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金融,冀鲁边北海币石印版

2024-10-15

旅游世界 2024年10期

文物介绍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冀鲁边北海币石印版,印版为石灰岩质,面呈浅褐色,质地细密平滑。长方体,长66.3厘米、宽50.5厘米、厚5.2厘米。版面除边缘部分稍有风化剥落外,所有图案基本完好。钞版正面共印有15张伍角券钱币。冀鲁边湖景伍角北海币每张长11.6厘米、宽6.1厘米,图案、线条及文字均清晰可见;正面中心图案为湖景,上印“北海银行”;背面印有阿拉伯数字“50”、拼音字母“FEN”及“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印”等信息。此石印版印出的纸币采用白底绿色图文,湖景的左边钤“副经理印”,右边钤“经理之印”,均为篆书,钞票的左上角有 7 位数号码。这块石印版见证了抗战时期北海银行光辉的历史。

山东博物馆藏有一块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石印版,是北海银行冀鲁边印钞厂抗战时期使用的,这块印版印证了北海银行光辉的历史。石版上的票面设计规范,十五幅相同的五角券在版上安排得匀称合理。每张钱币的纹饰、文字、符号突出,四边框线端直,图案之间空白距离一致,留白适度。线条雕刻得细微流畅,十分精致。此石印版的内容表现和艺术设计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实属佳作。

山东博物馆藏北海银行冀鲁边印钞厂民国三十一年 (1942 年 ) 湖景五角石印版

北海银行冀鲁边印钞厂的设立

1938 年7 月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成立,1941 年成为山东六大抗战战略区之一。冀鲁边区靠近日伪控制的华北地区,敌人利用日钞、伪钞和法币强行购买根据地物资,破坏根据地经济。1941 年初冀鲁边区经济委员会筹划建立银行,同年六七月份,山东分局指示建立北海银行冀鲁边分行并成立印钞厂发行北海币。

1941 年8 月,冀鲁边区专署财政科在乐陵县筹建印钞厂,印钞厂由专署财政科领导,科长由张耀曾担任。原专署粮秣科粮票印制所(乐陵县印刷所)、乐陵县实业科(其前身是《奋斗报》社)印刷部门和边区《烽火报》社的工人合计十余人,构成了印钞厂的技术骨干。李聘周负责鉴定工作,张启鲁负责发行工作,刘涛负责会计工作。

北海银行的印钞厂,大多选在靠近河流的村庄。印钞厂分成若干生产小组,工作人员都乔装打扮,分别隐蔽在农民的地窖或村外的地洞里,夜间工作、白天休息,实行单线联系,印刷材料由领导和通信人员按照印刷程序传送。日军来“扫荡”时,印钞厂将印刷器材用油纸包起来,埋在沙滩里,待敌人走后再将机器挖出来。冀鲁边印钞厂的选址也是如此,并且设立专人站岗放哨,敌情紧迫时把机器就地埋藏,人员迅速转移。

由于战事频繁,冀鲁边印钞厂一直处于不断迁移中。1941 年冀鲁边印钞厂建立初期,在乐陵县大桑树一带印刷半成品,在程家楼村老百姓家牛栏的地洞里,用铅印机进行打码标号。之后,印钞厂又辗转于宁津县小董家、旧县镇以西武官庄等地。

1942 年7 月,敌人频繁“扫荡”,形势进一步恶化,印钞厂被迫转移至原盐山县(今河北省海兴县)东北小山一带的献庄、马厂、付常峰等村。半年多的时间,印钞厂印制了近百万张钞票。1943 年6 月30 日,冀鲁边行政委员会主任兼军区司令员邢仁甫叛变,印钞厂被迫迁移到沾化县新迁户一带;该年9 月,厂长李聘周又奉命将印钞厂转移到清河区垦利县的杨家村;10 月,冀鲁边印钞厂与清河印钞厂合并,后改称北海银行渤海印钞厂。

冀鲁边印钞厂的印钞设备

石版印刷是一种平版印刷技术,清末从欧洲传入中国。石印机最基本的构件是印石和辊筒。石印技术使纸币印刷出现了新的飞跃:纸币由单色或双色转向多色,由单调的传统竖式转向横式、竖式兼用;票面图案也日益复杂,并且逐步采用底纹图案。

冀鲁边印钞厂成立之初,设备由原专署粮秣科粮票印制所及《烽火报》报社提供。生产分三步进行:首先,用小石印机进行大张印刷;然后,用脚踏圆盘机(俗称“脚蹬子”)打号码,脚踏标尺压住钞券;最后,用铡刀形状的裁纸刀进行裁切。

