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的日常护理
2024-10-14庞娜
心血管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涵盖了影响心脏和血管系统的多种疾病,包括但不限于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及动脉粥样硬化等。此外,各种心血管疾病之间密切相关,可能相互因果。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约有3.3亿人患有心血管疾病。如何做好心血管疾病的日常护理呢?
术中管理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心血管介入治疗的主要手段。护理人员需协助患者进行术前准备,包括静脉注射,并配合麻醉师完成麻醉工作。在介入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需具备丰富的经验,确保注射操作成功,预防感染,并尽量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影响。手术时,医生和护理人员需紧密配合,保证手术的高效和及时性。同时,需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一旦发现异常,需迅速处理,确保患者安全完成手术。此外,手术室环境应保持清洁、温暖,便于术后观察。
术后护理
手术后,患者需接受进一步治疗以促进循环系统和心脏功能的恢复。在此期间,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定期检查伤口愈合情况,询问患者疼痛及其他不适的问题,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评估患者身体状况,监测注射部位愈合情况,如伤口引流、皮下出血等,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采取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持续监测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康复稳定。
加强自我管理
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积极参与健康教育活动,深入了解诱发因素、定期用药的重要性,学会自我监测并记录血压、血糖、心率和体重的变化;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消除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遵医嘱用药,可以设置服药手机提醒,确保按时、按量用药。家属应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
注意饮食营养
心血管疾病患者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减少高热量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少吃肥肉、动物肝脏、奶油等;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牛奶、鱼、瘦肉等;避免暴饮暴食。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心血管疾病患者可以进行适当的运动,但应避免篮球、排球、足球等剧烈运动,宜选择散步、慢跑等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不仅能充分锻炼四肢、背部和腿部的活动能力,还能改善心脏功能,尤其适合老年患者。太极拳、八段锦是中医养生运动,在心脏康复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此外,还可以选择骑自行车、游泳、瑜伽等。但在运动中注意保持正常的呼吸频率,如果感觉不适,要停止运动。
加强病情监测
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学会自我监测病情,包括定期测量体重、血压、血糖,并记录尿量等关键指标。一旦发现任何异常,应及时咨询医生。出院后,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定期检查,项目可能包括抽血检查血脂、血糖、尿酸水平,评估肝肾功能,心电图等,以便医生能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变化,从而调整治疗方案,稳定病情。在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过程中,科室管理同样重要,从而为患者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病房,了解患者病情,记录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问题。同时,需调整病房环境,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加强感染预防,降低环境噪声,以稳定患者情绪,预防心血管疾病复发。此外,还要重视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制定详细的治疗计划,监控用药情况,确保患者安全有效地管理疾病。患者在服药前,医护人员应了解其用药史和过敏史,并详细解释药物副作用,嘱咐患者及时报告不适,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患者需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遵循医嘱服药,确保用药正确且规范。
保证充足休息
如果患者感觉有心脏出现问题,应立即卧床休息,限制活动以减少身体的耗氧量。建议每晚保证8 h的睡眠时间,中午可小睡1 h左右。
预防便秘
患者入院后,特别是卧床期间,由于活动量减少和饮食、排便习惯的改变,易出现便秘等问题。此时,患者排便时应避免用力过猛,以防止因腹压骤增导致动脉栓塞、心搏骤停等严重后果。若发生便秘,应调整饮食,增加水分摄入,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通便药物或进行灌肠治疗。
心理干预
心血管疾病患者由于常伴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容易出现不良情绪。因此,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积极进行有效沟通,对其不良情绪表示理解和支持。同时,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情感支持,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治疗氛围。
体重管理
超重和肥胖会增加心脏压力,导致高血压和胆固醇水平,从而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控制体重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关键。如何才能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呢?最重要的是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饮食上要摄取足够的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和适量的脂肪;减少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糖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
适度运动在体重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议每周至少进行 150 min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以及每周2次的肌肉力量锻炼。当然,要注意调整锻炼强度和持续时间,避免过度锻炼造成身体损伤。
有条件的话,最好与医生或营养师一起制定减肥计划,确保减肥过程安全有效。
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从而及早采取干预措施。血压作为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指标,定期监测尤为重要。此外,高胆固醇与动脉硬化、心脏病风险密切相关,需定期检查胆固醇水平。
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紧密相连。通过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可以及时发现并控制糖尿病风险,保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
心电图作为评估心脏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能够记录心脏的电活动,帮助医生诊断心律不齐、心肌损伤等问题。
在定期体检中,全面的生活方式评估同样不可或缺,包括饮食、体力活动、吸烟和饮酒等习惯的调查,以便医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建议。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其患病风险可能更高,因此更应重视定期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并控制潜在的健康风险。
结束语
以上内容旨在提高公众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让我们共同努力,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采取预防措施,守护心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