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
2024-10-14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2024年36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师”乃古代军队的一种编制单位,在此引申指“军队”。商周时期,“师”属于最大的军队编制,故“师”又引申为众人,后专指掌教民之事的官职名称,后引申为教师,即掌握专门技术或知识的人;还可引申指模范、楷模等。《周礼·地官司徒第二·小司徒》中曾有这样的记载:“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说文·帀部》中也说:“师,二千五百人为师。”在我国现行的军队编制中,“师”隶属军或集团军,下设若干个团,统帅陆军一师的军官被称作“师长”。不过,这里的“师”与“老师”的“师”有着明显的差别。请大家仔细观察“师”字字形的演变过程:
“师”乃会意字,篆文、隶书等字形与金文、甲骨文没有太大的差别,至此,“师”字基本定型。郑玄为《周礼·司徒第二》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足见“师”指的就是那些教人们懂得事物道理的人。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师傅、师长等称谓,并一直沿用至今。
“师”在后来演变成在一定领域内受人尊重的学识、道义、技能方面的传授者和施行者。正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对“師”(“师”的繁体)进行拆解可知,“师”中之“垖”代表知识和理论高度,“帀”代表学术的范围,故“为人师”多指在一定领域内的代表人物。故孔子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本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