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水平开放与新质生产力的辩证关系
2024-10-15韩文龙唐湘
[摘要]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背景下,高水平开放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力支持与发展保障,新质生产力也构成了高水平开放的目标导向与内在依托,二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其辩证统一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力。理论层面,高水平开放能够通过集聚优质生产要素、利用国内国际双市场优势、完善技术合作与引进机制以及搭建创新人才流动与合作新渠道等机制,激发并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活力。实践层面,需从深化制造业与服务业开放、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以扩大制度型开放、促进开放政策创新、优化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等,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关键词] 高水平开放 新质生产力 制度型开放 国际市场
[中图分类号] F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24)05-0007-11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数据要素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机制与实践路径的政治经济学研究(23AZD084)。
[作者简介] 韩文龙,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与数字经济等;唐湘,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与数字经济等。
引 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①。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指标,也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新质生产力作为新时代先进生产力发展质态的表现,正以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性,引领全球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与产业升级的新方向。在此背景下,探讨高水平开放如何有效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拓展了高水平开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研究视角,对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以及更可持续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实践可提供有益参考,对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高水平开放与新质生产力的辩证关系
高水平开放既是利用国内国际双市场优势的经济行为,也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宽经济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从环境、技术、市场、资金和人才等方面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支持,从市场建设与开放合作环境优化等层面为新质生产力的孕育和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新质生产力作为高水平开放的目标导向和内在依托,推动我国高水平开放机制更新完善以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占据更为核心的位置。二者的辩证统一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通过高水平开放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繁荣提供理论支持。
(一)高水平开放是新质生产力的强力支持与发展保障
全球化深入演进背景下,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融入全球分工体系与治理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生产力进一步优化,拓宽经济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黄群慧和倪红福,2021)。高水平开放既为新质生产力提供环境、技术、市场、资金和人才等强力支持,也通过制度型开放、优化开放合作环境以及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协同发展机制等方式,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多方面的制度保障,构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
1. 高水平开放构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力支持
高水平开放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环境、技术、市场、资金和人才支持。环境支持层面,高水平开放不断扩展经济发展空间,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佳资源配置并加速生产要素流动,从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技术支持层面,高水平开放能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新的合作方与合作模式,通过与掌握国际先进技术的企业、科研机构搭建新型国际合作与交流机制,推动我国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把握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为新质生产力的技术革命性突破奠定坚实基础。市场支持层面,高水平开放能够通过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深度挖掘国内市场潜力,也将国际市场的庞大需求纳入发展范畴,从而积极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资金支持层面,高水平开放包括外国对华投资和我国对外投资两个方面的双向开放,其能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寻求国际资金市场支持,拓宽多样化资金来源。人才支持层面,高水平开放能够通过构建新型人才引进机制,推动国际前沿创新型人才的充分流动与引进渠道的多样化,吸引更多全球顶尖人才来华工作、创业或开展科研合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同时,通过加强与国际教育机构的合作交流,吸收借鉴其先进教育理念与模式,我国还能够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2. 高水平开放构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保障
新质生产力是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先进生产力发展质态,需要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高水平开放为其提供市场准入、营商环境、流通贸易以及协同发展机制保障。市场准入层面,制度型开放是奠定市场进入的基石。高水平对外开放强调要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实现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的国际化与兼容化,为新兴产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营商环境层面,高水平开放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优化产业补贴政策以及加强金融领域国际合作等措施,营造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跨国经营的成本并增强国际投资者的市场投资信心,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国际布局。流通贸易层面,高水平开放还注重通过外贸体制改革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流通贸易过程,提升新质生产力对外发展效率。一方面,通过简化通关流程、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创新数字贸易和贸易风险防控与救济制度等外贸服务政策支持,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为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建设海外仓、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全球集散分拨中心以完善国际物流网络等措施强化流通设施建设,提升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新质生产力流通贸易与对外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协同发展保障层面,高水平对外开放强调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在国内形成东部地区为先导,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稳步提升的、有重点的全方位立体化开放格局,推动国内形成有序开放、相互联系且优势互补的协作机制,构建起内部稳定且合作的协调发展机制。综上,高水平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稳健的国内环境保障,从而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机遇,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活力。
(二)新质生产力是高水平开放的目标导向与内在依托
新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指标,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手段。在高水平对外开放过程中,需以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为关键目标导向,以新质生产力的强力发展作为对外交流合作的强硬底气与内在依托,推进构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并在全球治理格局中占据更为核心的位置。
