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板绫书法辨真伪

2024-10-14慧鉴堂主人

中国收藏 2024年10期

在中国丝织品“绫罗绸缎”中,“绫”列在第一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是在一种名叫“绮”的丝织品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斜纹组织结构,望之如“冰凌样”,所以称“绫”。

绫面光滑柔软,质地轻薄,却结实耐用,唐宋时期广为流行,大部分用作官服和各种服饰,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出产,并远销海外。绫的制作一直延续至今,现在用途最广的就是中国书画的装裱用材。而“绸”与绫不同,采用横平竖直的编织法,经纬线紧密交错,柔软细密,应用广泛,后来又派生出相同组织编法的“绢”。

“板绫”虽也是斜纹组织编织,但与轻薄柔软的绫不同,是一种更加坚固的“厚绫”。“ 板绫”则形容如铜板一样的绫,它必涂胶质,方可坚硬。其属性比纸要粗糙,吸水性较差,而且拉力和韧性都较其他丝织物好,长度的制作比纸张方便许多。《画学全史》说:“古本多用绢,宋人以后用纸,明人又继之以绫。”这里的“绫”就是书画用的板绫。

板绫颜色以黄色为中,有深有浅,其初见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至明末清初逐渐流行起来。由于工艺复杂、价格昂贵,它作为书画载体只供高官与知名书画家使用,普通人很少用得起。

大约从清代乾嘉时期开始,由于“绢”的制作技术趋于完善,更利于书画创作,于是逐渐替代了板绫。所以,板绫的生产与使用是有固定时限的一种特殊书画载体材料。

梁园好却难留

板绫书画作品以纵向为多,尺幅一般较大,充分反映了明清丝织工艺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反映其时富贵人家厅堂和居室空间的宽广。现在见到最多的板绫书法是王铎、傅山、董其昌等明末清初有影响力的书画家作品,也包括皇亲国戚。我们先看一件明代晋王的作品,所书内容为唐代岑参诗《山房春事二首》中的第二首:“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钤“晋王之章”朱文印,“大云主人”白文印。此作继承前代诸贤,兼有“二王”笔意与米、黄草法,筋骨强健,笔势奔放,张力内含,可谓“明尚势”书风之代表。

梁园是西汉梁孝王刘武营造的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史记》有载:“筑东苑,方三百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平台三十里。”此园集离宫、亭台、山水、奇花异草、珍禽异兽、陵园为一体,是供帝王游赏、出猎、娱乐等多功能的苑囿,曾盛极一时。大文学家司马相如曾言:“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李白在此居住长达十年不忍离开,他的《梁园吟》成为千古名诗。岑参此诗,也正是游历梁园看到一片破败景象后感伤所作。

明代第一代晋王为朱元璋第三子朱㭎,其后历代均有封号。晋王这一脉亲王宗室自洪武十一年(1378年)之国太原,至崇祯十七年(16 4 4年)太原城破。实封亲王和追封亲王共18位。大云主人是哪位尚无法确认,从书风和内容看,似为明中期左右晋王之作。他利用历史典故和唐诗,表达自己虽荣华富贵,但不一定会长久的忧虑,正是取“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之意。

借春莺诉心意

我们再看两件明末清初时期的书法。何元英一件为草书五言诗:“春树绕宫墙,春莺啭曙光。忽惊啼暂断,移处弄还长。隐叶栖承露,攀花出未央。游人未应返,为此始(书者落此字)思乡。”

明 晋王 板绫草书唐岑参诗 172厘米×47厘米
清 何元英 板绫草书唐王维诗 196厘米×52厘米

此作采用行书结构和章草布局,严谨规范,便于观者识读。用笔随心却笔断意连,严守草法却行草互换。通篇率意求真,带有强烈董其昌笔意,书家自身的功力和灵性跃然纸上。内容录自唐王维《听宫莺》,语词细腻精炼,描写细致入微。这只黄莺或“春莺啭曙光”,围着“曙光”叫个不停;或“忽惊啼暂断,移处弄还长”,到处啼鸣,叽叽喳喳,到处搬弄是非。“隐叶栖承露”,有的时候还要隐藏起来。“攀花出未央”,为的是攀高枝再往上飞。末句“游人未应返,为此始思乡”应是全诗之眼。借黄莺诗意诉说争宠不易与官场的诡异,思前想后,还是家乡的质朴自然最好。此书法未属年款,似应为何元英晚年归乡后所作。

何元英字蕤音,秀水人,顺治乙未(1655年)进士,授行人,迁补主事,进户部郎中,督理大通桥粮务,寻擢云南南道御史,巡视河东盐政,官终通政司参议。工书,尤其擅长草书,笔意近董其昌。兼工山水,出入宋元诸家,韵致高逸,有晋唐遗意。名重一时,后以疾归,有《南台奏疏》传世。

满纸深秋凉意

孙岳颁这件行书释文为:“ 秋归南浦蟪蛄鸣,霜落横湖沙水清。卧雨幽花无限思,抱丛寒蝶不胜情。书为天章年翁,孙岳颁。”

此作全部中锋用笔,以稳健而有韧性的笔力使得线条既不浮躁也不单调,同时又保持柔和的变化,使作品显得精练而富有节奏感,展现出气势磅礴而秀丽雅致的风格。其章法上追求疏阔空旷,展现了行云流水般的风韵。通篇风华自足,继承董其昌的书风明显。从书写和用印来看,这应是其晚年所书。

其内容录自宋代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蓼屿》,呈现出秋雨中的残花显出无限忧伤,草丛里的蝴蝶已无法承受深秋的悲凉,整个画面显出一片凄凉景象。

上款人“天章年翁”或为孙岳颁同科某位进士,或是一种对年长者的尊称,目前未知。引用苏东坡诗句,表达的是孙岳颁复杂的思想感情。

孙岳颁(16 39年至170 8年)字云韶,号树峯,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甲第七名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充佩文斋书画谱总裁官。与王原祁、宋骏业等一起奉敕编纂《佩文斋书画谱》。佩文斋是康熙帝的书斋康熙帝喜爱董其昌书法,孙岳颁曾以专学董的沈荃为师,沈荃之后孙岳颁代替了其在康熙帝心目中的地位,从而使董其昌书风和学董之势在整个康熙一朝兴盛不衰。

孙岳颁为官清廉,康熙帝对他的评价是“室无媵妾,家绝管弦,政事之暇,唯焚香读书及临池选韵,笔歌墨舞而已”。康熙帝曾御题其堂曰“墨云堂”,每当有御制碑版,必命孙岳颁书之,足见对孙岳颁的赏识。北京同仁堂最早的一块匾额(康熙四十四年)就是由孙岳颁题写的。

从以上三件书法可知,使用板绫的作品必定是明代或清初的作者。从真伪角度看,如果宋元或明初以前“ 板绫”上的书画作品则必假无疑,因为其时这种材料尚未出现。如果清以后书画家的板绫作品,尚有可能,但数量会极少(后代人可用前代材料)。若明清知名书画家作品写画于现在新制的所谓“板绫”上,必见其假一因为新制作“ 板绫”质地与明清时的完全没有可比性。这正是古代书画根据材料来鉴定作品真伪的一个重要依据。

“孙岳颁印”白文印(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第855页第13图)
“渔庄”朱文印(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第855页第14图)
清 孙岳颁 板绫行书宋苏轼诗 278厘米×84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