印好的钞票还要逐张检查,把不合格的挑出来销毁,按原号进行补印。印钞厂最初只有两部小石印机,后来增加至四部小石印机、一部脚蹬子。由于战争期间油墨和纸张非常匮乏,北海银行各分行所用的纸张材料差异很大,有的地区用进口的水纹纸,有的地区用棉纤维纸,有的只能用常见的道林纸。冀鲁边印钞厂所用纸张是弄到什么样的纸就用什么样的纸。

由于战事频繁,印钞厂的设备经常遭受损失。1941 年秋,因奸细告密,敌人突袭程家楼村,冀鲁边印钞厂被包围,工作人员突围时,机器及角券半成品被敌人抢走了一部分。1942 年6月9 日,日、伪军两万余人对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为期五十余天的空前残酷的“大扫荡”,印钞厂遭受了两次严重的损失:一次是在张不良家丢了一部脚蹬子;另一次是在侯家丢了一部脚蹬子、部分半成品和书籍,同时还有几位同志牺牲了。

1942 年7 月印钞厂迁到盐山时,有小石印机三台,小铅印机三台,仍用手工裁切。1943 年春,冀鲁边分行从天津金聚兴机器制造厂购进比较先进的八页机和机刀各一部、脚蹬机四部,以及票版等印刷材料,同时引进了三位印刷技工。1943 年10 月,冀鲁边印钞厂与清河印钞厂合并为渤海印钞厂,1944 年开始使用铜版印刷北海币。

民国三十一年(1942 年)北海银行冀鲁边湖景五角纸币背面
民国三十一 年(1942 年)北海银行冀鲁边湖景五角纸币正面

冀鲁边印钞厂印行的北海币以及钱币的防伪

在北海银行各分行中,冀鲁边分行存续的时间比较短,发行的北海币品种比较少。山东博物馆收藏的此块石印版,为1942 年冀鲁边区用来印发冀鲁边湖景“五角币”的。1946 年,冀鲁边湖景五角北海币退出流通市场。此外,冀鲁边分行还委托胶东印钞厂代印北海币。

自北海币面市之日起,假币就相伴而生,尤其是冀鲁边湖景五角北海币发行的1942 年,假币流行甚为猖獗。由于根据地逐渐停用国民政府的法定货币,日、伪转而大量印制精致的“假北海币”倾销到根据地以盗取物资。根据地一直在与制假、售假作斗争,对其处罚极其严厉,甚至规定“伪造北海本币,意图行使者,处死刑”。

在反假斗争中,一个重要措施便是改进钞票印刷工艺,增加防伪标记。北海币的防伪标记大多数由虚实点、虚实线条或二者组合而成;少数北海币的暗记为个人签名(如掖县版北海币中的一角、五角及一元券均有票样设计者的签名);个别北海币的暗记为英文字母或拼写。

由于冀鲁边分行印钞设备落后,所印北海币较粗糙,冀鲁边区成为假币的重灾区。1942 年6月,在游击战中被敌人查获的钞票半成品和脚蹬子,以及1943 年被敌人获取的机器、纸张和油墨等物资,成为市面上假币的生产来源。日、伪军利用以上设备印制了大量钞票投向根据地,对根据地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破坏,根据地只能采取更换票版、发行新北海币、逐步回收旧票的方法进行应对。

钞版制作不易,存之更难

对于印制钱币来说,钞版至关重要。1938 年北海银行在掖县成立之初的钞版,为掖县沙河中心小学校长设计,邢松岩书写行名,青岛光华制版社班鹏志制版。1939 年北海银行重建后,票版要到敌占区去制作,由于北海银行总行和各分行普遍缺少制版技师,所以常委托书局代印纸币。由于北海银行冀鲁边分行印钞厂印刷条件很差,一副票版用不了多少次就要更换,又存在缺少制版和绘图人员的情况,其印制的北海币甚至出现钱庄票的图影,冀鲁边民国三十一年(1942 年)湖景五角币上的湖景即为地方钱庄钱票的图案。

在战争年代,一块钱钞版来之不易,保存至今更是难上加难。在敌情紧急的关头,连钞票都会被埋藏甚至销毁,行军时钞版等笨重的物品更是很少会携带。有时接到敌情就立即将钞版和印钞机分别埋藏;有时先是携带行军,后接到指挥部轻装令后再就地埋藏;或为防止落入敌手而将其损坏后埋藏。由于是仓促埋藏,事后找不到印钞设备亦是常有之事。

经过战争的洗礼,印钞版能保存至今实属奇迹。山东博物馆藏民国三十一年(1942 年)冀鲁边北海石印(即湖景五角石印版),是目前尚存的北海银行唯一的一块石印钞版,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