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桥 神秘北极光

2024-10-14云漫

摄影之友 2024年10期

摄影师介绍

胡亦鸣

网名: 云漫

电子工程博士,美国大学计算机专业终身教授,职业风光摄影师。多年来走遍万水千山,用极致的技术和极致的画质带回气势宏大、人间罕见的极致美景。

炎炎夏日需要清凉。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今年在挪威罗浮顿群岛拍摄的一张北极光照片《天桥》(Bridges Over ArcticWater)。罗浮顿群岛的山水大气磅礴, 它的北极光神秘动人。但我不想在那几个网红点拍北极光,我希望能有点不一样的北极光。这个山头上拍的北极光, 我相信一定有人拍过,毕竟罗浮顿现在是一个热门摄影目的地,不再是几年前的世外桃源。但我用谷歌中文英文搜索罗浮顿北极光的时候,前面出来几百张北极光照片里没看到一张这里的照片,后面的搜索结果里还有没有已经不重要了。其实这里是我心目中最好的北极光拍摄点之一。我相信以后我们会看到很多在这个点拍摄的极光作品。拍摄到这张并不是靠运气,而是靠经验、设计、预想和判断。

北极光一般会从哪个方向出现?和地面景色配合是否上相?今晚会不会有北极光?如果部分有云,我们今晚应该去哪一个点?这一切都要靠经验,靠计划,靠思考。初次看到北极光的摄影人会非常激动,见到什么拍什么。可是如果你想拍到一张好作品,你得冷静下来。我在好多地方都讲过,我们不要为了拍北极光而拍北极光。因为我们拍的是风光摄影作品,不是气象预告。没有好的构图,你的照片给读者传递的信息也就是“今夜晴空,有北极光”而已。和别的风光摄影作品一样,在北极光摄影作品里,我们同样需要讲究构图,需要讲究气氛,需要讲究地面景色。

在你拍摄之前,你需要问问你自己,如果我们把眼前场景里的北极光换成天上的云,你还会不会拍这张照片?如果答案是“不”,那就别拍了。如果答案是“当然”,那请认真准备。

计划

那天我看了北极光预报和天气预报后,就和大家讨论晚上要去哪个点拍。有几位决定去另外一个点,因为实在不想夜里上山。经过认真思索后,我带了四个人在天黑前踏着雪,深一脚浅一脚上到山头。有意思的是,当时山顶上也有一个摄影师带了几个学生在拍。那天北极光出现得特别早,天还没有黑就开始。但不知道为啥,天黑之前,北极光还没开始爆发, 那几位摄影师就下山了。

夜幕降临, 美丽的极光女神如约翩然而至。现场只有我们五名观众。我们仿佛坐在一个豪华剧场最正中的座位, 看着大幕徐徐拉开,精彩绝伦的演出在我们面前准时上演。那天晚上的北极光太难忘了,它出现的位置,恰好在我正前方并且是我想要的地方。它的形状,如同跨越北极水面的一座座天桥,和地面人间的一座座桥梁交相辉映。

在天全黑之前,我就用移轴接片拍摄好了地面。接下来的就是耐心等待,因为我想这样的场景接片会非常壮观。

下面就看北极光的位置和形状了。等到北极光出现的时候,我只能感叹,这样的横条极光,太适合接片了。唯有宽幅,才能表现出这个场景的气势磅礴。而除了我们正前方外,别的方位完全没有北极光。这也是很少见的事。

一切仿佛定制,仿佛冥冥中的提前安排。

器材

前几次去挪威,我还带了适马 14mmF1.8 ART 和适马 20mm F1.4 ART 这两支大光圈镜头,还有佳能机身,就是为了拍摄北极光。今年我根本没带它们。我打算只用飞思后背拍北极光,虽然我知道这看起来是自找麻烦。我想,我要么拍不到,要拍到我就想要最好画质。

这次用的器材是飞思3100一亿像素数码后背,阿尔帕 12MAX 机身,罗顿斯德 HR32mm F4镜头。这套系统的优点自然是超高的画质, 而且移轴系统非常便于精确接片。

但中画幅镜头的光圈太小,用 F4小光圈镜头拍摄北极光真心不容易。很多时候是吃力不讨好,但我还是想赌一把。

拍摄技术

为了得到最好画质,我决定在天全黑之前就拍摄地面景物。我采用了左右两组移轴接片(ISO 100,F8)。左边和右边每组都拍了三张包围曝光:60秒、5 秒、0.8秒。总共6张RAW文件。

右图显示了我拍的6张RAW原片

为什么要曝光然后曝光合成?