1. 新质生产力是高水平开放的目标导向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所催生,对高水平开放的建设目标与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高水平对外开放需以技术交流与合作为关键支撑。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技术革命性突破,而这种突破依赖全球合作与开放,需要全球范围内的科研合作与知识共享。因此,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在于打破国界限制,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使我国能够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通过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接触到最前沿的科技动态和研究成果以加速我国技术革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以国际市场开发与接轨为发力重点。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为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离不开全球市场与资源,这就要求高水平开放能够打破市场壁垒,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提升新质生产力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同时,通过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我国企业能够直接面向国际市场,了解国际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从而调整产品结构和服务方式,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再次,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以产业合作与转移为重要途径。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泉与变现基础,不仅要针对国内市场需要进行产业更新升级,也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实现合理分工与产业链转型升级及价值链提升。一方面,高水平开放需要通过与科技创新领先国家开展产业合作与技术联合开发,学习其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并更好地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和趋势,从而以新技术与新产业推动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在我国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布局中占据先手优势,逐渐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处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与国际上相关传统产业具有发展比较优势的国家进行合作,能通过产业转移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的束缚,淘汰落后的产能和生产方式,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推动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新质生产力发展,为高水平开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2. 新质生产力是高水平开放的内在依托
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动力,也构成高水平开放的物质基础依托、制度基础依托和国际话语权依托,推动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体系建设。
首先,新质生产力强大的领先发展能力构成高水平开放的物质基础依托。科技创新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创新发展推动了新兴产业的产生与发展,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更多合作机会和增长点,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则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率,不仅提升了国内产业的竞争力,还增强了与国际市场的对接能力,为高水平开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不仅提高了国内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还增强了与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对接能力,通过与全球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我国能更好地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
其次,新质生产力构成高水平开放的制度基础依托。一方面,新质生产力通过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高水平开放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完善对外开放制度,构建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国际经济合作体系以及更为便捷的对外贸易体系,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为高水平开放提供更加稳定和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再次,新质生产力构成高水平开放的国际话语权依托。其一,新质生产力推动多个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为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争取更多话语权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二,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国际经贸规则的变革和重塑。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加速发展,传统经贸规则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我国可以依托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优势,推动国际经贸规则的变革和重塑,为高水平开放提供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其三,新质生产力发展可以使我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通过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推动形成更加紧密且稳定的区域经济合作网络,为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多话语权提供支持。
(三)高水平开放与新质生产力的辩证统一构成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力
高水平开放是新质生产力的强力支持与发展保障,新质生产力是高水平开放的目标导向与内在依托,二者相互促进,协同创新,促进创新驱动双向互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制度环境协同优化以及国际合作深化拓展,为构建更高水平开放格局和更可持续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现实支撑,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力来源。
1. 高水平开放与新质生产力的辩证统一,推动创新驱动双向互促,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高水平开放意味着国家更加积极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通过国际合作和技术引进等方式,引入国际前沿技术、管理理念和商业模式,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新质生产力推动开放深化。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与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学习引进,国内企业在技术、产品和市场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这不仅使国内企业更有信心和能力参与国际竞争,也促使国家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以吸引更多国际资本和技术流入,从而推动高水平开放的深化。二者的辩证统一,形成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与正向增进,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 高水平开放与新质生产力的辩证统一,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通过高水平开放,国家既能够引进先进产业和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又能通过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优化重组,从而推动国内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新质生产力通过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产业布局,引领产业升级方向,推动经济结构向更加高级化、合理化方向发展,并进一步增强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二者的协同互促不断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形成国际竞争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3. 高水平开放与新质生产力的辩证统一,促进制度环境协同优化,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
一方面,为适应高水平开放的需要,需要不断创新完善关于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透明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促进对外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为国内外企业提供更加公平、透明和可预期的营商环境(黄建忠 等,2024)。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也对制度环境提出新要求,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需对现有的制度环境进行重构,推动新型生产关系的建立与完善。二者的新要求与新变革相结合推动了制度环境的持续优化和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4. 高水平开放与新质生产力的辩证统一,促进国际合作的深化与拓展,形成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关系新模式
借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国际合作话语权,国家能够通过高水平开放,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推动形成更加紧密和稳定的区域经济合作网络,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同时,这种高水平开放合作关系的构建不仅增强了国内企业在国际合作中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还为国家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等方面争取更多利益提供了有力支撑,进一步推动了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国际合作的深化与拓展。二者的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推动形成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关系新模式,助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
