育指导、教师专技提升的“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构建了一个全面的支持系统,不仅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关心家长和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共同创造了一个健康、积极的教育环境。

学校面向校内49名青春期(10—19周岁)听障学生,在实施“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一学年开始前后,两次使用《症状自评量表》(简化版)进行心理健康情况测评,被测学生在躯体化、焦虑、抑郁等项目得分均有显著下降(详见表3),心理健康教育卓有成效。

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有效提高了青春期听障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的觉察能力,学生主动求助的意愿明显增强,求助时的疑虑和“羞耻感”明显减少,能够坦然地和心理教师预约时间,并按照约定走进“阳光中心”解决自己的烦恼,突发性心理危机事件减少。家长对青春期听障学生的身心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掌握了一些科学的养育方式,提升了日常亲子沟通和交流质量。同时,学生也看到了家长为自己做出的尝试和改变,对家长多了一份理解,增强了家长与学校的黏合度,实现了家校协同“1+1>2”效应。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与学生的师生比接近1∶8,远超规定的1∶500,为青春期听障学生心理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教师在精进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技能的同时,通过自我觉察和自我疏解,提高对自身的心理关怀度,从而以更加专业、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每一位学生,进一步助力听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16)[2024-05-25].http://www.news.cn/politics/2022-10/25/c_1129079429.htm.

[2]世界卫生组织.青春期卫生[EB/OL].(2021-11-17)[2024-05-25].https://www.who.int/zh/health-top-ics/adolescent-health#tab=tab_1.

[3]Kail R V,Cavanaugh J C.Human development:a lifespan view[M].5th edition.Stamford:Cengage Lear-ning,2010:296.

[4]张宁生.听力残疾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5]简仲谦,汤素梅,胡胜利.听障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6(14):38-43.

[6]兰继军,张银环.我国聋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特殊教育,2016(24):30-35.

[7]蔡希美,罗其昌.聋生、盲生SCL-90测试结果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1998(3):21-25.

[8]徐方忠,冯年琴.听力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5(2):145-146.

[9]李若暄.新时期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有效干预对策探究[J].学苑教育,2023(2):9-11.

[10]弗洛伊德.性学三论[M].若初,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2-36.

[11]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孙名之,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101-156.

[12]黄曼娜.中学生自卑感的特点及其克服[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4):40-44.

[13]米纽庆.家庭与家庭治疗[M].谢晓健,钱铭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32.

[14]刘金平,任洁,原雨霖.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 2019(1):118-123.

A Study of the “Three-in-On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trategy for Adolescent Students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Take Suzhou School for the Blind and Deaf as an Example

BAI Yun

Abstract: Adolescence is a period of high incidence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tudents with hearing impairments face more complex and uniqu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due to the affects from themselves, family and environment because of their hearing and speech obstacles. Therefore, deaf schools can adopt a “Three-in-One” education strategy of serving students, helping parents and empowering teacher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deaf schools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adolescent students with hearing impairments.

Key words: adolescence; students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al strategy

Authors: BAI Yun, first-grade teacher, Suzhou School for the Blind and Deaf, Suzhou Special Education Guidance Center(Suzhou, Jiangsu, 215000), 1012555989@qq.com.

(责任编辑:张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