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识别与预防措施

2024-10-14温海勤

健康之家 2024年11期

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肺栓塞及其他危及生命的情况。了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识别与预防措施,对提高患者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静脉血流瘀滞、血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统称为Virchow三联征。骨折或手术导致的卧床和活动受限,会使下肢静脉血流减慢;手术过程中对静脉壁的损伤和术后炎症反应;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会导致血液高凝状态,这些都会加剧血栓形成的风险。特别是一些高风险患者,如老年人、肥胖、既往有血栓病史者,血栓发生风险更高。

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识别

早期识别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预防严重并发症至关重要。DVT的早期症状可能并不明显,但一些典型表现要引起警惕。

患者可能会出现患肢肿胀,尤其是小腿或大腿部位的非对称性肿胀。这是由于静脉血栓阻塞血流,导致静脉回流受阻所致。

患肢皮肤可能变得发红或发紫,并伴有小腿肚触痛和压痛感。在病情加重时,患者可能感到腿部有明显的沉重感或疼痛,特别是在站立或行走时加剧。患肢静脉可能出现明显的扩张,甚至形成浅表静脉曲张。

如果出现以上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确诊DVT通常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血栓的位置和大小。必要时,还应进行D-二聚体血液检测,通过测量血液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水平,辅助判断是否存在血栓风险。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

药物预防

抗凝药物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手段。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低分子量肝素(如依诺肝素)和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利伐沙班),可以有效抑制血液凝固过程,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使用抗凝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手术类型、出血风险等,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一般情况下,低分子量肝素常用于术后早期,通过皮下注射方式给药,起效迅速且副作用较少。口服抗凝药则多用于长期预防,需要定期监测凝血指标,以确保安全有效。

非药物预防

首先,术后尽早活动是预防DVT的关键。术后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下肢主动和被动活动,如踝泵运动、股四头肌收缩舒张运动等,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少血液瘀滞,增强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加快术后康复进程。

其次,使用压力梯度袜或间歇性气动加压装置(IPC)也是常见的预防措施。压力梯度袜通过对下肢施加梯度的压力,帮助静脉血液回流,预防血液瘀滞。间歇性气动加压装置则通过周期性充气和放气,对下肢产生间歇性的压力波动,促进血液循环和静脉回流。

再次,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也是预防DVT的重要环节。术后患者应适量饮水,降低血液黏度,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对于长期卧床或行动不便的患者,家庭成员和护理人员应积极帮助其进行肢体活动,定时变换体位。定期按摩下肢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此外,患者休息时抬高下肢,且高于心脏水平,也能促进血液回流,避免血液瘀滞于下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