二、高水平开放促进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①。高水平开放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通过集聚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利用国内国际双市场优势、完善先进技术合作与引进机制以及搭建创新人才流动与培养新渠道,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高水平开放通过集聚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并优化配置,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活力
通过扩大开放引入短缺要素,是提升我国全要素生产力的关键(江小涓 等,2023)。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资源的配置不再局限于单一国家或地区,而是依赖于全球市场的供需调节与互动,高水平开放以其开放性与包容性打破空间地域限制,实现技术、数据、资金等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以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活力。
技术资源层面,高水平开放能促进技术的跨国合作与溢出,推动共享科技创新成果(戴翔 等,2023)。我国在基础性、原创性、前沿性技术创新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仍有差距,高水平开放可以通过加强科技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促进技术的跨国转移与扩散,从而推动技术进步。此外,高水平开放通过推动科研设施与资源的跨国共享,降低科研成本,提高科研效率,并利用跨国科研合作项目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交流和学习机会,促进全球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
数据资源层面,高水平开放能够促进数据要素跨境流动,提升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高水平开放通过建立健全数据跨境流动机制、加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措施,逐步构建起一个开放、安全、有序的数据市场体系,推动数据要素的跨境流动与共享。数据跨境流动的顺畅进行,不仅提升了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了全球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同时依托于开放的数据市场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推动了产品创新、服务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资金资源层面,高水平开放能够通过吸引跨国投资,利用国际资金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多元化资金保障。在资本领域,高水平开放通过吸引跨国投资、拓宽融资渠道等措施,能让国际资本得以顺畅地进入国内,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因素。高水平开放能通过优化外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等措施优化投资环境,吸引跨国投资的增加,为国内发展带来技术支持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及市场资源,从而提升本国企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二)高水平开放通过利用国内国际双市场优势,营造新质生产力优质发展环境
高水平开放不仅能够进一步挖掘国内市场的潜力,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还能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为新质生产力营造出一个优质、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通过高水平开放,中国可以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实现国内外市场的互联互通,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从而实现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1. 高水平开放有助于稳定国际经贸关系,维护新质生产力国际发展环境
国际经贸关系的稳定是全球经济繁荣的基石,也是新质生产力得以在国际上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发展战略,能够有效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为新质生产力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优势营造优质发展环境。首先,高水平开放通过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积极参与全球贸易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从而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企业提供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其次,中国通过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等方式,加强与主要经贸合作伙伴的关系,推动多双边国际合作以及各国各地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优化国际市场的拓展和布局,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再次,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求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加稳定、可预期的外部环境,降低外部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2. 高水平开放有助于参与和引领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提升我国新质生产力与国际竞争力
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求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市场规则,将自身发展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一方面,高水平开放强调加强与国际组织、跨国企业等各方主体在规则制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的讨论与制定,加深对国际规则标准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变化的了解,及时调整和完善自身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这既能为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更有力的制度保障,也能有效提升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另一方面,高水平开放通过举办国际会议、展览等活动,有效推广中国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既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和平台,也是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的重要方式。
3. 高水平开放有助于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促进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有庞大的发展潜力,需依托国内外两个市场实现快速发展。首先,高水平开放主张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通过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际营销网络以及构建国际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推动新质生产力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其次,通过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和合作,高水平开放能推动新质生产力产品和服务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再次,高水平开放强调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以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其能通过优质化的营商环境建设和强有力的投资管理服务等措施降低企业成本、提高运营效率,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推动国际市场的有效利用。再次,高水平开放注重培育和发展内需市场,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①。一方面,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消费升级等措施,可以有效激发国内市场需求和潜力;通过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等措施,可以拓展国内市场空间,从而充分发挥我国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我国在国际合作中的自身开放能力(张二震和戴翔,2021)。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国内外市场的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构建起国内国际双市场协调共进的发展格局,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加稳定、可持续的市场支撑和保障。
(三)高水平开放通过完善先进技术合作与引进机制,塑造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空间
高水平开放促进技术交流与知识溢出,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技术创新环境。高水平开放以更自由的市场准入和更广泛的国际合作为国内外企业、科研机构及人才提供交流合作平台,加速技术、知识、信息的跨国界流动,从技术交流、合作与知识溢出以及创新体系国际化建设等多方面,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空间和动力。
1. 高水平开放有助于推动技术交流、合作与知识溢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来源
