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育人共同体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突破

2024-10-14李子铮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6期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成人,涵育学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教育的重要方向。然而,当前高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教育地位边缘化、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专业师资队伍匮乏等。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以高校为核心,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这一共同体将高校、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多方力量汇聚一堂,在自由组合的基础上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和创新教育模式,灵活适应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有效拓展大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渠道和资源,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时代担当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自由组合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6-0157-04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大学生正处于塑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黄金期,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的精神瑰宝,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博大精深的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为大学生引领思想觉悟、积蓄人文素养和培育道德情操提供方向和养料。因此,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应当积极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育中,持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和职业教育教学的融合,将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继承者,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分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局限性

巩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了文化根基,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当前,高职院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第一,部分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形式设置过于简单,缺乏系统性和深度,难以灵活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需求。第二,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地位不高,这与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以及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关。也与教育目标的功利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催生出浓厚的“唯分数论”与“唯就业论”思想有关,使得高校数学、计算机等课程普遍受到重视,而传统文化教育逐渐被忽视[1]。第三,师资力量不足也是制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力量,导致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个别教师缺少传统文化教育培训背景,以照本宣科的方式机械讲述,既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又难以让学生将所学内容付诸社会实践,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兴趣。对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多方入手,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教学资源,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精神追求。高职院校应持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和职业教育教学的融合,将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继承者,进一步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满足学生的长远发展需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位边缘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璀璨星河中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对祖国和人民的挂心与思考,启发和激励广大学生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进步不懈奋斗。“革故鼎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精益求精”是对创新精神和大国工匠精神的不懈追求,是高职院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文化推动力[3]。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往往边缘化。第一,在课程设置上边缘化,该问题主要源于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技术”的过度重视,可能会出现“文化”忽视的情况。一般来说,专业课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占据绝对优势,使得像大学语文这样承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逐渐被边缘化。这种课程设置导向使学生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忽视文化素养的提升,进而影响学生对自身未来发展的全面规划。第二,随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如实行2+1、2.3+0.7等模式,传统文化课逐渐退出课堂教育,使得原本就有限的传统文化教育空间进一步被压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需要重新审视并调整其课程设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核心课程体系,并适当增加课时量。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应合理安排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间、空间,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鲁班精神”,增强学生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形成对待工作、事业认真严谨、创新求变、锐意进取的价值追求,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不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2]。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广大学生需求失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大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和历史传承,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接触到的文化元素多元而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目前无论是网络还是现实中,大学生对汉服、古风歌曲、曲艺作品、文学作品的热爱日益凸显,体现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日益增长的美好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源于对美的追求,更是对文化根脉的追寻和认同。然而,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往往停留在表面的知识传授,缺乏深入的文化内涵解读和实际应用指导,使得大学生渴望学习和接触优秀传统文化,却难以真正从学习过程中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令人惋惜的是,一些大学生在追求个性化和时尚化的过程中,可能会误将传统文化元素作为装饰或符号,而缺乏真正的理解和尊重,忽视了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这种误用不仅无法体现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还可能造成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和歪曲。因此,高校及其实践育人共同体应积极回应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引导他们正确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同时,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敬畏之心。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乏专业化队伍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历程中缓慢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内涵。涵盖民俗文化,历史遗产文化,宗教传统文化,传统书法、绘画、曲艺文艺发展,中华传统美德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特色。参考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诸多表现形式,评估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可见明显不足,亟待发展和补充。第一,目前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导致一些学校只能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工作。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很多学校难以组织有效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使学生缺乏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机会,有碍教学质量的提升[3]。第二,目前诸多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缺乏与传统文化发展、民俗民智、传统文艺品鉴等内容相关的知识储备。这导致他们在教学中难以准确传达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无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且教师教学过程中,普遍发现可实施的教学方法单一。由于缺乏专业的教学培训、教学资源以及实践经验,一些教师在教授传统文化时课堂设置简单,往往采用领读、讲解、观看视频等方式,缺乏创新性和能动性,难以帮助学生建立对传统文化FhBveSsbcD/rBEeBvGcNRIObdZA9DNmhJzGBVo2VPMw=由浅入深的知识架构,也无法培养学生对文化精髓与糟粕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资源匮乏。由于专业师资力量不足,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研究的力量也相对薄弱,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人员数量有限,研究水平也有待提高,使得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资源比较匮乏。现有的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新意,或者与实际情况脱节,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专业的研究人员不断深耕、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基因,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职业人才必须牢牢把握的精神源泉[4]。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高职阶段的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建设者。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培育,有益于弘扬民族精神,为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强基固本。具体而言,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奋节俭等中华美德。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和践行这些美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好公民;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加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增强民族认同感、自豪感与使命感,巩固学生对共同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共同的文化价值认同有助于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此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艺术审美、历史认知等多方面的发展。这种全面性的教育有助于高职院校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与经济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运行机制研究

