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科与思政教育融合初探

2024-10-14郑辛星张肖强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6期

[摘 要] 在传统教学中,针对理工类的学科制定教学方案时,教师并不会刻意去增加思政教学的相关内容,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为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信息。然而,随着课程思政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完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为国效力的意识。基于此,以传感器及检测技术课程为例,阐述理工类课程教学实践中融入思政知识的促进作用,旨在为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性经验。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阻应变片;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6-0093-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教学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环节,把政治工作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方位的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发展。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断发展的环境中,信息的传播搭载互联网的快车,大学生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任务,也是所有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所有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充分发挥包含专业课程在内的其他所有课程的育人价值。

全面推进课程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教学实践任务,是全面落实“以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性举措。具体到高职院校来说,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有义务肩负起“以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社会职责。

一、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科思政教学现状解读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1eb1cc1ea96c3c71674c6197d2debdb3工作的通知》提出,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这充分说明了,社会乃至国家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已经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效推动就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必须要解决的是从“育人思想”上形成必要的契合,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基于此,高职院校教学不能固守传统教育理念中的狭隘思想,需要从根本上、从源头上去帮助学生将就业思维和思想道德品质融为一体。理工类学科结合当前的社会形势,是不难做到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其中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涌现出来的人才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是从高职院校脱颖而出的。这对于当下的莘莘学子而言,既是一种激励,也是一个鞭策。把思政要素全部融入理工类学科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再辅以积极宣传国家、地方以及相关用人单位的就业政策,能够有效鼓励高职院校学生将个人的成长和职业规划,同行业乃至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融合起来,形成“大我”包容“小我”,“小我”促成“大我”的双赢局面。

在此基础上,学校的实习就业指导部门也应积极予以配合,对于有志向奔赴行业内最需要的岗位去就业的学生,除了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以外,还需要树立典型,予以重点表扬。而这些,恰恰又是学校思政教育“活学活用”的一个鲜活例证,透过这些佐证,让更多的理工类学科学生切身感受到凭借自身专业知识报效祖国的重要性,充分在其专业知识领域展示才华。从而让思政教育工作形成一个有序的良性循环。

二、在理工类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的确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极强理论知识水平的学生,但是,将这种呆板的学习习惯代入实际工作中易影响学生正确就业理念和职业规划的塑造。为了及时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教师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适度、适时地融合思政教育,是有必要的。

其实这是文理科知识互补的一种最精准体现,必须要承认的是,理工类相关专业知识学习起来比较枯燥。而相关的思政知识又过于笼统或者抽象,没有一定的指向性。将二者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氛围,让原本晦涩难懂的知识内容,以一种立体且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三、理工类学科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以“工学结合”为基础,展现“知学合一”的能力

在宏观层面上来讲,“工学结合”是高职类学校教学实践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尤为重要,将思政类知识融入其中,不仅要做到锦上添花,还需要让学生展现出“知学合一”的能力。如此一来,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校领导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工作,2019年发布了《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改革实施暂行办法》,专门负责指导全校课程思政的实施工作。而且,主要负责教学工作的团队,还组织了多场线上、线下的课程思政培训和研讨会,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将好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进行推广。

例如,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组成员参加了课程思政的培训和学习,吸取了多门课程的优秀案例,同时借鉴国内兄弟院校自动化检测类课程的课程思政经验[5-7],针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制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撰写包含思政元素的教学大纲,课程设计过程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并构建了课程思政案例库,为进一步深化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思政改革奠定了基础。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是面向省级“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高水平专业群的专业核心课,包括智能产品开发与应用、汽车智能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课程总课时为72课时,课程采用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相结合方式教学,理论课程40学时,实践课时32课时。理论课程主要讲授各种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等内容。实践课程选用百科荣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传感器技术综合创新应用开发平台。该平台重点选取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操作性、趣味性和日常生活中容易接触、电子竞赛中频繁使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典型传感器作为教学内容,例如温湿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力敏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磁敏传感器、气敏传感器等。通过实践课程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各种传感器的工作特性与工作原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传感器技术的应用。为后续学习物联网系统设计、汽车电子技术等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课程建设积极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推行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规划方案如图1所示。

围绕“具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参量型(无源型)传感器、发电型(有源型)传感器、数字式传感器、主动式传感器、传感信号处理与自动检测系统等“五模块”教学内容,通过思政导入、理论讲解、案例分析、课后练习等“四环节”教学流程设计和树立理想、理解理论、掌握方法、灵活运用等“四目标”学习行为塑造,着力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崇德、尚能、务实、创新精神,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以“理论结合实践”为框架,展开教学效果有效评估

