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护理结合肺康复护理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效果观察

2024-10-14田蕊华傅艳红王艳

健康之家 2024年11期

摘要:目的 探讨协同护理结合肺康复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我院收治的48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43例。对照组给予肺康复护理,研究组联合协同护理,比较两组肺功能、运动功能(采用30-STS、30-ACT测试)和生活质量(采用SGRQ评分)。结果 两组护理前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FVC、FEV1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前30-STS、30-ACT测试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30-STS、30-ACT测试结果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护理前SGR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SGRQ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协同护理结合肺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改善,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协同护理;肺康复护理;肺功能;运动功能;生活质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发病群体为中老年,以慢性咳嗽、呼吸困难、咳痰等为主要症状,可导致患者肺功能受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进行药物治疗控制后,还应积极开展肺康复护理,改善肺通气,缓解气促、缺氧等症状,提高患者活动能力,改善预后[2]。部分患者对疾病认知较差,缺乏自我护理管理意识,对肺康复锻炼依从性不佳,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护理效果[3~4]。本研究旨在探讨协同护理结合肺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12月我院收治的48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43例。对照组男132例,女111例;年龄46~80岁,平均年龄(56.68±5.74)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5.21±1.02)年。研究组男129例,女114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5.87±5.63)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33±1.0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排除标准:合并患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精神疾病、先天性肺功能不足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肺康复护理

(1)健康指导:通过播放视频资料、讲解肺康复训练重要性等方式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肺功能康复重要性,明确训练过程主要内容、注意事项等,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

(2)呼吸功能训练:缩唇呼吸,指导患者闭嘴经鼻吸气,之后嘴唇缩成吹口哨状缓慢呼气4~6 s,重复进行8~10遍,每天3~4次;腹式呼吸,患者保持坐位,胸部维持不动,将两只手交叠放在上腹部,在缓慢吸气的过程中感受到上腹部突起,屏气维持3~5 s,缓慢呼气时腹部下陷,反复8~10遍,每天3~4次;全身呼吸操:将上述两种呼吸训练方法和扩胸、弯腰、下蹲等动作融合在一起,每次锻炼10~20 min,每天2次,以训练呼吸肌、耐力、活动能力;抗阻训练,引导患者呈仰卧体位,头部略微抬高一定角度,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腹部放置1~2 kg的沙袋以进行呼吸训练,每次训练10~15 min,每天2次。

(3)运动锻炼:进行行走训练,在平地上进行折返行走,开始速度缓慢,逐渐加快行走速度,以身体不疲劳为宜,随着病情好转可进行爬梯、八段锦、太极等有氧运动,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每天1次,其间若有不适,应及时暂停锻炼并休息。

1.2.2 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开展协同护理

(1)增强患者自我护理意识: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评估患者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康知识的了解情况,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指导;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自我护理方法、可能出现并发症识别处理方法等,增强患者自我护理意识,提高患者遵医行为。

(2)饮食和生活指导:协助患者调整饮食结构,日常以清淡有营养食物为宜,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膳食纤维的食物,少食动物内脏、蟹黄、虾子、鱼子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饮食最好多样化,满足营养需求,肥胖超重患者还应控制体重。日常应保持规律生活作息,戒烟限酒;若天气变化较大,应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感冒,室内要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若患者肺功能较差,家中要备氧疗机加强吸氧。

(3)鼓励家属参与:鼓励家属督促患者严格遵照医嘱服药和康复训练,纠正患者不健康行为。此外,家属还应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使患者建立康复信心,协助患者进行自我护理管理。

(4)定期随访:患者出院后,每周对患者进行一次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居家锻炼情况以及饮食、用药情况,解答患者以及家属的相关疑问。两组均随访2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肺功能:采用肺功能检测测定用力肺活量(FVC)和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2)比较两组运动功能:指导患者进行30 s内椅子起坐试验(30-STS),患者双手交叉在胸前,从站立姿势到臀部完全接触座椅,其间背部保持挺直,记录受试者在30 s内的起坐次数(不正确的站立姿势将不被计数),次数越多表明患者下肢肌力恢复越好。护理前后分别进行30 s前臂负重屈曲试验(30-ACT),患者背部挺直坐在椅子上,双脚保持与肩同宽,手中持握重量为7.0磅,肘部完全伸直,测试者两只手分别放在患者肱三头肌和肘窝位置,指导患者进行手臂屈曲,记录30 s内完成次数。(3)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采用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估,包括3个维度,即疾病影响(20分)、活动能力(50分)和呼吸症状(30分),评分越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

研究组护理后FVC和FEV1均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运动功能比较

两组护理前30-STS、30-ACT测试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30-STS、30-ACT测试结果高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SGR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SGRQ各项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多种环境因素与机体自身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患者气道受限,且气流受限不完全逆转,一般呈进行性发展,严重时还可导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呼吸衰竭等问题,威胁患者生命安全[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病程漫长、迁延不愈的特点,临床在开展药物治疗、氧疗等治疗措施的同时还应对患者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促进患者呼吸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6]。

实施肺康复护理可提高患者饮食、运动、氧疗、戒烟限酒等依从性,锻炼肺部以及呼吸道周围肌肉,充分改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肺康复训练需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长期坚持进行才可充分发挥作用,但部分患者缺乏自我护理管理能力,难以坚持进行,使肺康复护理干预效果大大下降。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FVC、FEV1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在肺康复护理基础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取协同护理,可以更为有效地改善患者肺功能。协同护理重视对患者的健康宣教,通过系统化、全面化的指导来帮助患者进一步认识疾病,明确肺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此外,护理人员、家属将共同参与到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行为习惯进行监督指导,通过不断的鼓励、陪伴和支持促使患者坚持开展康复锻炼,满足患者护理需求,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研究组护理后30-STS、30-ACT测试结果高于对照组,SGRQ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协同护理结合肺康复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患者长期坚持呼吸功能训练和运动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呼吸肌肉力量,改善肺功能,还可以有效提高运动机能和耐力。

综上所述,协同护理结合肺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改善,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任典.肺康复训练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2,34(4):77-79.

[2]李小侠,李静,李欣.肺康复护理联合分级运动肺康复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学,2021,45(22):2362-2364.

[3]朱江利.协同护理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8):3446-3447.

[4]王焕.协同护理模式对接受无创呼吸机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7):3240-3242.

[5]杨静.协同护理模式对接受无创呼吸机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24):3502-3503.

[6]熊春燕.肺康复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9):

16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