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途径,高水平开放能促进国内外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首先,通过参与国际技术展会、研讨会等活动或是国外企业和技术专家来华交流、合作研发等方式,本国企业可以及时了解国际技术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为自身的技术创新提供灵感和支持。同时,通过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广泛开展,我国可以迅速获得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对这些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等方式,缩短自主研发周期,将引进技术转化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其次,高水平开放强调不断完善先进技术合作与引进机制,通过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深入实施,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与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联合研发,共同攻克技术难题,从而在短时间内获得前沿技术的突破和应用,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再次,为进一步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并参与国际市场,强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也倒逼国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形成良性循环,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2. 高水平开放有助于建设国际化创新体系,拓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空间
高水平开放推动我国创新体系的国际化,既表现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也体现在创新生态环境的优化和国际合作网络的拓展上。在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方面,通过加强与国际创新体系的合作与交流,国内企业既能够通过技术引进和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还可以通过派遣科研人员赴国外学习交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等方式,提升国内科研团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在创新生态环境优化方面,高水平开放既强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创新政策体系等措施,为创新活动提供更加稳定和可预期的环境,从而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还注重与国际创新生态系统的对接和融合,通过建设国际创新平台、参与国际创新网络等方式,推动国内外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在国际合作网络拓展方面,高水平开放通过参与国际科技组织、举办国际科技会议等方式,推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深入实施以获取更多的国际创新资源和技术支持,推动构建国际化的技术创新体系。
(四)高水平开放通过搭建创新人才流动与培养新渠道,强化新质生产力人才保障
高水平开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创新人才的流动、合作与培养机制的创新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思路,从而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1. 高水平开放有助于吸引全球高端人才
高水平开放拓宽人才引进与合作路径,通过放宽人才流动政策、改善创新环境、提高人才引进待遇等方式,促进国内外人才自由流通。利用签证与居留政策的灵活调整,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入境通道或是针对长期在华工作的外籍专家推出更加灵活的居留政策,增强其在华工作的稳定性和归属感,高水平开放能吸引全球范围内具备先进的技术、丰富经验和前瞻性视野的高端人才,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高水平开放能够促进人才交流与合作,提高国内科研人员水平
高水平对外开放能够通过搭建线上的人才数据库、人才信息网站以及线下的国际人才博览会、高端人才论坛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通过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举办学术会议等国际交流方式,跨越地域限制,实现信息的共享与资源的对接,为国内科研人员学习国际先进经验与技术提供渠道,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3. 高水平开放能够优化本国人才培养与竞争机制
通过积极与国际接轨,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我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一方面,高水平开放通过派遣访问学者、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方式或是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华讲学、授课或参与科研合作项目等,让国内优秀人才接触国际前沿科技和教育资源,提升国内高校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另一方面,高水平开放能够强化竞争机制,优化人才配置与利用。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了人才市场进一步开放和竞争,使优秀的人才能够流向更具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领域和地区,从而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4. 高水平开放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人才合作与发展环境,吸引人才进入并提升创新人才水平
高水平开放要求我国加强与国际人才市场的接轨,提升人才服务水平,为人才提供优越的发展环境。从人才合作角度看,高水平开放能通过国际交流平台建设优化,积极与国际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等方式优化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推动科研创新方面的深度合作与交流。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与国际人才市场的接轨和国际人才合作项目的建设,推动我国积极融入全球人才市场体系,促进国内人才评价体系、激励机制以及培养模式的更新,为国内外人才提供更加优越的发展环境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高水平开放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
高水平开放是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动力引擎转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仍存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应进一步拓展、制度型开放的精度与层次应进一步提升、国际市场利用与开放安全性保障应进一步加强,以及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与评价机制应进一步更新等问题,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仍存在堵点。需从拓展高水平开放新范围、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利用高水平国际市场以及优化人才培养机制等多角度着手,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一)深化制造业与服务业扩大开放,拓展高水平开放范围
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关键在于深化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扩大开放,以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范围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从而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拓宽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我国当前制造业开放程度与发达经济体相当,但却存在国际竞争优势缺乏、开放价值链位势较低、开放主要集中于中低端从而衍生价值水平不高的环节等问题,需推动制造业高端环节开放,构建核心竞争力新引擎。此外,我国服务业开放程度普遍低于发达经济体,与一些新兴经济体也有差距,在增值电信、医疗健康等领域开放进程滞后等问题也广泛存在①,需加快服务业全面开放步伐,激活经济增长新动能,同时通过产业融合发展,构建起高效协同的产业新生态。
1. 推动制造业高端环节开放,构建核心竞争力新引擎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高水平开放的背景下,推动制造业高端环节的开放,是提升本土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首先,明确开放的重点领域,聚焦高端领域并进行精准定位,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等前沿与重点领域,瞄准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等代表的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构建外资引入和技术合作的合作项目,以这些领域强大的辐射带动效应,引领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其次,创新合作模式,促进技术与管理双向流动。既要鼓励外资以技术合作、合资建厂、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参与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要通过与国际先进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进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进行自主吸收进而转向自主研发,逐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再次,以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的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用地保障、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建设为关键,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打击侵权行为等举措为核心,既为外资企业提供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又为外资进入高端制造业领域提供有力保障。
2. 加快服务业全面开放步伐,激活经济增长新动能
