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下心,总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2024-10-14刘西伯
扬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经济繁荣,人文鼎盛。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加持,使其成为古代雕版印刷的重镇。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始于唐代,发展于宋元时期,兴盛于清代,到今天已历经千年岁月。
扬州雕版印刷大师陈美琦,是家族雕版印刷的第四代传承人。她的父亲陈义时,是全国唯一一位获得雕版类高级工艺职称的人。雕版印刷是陈家的祖传手艺,陈家“杭集刻字坊”的招牌源于清光绪年间,到陈美琦的曾祖父陈开良时已经成为响当当的牌子了。
“我父亲陈义时13岁就跟随我曾祖父和祖父学习雕版印刷,作为雕版印刷技艺国家级传承人,他已经守护了这项古老技艺七十余年,而我却是半路出家。”陈美琦说起那段经历,面露笑意。
17岁时,陈美琦选择了从事收益较高的玉器行业,父亲陈义时频繁地跑到陈美琦工作的地方,动员她回来传承雕版印刷这门手艺,陈美琦一直没松口。21岁时,一场大病之后的陈美琦在家休养了半年,机缘巧合之下拿起了拳刀。
雕版印刷是一项系统工程。工艺流程复杂严谨,从原料制作到写样、刻板、印刷、装订有几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不能出错,其中刻字版的要求则更为苛刻。“学习雕刻的过程非常艰辛,由于字体的不同,雕刻的粗细程度也是不同的,雕刻时细如发丝的误差,印刷出来差别却是很大。”陈美琦说。她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刻草书版,有一个字的一个笔画刻得太细了,只有父亲看了出来,并当场指出。“那时的我对此不以为然,父亲却严厉地批评了我。后来母亲告诉我,父亲当晚一夜没睡,生怕我粗枝大叶的性格承担不了雕版刻字的重任。我逐渐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从那以后,我只要拿到一个版片,就再三叮嘱自己,任何一个细节都要做到最好,不可以出一丝差错。”
慢工出细活,严谨两个字始终镌刻在雕版印刷这门技艺的基因里,也在一代代非遗人中代代相传。
2001年,26岁的陈美琦进入广陵古籍刻印社。那时候的雕版印刷几乎完全失去了市场,由于社会认知度低,从业者普遍都收入微薄,学艺者更是少之又少,后继无人的困境使得雕版印刷在衰微中苦苦挣扎。陈美琦也迷茫了很久,纠结是否要重新做回玉器行业。她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只说了一句“你看着办吧”,而她心里清楚,父亲希望她守住这份传承。
直到2006年,雕版印刷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7月12日,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成立。过去只能靠家传的禁锢被解开了,只要是对雕版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来这里学。2009年,雕版印刷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宛如一剂强心针,让陈美琦在坚守中看到了雕版印刷重振辉煌的希望。
2012年,陈美琦的雕版作品随着电影《一九四二》被搬上大银幕。这部影片的片头题字、主创名单等字幕,都由扬州雕版进行雕刻,这也是世界“非遗”项目首次与电影作品进行结合。
野梨木、松烟墨、白宣纸俨然已经融入了陈美琦的生命,雕版印刷这门技艺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儿时总听爷爷和父亲说,一定要传承下去,可不能断了这门手艺。雕版印刷不光是技艺的传承,还有精神文化的传承,我会竭尽全力,让雕版印刷这项技艺薪火相传。”陈美琦说。
近年来,刻印社的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这个古老的技艺产生了兴趣,陈美琦的儿子就是其中一员。陈美琦在教导儿子雕版刻字时,总是说:“沉下心,慢工出细活,一个笔画都不能错。”“沉下心,坚守住,总有一天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如今,陈美琦成了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是“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曾获扬州市工艺美术行业之星、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扬州大工匠、扬州市“五一劳动奖章”。陈美琦从业二十余载,桃李满堂。她经常跟她的后辈们说起这些经历,让“严谨、坚守、传承”的家风精神代代相传,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这种家风的熏陶。
人之有爱,本由亲立;家风如雨,润物无声。严谨、坚守、传承是老陈家为后代铺就的人生底色。一家四代人,他们用行动传承着古老技艺,更传承着这一缕家风。
刘西伯:《扬州日报》驻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记者。
编辑 闫清 14533370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