因为地面有明亮灯光。如果要整体地面曝光合理, 灯光本身和灯光周边一定严重过曝。当然如果在天更亮一点时拍摄则可以避免灯光过曝,因为那个时候周边环境亮度和灯光差不多,可那样的话就完全没有夜间感觉了。不可取。

我们来看看用 60秒曝光的效果。整体曝光很合理,对吧?

可是我们看看灯下细节,再看看0.8秒曝光局部。原因清楚了吧?后期的时候,我先利用明度蒙版对每组先曝光合成,然后接片。在 Capture One处理 RAW文件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调整色温,这样才能便在天全黑前拍摄的地面能匹配夜间色彩。

下面是在 PS里的地面曝光合成和接片结果。这是未调整的原片,连裁剪都没有。

显然,北极光已经出现,但天还太亮,特别是西边日落方向。等到夜幕完全降临,北极光开始在我们面前一波波大爆发。下面是我用移轴动作拍摄的左右两张RAW原片。曝光参数是 ISO 800,F4,30 秒。一般来说,北极光快速舞动的时候,我们只能用1—10秒曝光时间,但对只有 F4 光圈的中画幅镜头来说,10秒曝光时间都不理想,更别说1秒了,画质会很不好或极其不好。这个是由散粒噪声这一物理现象决定的,和相机技术无关。哪怕你有外星人黑科技全宇宙最牛传感器大概也没戏。关于这一点我以后再讲。幸运的是,那天北极光几乎不动,因此我能用 30秒曝光时间,拍摄左右两张(总共60秒)。

我们在PS里把这两张照片直接接片,得到下图( 没有任何调整,没有裁剪):显然,这张没任何调整的照片已经非常漂亮了。当然,我们还需要填补一下暗角——中画幅广角镜头的暗角非常大。我们可以通过强拉暗部,或智能填充,或干脆裁剪,来消除暗角。此外,中间的北极光接缝处需要填补一下,因为30秒时间内,北极光的形状还是稍微有点变化。水面的北极光倒影非常微弱也需要强化一下。做点简单处理后,这张照片在网上发片或上杂志都没任何问题( 其实杂志对画质要求不高,因为幅面那么小)。但我需要用最高画质印大图,最好能印几米大。这张夜间照片的画质放大后还不够满足要求,因为我们用了 ISO800去拍,噪点会比较大,而且灯光处严重过曝。我把上面这张夜里拍摄的全景图和前面一张天全黑前拍摄的照片全景图,进行了合成,得到一张 1亿6000万像素的作品。我把两张图的色彩和亮度尽量匹配,然后选夜间那张的天空,和天黑前那张的地面,通过蒙版进行合成。

说实话,从小图上看,合成前后的差别很小,但放大后看细节就完全不一样了。另外,因为我是用移轴动作进行拼图,而HR32 这枚镜头不移轴时的画质超级棒,但它的像场不是特别大,移到最极端的时候的边角画质是不能接受的,虽然在小屏幕上不容易看出来。所以我把两端裁剪了一部分,让画面成为 2:1格式。

我们把上图中小岛中间的房子放大看,显然细节惊人。

我们再比一下用 ISO800直接拍到的夜景,和我们曝光合成后最终作品之间的细节。在手机上看被微信严重压缩的图片应该已经差别巨大了,在电脑上看画质更是云泥之别。

追求极致之美

这幅作品也说明了我一贯的拍片的态度:追求极致之美。我希望用极致的器材、极致的技术、极致的画质、极致的构图,去表现极致的风景。这需要我们从前期构思,到现场拍摄,到后期创作,都必须一丝不苟。另外,虽然本片是用中画幅系统拍摄,但我一直和学生说,你不一定要用最好的器材。我也不是飞思或阿尔帕的销售员。说实话, 现代135系统,哪怕是最便宜的入门级机器,其画质也是不错的。顶级器材和普通器材的区别,可能只是一个能把照片放大到4米,一个能放大到1米而已,前提是如果我们都把器材的潜力挖掘到极限的话。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米大的照片足够用了,真够了。你一年(或几年)才能有几张需要放这么大的作品?家里有地方挂吗?上个月我在北京,印了一大批用佳能 EOS 5DSR 和别的 135系统拍摄的作品,说实话,这些作品放大到长边 1.65米的时候,依然非常震撼。很多人误以为是用中画幅拍的,当然前提是我每一张都极其认真地拍摄并注重技术细节。再大的话就必须用更好的相机了,在更大幅面上,中画幅和135的区别是非常大的。

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器材,而是我们要有艺术的眼光,要有过硬的技术,要有追求极致的精神。不管用什么器材,我们都要努力做到最好。当然,如果你还追求真正的极致,还想印更大的作品,那自然应该用更好的器材。顶级相机本来就是用来拍摄极致作品的,不是用来数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