服务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增长动力的转换。扩大高水平开放,必须加快服务业的全面开放步伐,以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放宽现代服务业市场准入,是服务业全面开放的前提。应逐步放宽互联网、教育、文化、金融、医疗等外资市场准入,降低外资进入门槛。完善服务业市场机制建设,是加快服务业全面开放的必要支撑。对此,既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行业垄断和壁垒,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服务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升级,也要加强外资企业的监管和服务,以强有力的法制保障确保服务业开放后的合法合规经营与有序管理。此外,加强标准化、国际化服务市场建设,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是加快服务业全面开放的必经之路。服务业的标准化、国际化是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的重要手段。应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或互认,积极推动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打造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3.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构建高效协同的产业新生态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高水平开放体制建设,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构建高效协同的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宏观层面,政府应加强对产业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引导工作,明确融合发展的目标任务、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政策措施等方式,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跨界、跨国合作和融合发展。中观层面,整合世界分工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机制,鼓励制造业与服务业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和利益共享机制,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和协作配套工作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微观层面,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从而构建起国际融合创新体系。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工作,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推动创新资源的全球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的扩大开放与深度融合。
(二)对接国际高标准与市场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新时代高水平开放的核心,在于围绕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开展的制度型开放。在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成为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抓手。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国际贸易与市场规则的变化,如何适应新规则与新要求,破除市场准入、行业监管以及要素流动等体制机制障碍,融入全球市场,实现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与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是我国实现更高水平开放的关键问题。需从国际标准与市场规则对接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等角度着力推动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杨丽花和王跃生,2020)。
1. 对接国际高标准与市场规则,迈向更高层次的开放
面对全球贸易投资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需主动适应并引领国际经贸规则的新趋势,通过对接国际高标准与市场规则,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其一,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产业保护、劳动保护、电子商务和金融等多个领域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容相通,在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服务市场等实现扩大开放,以规则衔接强化参与国际市场的前提基础。其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活力。知识产权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素,也是国际竞争的重要制高点。应建立健全产权保护体系,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建立健全快速维权机制,为权利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救济,并加大惩罚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跨国知识产权犯罪,以提高侵权成本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从立法到执法全过程强化权益保护。其三,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拓宽开放领域,积极推进多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竞争政策等议题谈判,加强竞争领域多双边合作交流,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合规规则,优化开放合作环境。通过深化自贸试验区建设、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以及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等措施,吸引更多高质量外资项目落地,提高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2. 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通过完善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监管治理等措施,打造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环境,为高水平开放提供有力支撑。首先,完善市场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筑牢开放基石。必须加快修订和完善与国际贸易、投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执行过程公开透明,让国内外企业能够清晰了解政策导向和监管要求,降低合规成本,增强市场信心。同时,明确界定市场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保障各类企业享有平等竞争的机会,为国内外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营造稳定、透明的营商环境。其次,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既要健全价格形成机制,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的价格管制,让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水平,提高价格信号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同时,完善竞争政策,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再次,强化信息披露制度与市场监管,既要着力提高市场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为投资者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也要强化监管治理,保障市场健康运行,建立健全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链条监管体系,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管和服务力度,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
(三)促进开放政策创新,引导国际市场要素资源优化配置
开放政策创新是推动高水平开放的重要引擎,不仅关乎开放的速度与深度,更关乎开放的成效与可持续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面临的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不足以及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现实问题,极大影响了国际市场要素资源流动与国际市场的有效利用。面对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和国际竞争的新态势,必须以前瞻性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不断优化和完善开放政策体系,为高水平开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从而引导国际市场要素资源集聚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1. 实施更加积极的外资政策,优化要素配置环境
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端人才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实施更加积极、灵活、高效的利用外资政策,在保持外资规模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外资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制定差异化的产业引导政策,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具有战略意义和高成长性的领域。同时,加强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支持,引导外资参与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强化外资服务保障,激励外资进入。建立健全外资服务保障体系,优化外资项目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从而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全面的服务。同时,加强外资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合法权益保护,及时解决其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2. 构建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国际合作新载体