考虑到课程知识教育有一定的逻辑性,一部分教师在短期内并不能完全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以课本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形式。为了更好地让思政知识融会贯通到理工学科中,可以树立一个理论结合实践的框架,之后根据阶段性教育教学,以评估或者综合测评的方式来检验相关教学效果。

以“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一课为例,相关的教学知识重点包括参量型(无源型)传感器、发电型(有源型)传感器、数字式传感器、主动式传感器、传感信号处理与自动检测系统等“五模块”教学内容。“参量型(无源型)传感器”共计26个课时,属于本门课程的第一大模块,包括电阻式传感器(12课时)、电感式传感器(8课时)、电容式传感器(6课时),其中电阻应变片式传感器的理论教学为2课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电阻应变片式传感器的结构形式,熟悉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掌握相关测量方法,并能够根据实际应用环境选择合适的传感器,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树立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毅力、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外界环境对导电体电阻值的影响,让学生领会如何利用应变力与导电体电阻值关系制作相应的传感器,并根据具体应用选择合适的传感器类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紧密结合。

在既定任务已经明确的前提下,教学目标也就比较清晰。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态度目标,其中态度目标为课程思政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课程拟引入电阻应变片式传感器的发展历史,启发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做科研一定要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课程思政内容在培育学生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同时也塑造了学生的崇德、尚能、务实、创新精神。

学生通过大学物理、电子技术等电学类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传感器原理所需的基础知识及检测电路分析基本素养,在学习过程中,将进一步学习各类传感器检测基本原理及各种物理量检测电路的学习,具备初步的传感器选择和检测电路分析设计能力。考虑到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资源获取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但同时存在创新性思维不高、动手能力较差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强传感器实际工程应用的介绍,同时加强相关检测领域短视频的使用,以增强学生对相关技术产业的了解,增强职业认同感,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那么,相关教学设计必须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原则,比如在电阻应变片式传感器课程教学中,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注重知识的联系性和整体性,由浅入深、逐层递进,使学生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在理解、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本节知识。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课程组织实施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三个环节进一步可以划分为“启、承、转、提、评”五个阶段。

课程启动阶段包括课前的任务发布和课内的课程导入两个阶段。课前主要发布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任务,包括定义的回顾、电路分析方法的复习以及课前问题的思考。课内教学分成课程导入、知识点讲解、应用实例举例、综合思考与讨论四个阶段。在课程导入阶段,首先介绍了由于应变力检测疏忽而引发的几起安全事故,说明应变力检测的重要性。在知识点讲解阶段,利用课前思考问题和电阻定义引出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以及利用课前练习讲解电阻应变片的测量电路分析方法。在应用实例阶段以电子秤制作方法为例,讲解电阻应变片的具体应用,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做一个应变力检测装置,并基于单片机搭建应变力自动化检测系统。最后是综合思考,在这个阶段首先引入电阻应变片的发展历史,启发学生理解一个技术从无到有到成熟要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努力,鼓励学生要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创新;其次通过思考讨论方式,启发学生认识电阻应变片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并以一个实际电阻应变片检测电路来说明实际工程应用往往比理论模型要复杂,鼓励学生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要多思考、多观察。课后环节通过作业对本节知识点进一步加深巩固,并通过后续的实验课程使学生对电阻应变片的具体应用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高度注意的是,这种评估需要团队来完成,团队既包含教师,还包含学校实习就业指导中心的辅导老师和借助“校企结合”模式来学校进行客座教学的用人单位相关人员,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评估的仿真程度,展现出其真实价值,学生的相关知行合一能力为用人单位留下一个深刻印象,从而成为以后入职的重要参照指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教育是一项系统性任务,新时代、新征程,思政教育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思政课建设、党的创新理论与专业知识内容同步推进,是理工类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高职院校优化教学方式的一个重要创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8.

[2] 洪慧慧,叶勇.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J].国际公关,2020(1):64,66.

[3] 武昌俊.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M].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4] 梁森,欧阳三泰,王侃夫.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M].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5] 程丽娟,潘江如,胡兵,等.《传感器及检测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设计[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0(12):161-163.

[6] 达正花.高职传感器技术课程思政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2020(8):82-84.

[7] 老盛林,何式健.传感器技术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探索[J].轻工科技,2020(2):147-148.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