gD/nLyBci61cqvJDh9ppB9QmQeJFC1a4rWgIUdwH3cE=

(一)以实践育人共同体突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局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处于“边缘化”地位,缺乏专业队伍,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实施不到位,归根到底在于当前各大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有限。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能够缓解高校在育人环节由于教育资源、教育人才、教育渠道有限情况下的育人压力。构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遵循目标共同、价值共识、共建共赢以及系统性原则,注重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平台建设,强化过程管理[4],可集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临近院校等多方力量,共同为学生编制教育资源网络,承载学生美好需求。在这个共同体中,各方能够共享资源、互补优势,形成教育合力,以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为纽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为核心任务,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计一系列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的育人项目,包括文化传承活动、社会民俗实践调查、传统艺术创作与展示等。通过项目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下,积极拓展教育资源,包括与传统文化遗址、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场所对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深入的文化体验;与高新企业、社会组织合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等,将传统文化知识以更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可有效突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局限性,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继承。

(二)建立专业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队伍

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师资是关键性的教育力量,同时也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首要因素。高职院校在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为了提高教育水平,应当明确师资力量的重要性,依托实践教育共同体建立专业化的中华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制定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队伍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以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以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为关键,以构建包含政府、高职院校、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实践教育共同体为依托,形成一支具备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和专业技能的教育队伍。以共同的目标和愿景为基础,通过制定明确的合作框架和运行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育人。

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专题,设置教师培训和研修计划,依托实践教育共同体,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中华传统文化培训、民俗文化走访研修等活动。以专题讲座、研讨会、实地考察等形式积极开展,旨在集中提升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判断力、领悟力、创新力,进一步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能力。此外,高职院校可长期开展校企合作,与致力于传统文化推广与创新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和产学研活动。通过共同研发课程、编写教材、开展实践教学等方式,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实际工作、社会时事热点、学生动向与需求紧密结合,提升教育效果。注重对参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进行定期评价和奖励,建立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促进教育队伍稳定发展。着重推广和宣传优秀教育成果,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和团队进行表彰和宣传,推广他们的教育成果和经验[5]。这不仅可以提升教育队伍的社会认可度,还可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队伍。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下多元主体的自由组合

实践育人共同体是由多元主体构成的宏观组织形态有机体,其育人目标同国家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紧密相连[5]。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工作方案,政府、社会组织、企业、高校等单位可凭借自由组合的工作方法,灵活适应学生需求,提供多样教育教学环境,同时使个体目标与集体目标、国家发展目标紧密结合,提升教育质量,保证社会效益。第一,政府主导政策制定,引领工作方向。结合政府相关政策方案,明确各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责任和作用,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在多方合作的体系中,政府相关部门与工作人员可发挥资源整合的作用,协调各方,如文化遗产、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形成政府+企业、政府+高校、政府+社会组织的巨大合力。亦可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项目和活动,鼓励创新和实践。第二,社会组织的参与,可为大学生直接提供见证、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机会,如组织参观、演出、讲座等活动,运用社会组织+高校的工作方法让更多大学生拥有能欣赏、会欣赏、懂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积淀和深度内涵。此外,学生实践可跟随社会组织,在社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如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组织文化体验活动等,让居民近距离接触和体验传统文化,在做中学、学中做,达到知行合一。第三,企业参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一方面,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参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益活动,如资助文化项目、赞助教育活动等,可提升社会效益、人民口碑;另一方面,企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产品与服务中,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如文创产品、文化旅游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既可提升企业效益,又可以为当代大学生树立“工匠”榜样,培养其文化创新精神。企业+社会组织、企业+高校等亦可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项目,形成联动效应,打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新思路。第四,高校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发起者,仍需积极调整课程设置,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开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如国学、文学、历史、艺术等,并注重实践教学和体验式教学;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建设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教学团队;抓住学术研究与文化创新,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术研究,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巩固好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主要阵地,才能建立建设好实践教育共同体相互关联、互动的机制,使各构成要素在规则、制度、体系的维系下形成统一指导、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考评协调配合关系。

在自由组合工作方法上,可以根据具体的项目和需求,灵活组合以上各方的作用和策略。例如,政府可以引导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高校传统文化教育项目,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社会组织可以发挥其在文化遗产保护和社区教育方面的优势,与高校、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企业可以利用其在市场开发和品牌建设方面的经验,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树立榜样;高校则可以发挥其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的优势,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总之,在实践育人共同体下,政府、社会组织、企业、高校可以通过自由组合工作方法,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结束语

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实现实践育人共同体机制的创新。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应首先深入了解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现状、学生需求,探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关键原因。基于这些分析,制定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以学生为主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向更加多元化、深入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靳浩辉.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三重视域:时代价值、现状审视与实践路径[J].教育探索,2017(3):83-85.

[2] 曹瑞明,冉清文.大学生传统文化精华教育的缺失与路径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6(2):115-119.

[3] 张成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融合实践路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22(12):108-111.

[4] 董广芝,夏艳霞.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12):133-135.

[5] 周作福.新时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3):89-91.

编辑 武建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