国际合作平台是吸引国际资源与技术集聚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产业升级和集群发展的关键力量。既要依托我国现有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园区资源,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园区,又要加强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通过引入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标准,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入驻园区,形成产业集聚和协同效应。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离岸贸易发展、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以及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吸引国际资源与技术集聚并推动其向全国范围辐射和扩散,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和外国企业“引进来”相结合,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3. 推动科技创新合作,引导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能力培育
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加强与国际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的科技合作对于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此,要加强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发中心,鼓励我国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国际知名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实现共享科研资源、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方式深化合作与交流,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四)加强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与保障机制建设,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优势
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优化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与保障机制建设,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优势,是高水平开放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路径。当前国际化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不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存在“最后一公里”不畅通以及人才评价“四唯”等问题,如何构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机制,成为高水平开放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问题①。需从人才引进政策、人才激励与评价机制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更新等多方面入手,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优势。
1. 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打造全球人才高地
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制定差异化、精准化的人才引进与待遇政策。对于顶尖科学家、行业领军人物等高层次人才,提供高额的科研经费支持、一流的科研设施配备、宽松的学术氛围等更具吸引力的待遇条件。同时也要关注青年才俊和潜力股的发掘与培养,为他们提供成长空间和职业发展的机会。此外,还要从直接的薪酬激励和全面的生活保障服务提供等多方面,为构建全方位的人才支持体系建立便捷高效的服务机制,解决人才在落户、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激发创新人才科技创新积极性。
2. 建立多元化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一方面,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体制。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打破唯学历、唯职称的传统观念,注重人才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成果。通过同行评议、专家评审等多种方式,确保人才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另一方面,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通过股权激励计划,将人才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人才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设立专项项目资助基金,支持人才开展前沿性、探索性的科研项目,鼓励科研人员追逐创新前沿,实现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
3. 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
首先,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交流通道,通过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平台的建设,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提供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和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其次,拓宽国际人才交流渠道,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交流合作,建立常态化的国际人才交流机制,并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海外专家来华讲学、选派优秀人才赴海外深造等方式,拓宽人才的国际视野和知识面,提升我国人才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在教育层面,加强学习国际先进教育经验与模式,取其精华以推动本国教育体系更新,培养面向世界发展需要的先进人才。
[参考文献]
[1] 戴翔,缪燕妮,谈东华.高水平开放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理论及证据[J].宏观质量研究,2023,11(6):43-55.
[2] 黄建忠,王思语,王茜.统筹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思路与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24(4):1-11.
[3] 黄群慧,倪红福.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测度分析——兼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J].管理世界,2021,37(12):40-58.
[4] 江小涓,孟丽君,魏必.以高水平分工和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资源配置效率[J].经济研究,2023,58(8):15-31.
[5] 杨丽花,王跃生.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时代需求与取向观察[J].改革,2020(3):140-149.
[6] 张二震,戴翔.更高水平开放的内涵、逻辑及路径[J].开放导报,2021(1):7-14.
On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level Opening-up and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Han Wenlong, Tang X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Sichuan 611130)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deepening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igh-level opening-up serves as a robust support and development guarante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whil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constitute the goal orientation and internal support for high-level opening-up. The two mutually promote and coordinate their development, forming a dialectical unity that provides a sustained impetus for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high-level opening-up can stimulate and promote the vitality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rough mechanisms such as aggregating high-quality production factors, leveraging the advantages of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s, improving technology cooperation and introduction mechanisms, and establishing new channels for the mobility and cooper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At the practical level,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deepen the opening-up of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industries, build a high-standard market system to expand institutional opening-up, promote innovations in opening-up policies, and optimize incentive mechanisms for innovative talents, all with the aim of advanc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rough high-level opening-up.
Key words: High-level Opening-up;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stitutional Opening-up; International Market
(收稿日期:2024-08-07 责任编辑:罗建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