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李世民”带到你身边
2024-10-14宋峥嵘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着灿若群星的杰出人物。怎样做好历史人物类展览,本文以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的“ 贞观——李世民的盛世长歌”为例,旨在挖掘并探讨人物类展览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路径,并剖析不足与改进措施,以期为未来人物类展览的策划与开发提供借鉴。
四种展览类型
名人纪念类展览是我国现阶段人物类展览的主要部分,很多展览依托于人物纪念馆,起源于纪念文化,是“对国家、社会有卓越贡献人物的崇拜与祭祀”。在我国的人物类纪念馆中,最多的就是近现代革命及新中国建设时期的英雄人物,展览依托展品承载的人物生平、光辉历程、伟大事迹和革命精神,让观众清晰地理解和学习其伟大的精神实质,发挥革命历史人物的榜样力量。
个人成就类展览多通过展示相关人物的文学艺术作品、某领域科学研究成果等方面,展现人物生平轨迹、感受其深层的精神魅力。此类展览如2020年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2 017年绍兴博物馆“圣贤之道——阳明的故事”,成都美术馆“与天地精神往来——黄宾虹艺术研究展”等。
考古遗址类展览多以某个历史人物的墓葬考古发掘成果为依托,集中展示该遗址及出土的文物,或与人物主题相关的展品,讲述主人公的生命历程、历史成就贡献、精神特质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特色和中华悠久历史文化。如2022年西安博物院“花月醉雕鞍——大唐金乡县主展”,2023年国家典籍博物馆“邂逅·多彩大明1573——万历文物主题特展”,2023年洛阳博物馆“曌——武则天和她的时代”等等。
还有一类是群像类展览,指围绕多个人物组成的群体,展示特定的展览主题,群体内部人物间既体现一定相似的精神特质和关联性,又展现出各自的个体差异。例如2022年辽宁省博物馆的“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2024年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 经世济民——上海大都市圈近代爱国实业家展”等等。
几个创新点
国内现有的唐代主题展览,大多聚焦盛唐时期的强盛富足,从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等方面书写大唐盛世的历史。为推陈出新,“贞观——李世民的盛世长歌”展避开了常用的宏大叙事,采用“大人物+小专题”的叙事法,以初唐时期唐太宗开启贞观之治为主题和逻辑脉络,通过重点文物展陈、数字光影展示、唐风场景复原等方式,诠释了李世民独特的成长之路和非凡一生,展现他开创的贞观之治对大唐盛世的突出贡献以及对后世千年的深远影响。
展览所选文物不唯“吸睛度”论,策展团队在遴选展品时,始终以文物展品所承载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价值为基准,从国内15家文博单位选取了140组249件展品,主要是陶俑、石造像、墓志等文物。这些并不十分美观、光鲜的文物展品,同样是中华瑰宝,也能鲜“活”起来,体面地向大众展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历史价值。它们也向观众传达一个信息——展品不能仅仅以貌取“物”,文物背后所承载的故事和历史更重要。
李世民是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贞观之治的缔造者,无疑是值得万世景仰的一代明君。对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国人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文韬武略、风度翩翩、骁勇善战、纳谏如流、治国安民的完美帝王形象。在策展筹备中,为了不使展览主题人物落入“高、大、全”的窠臼,避免主人公高高在上,不贴近大众,策展团队对李世民其人做出了较为深入细致的解读。团队尝试加入李世民的凡人和世俗视角,介绍他的个人兴趣爱好、与妻儿的亲情关系和家庭角色、子女教育观等,向观众展示他作为好丈夫、好父亲的常人一面——也是食人间烟火的一介凡夫,从而拉近遥远的历史人物与现今大众的时空距离。
为让观众了解李唐王朝创立的历史背景,认识李唐的家世和历史渊源,关注李世民出生前后的大时代特征以及贞观年间的一些政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展出的文物既有初唐时期的,还有北周时期和中晚唐时期的。同时,在尾厅展示了后世伟人名士对唐太宗的点评,“闲坐说太宗”进一步阐明贞观之治对大唐盛世以及后世王朝治国理政提供的伟大实践经验和借鉴,对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说说不足之处
与近现代人物不同,古代人物展览往往面临与主人公密切相关的实物资料严重缺失的困境,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展览主题叙事的难度。
展览的主人公李世民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葬于昭陵九嵕山,目前尚未对昭陵进行考古发掘。上个世纪,近200座昭陵陪葬墓被陆续发掘,出土诸多初唐时期的陶瓷器、墓志、壁画等,本次展览半数以上的展品就来自于昭陵陪葬墓。与展览主题人物直接相连的文物多以古籍、拓片类的居多,此类展品本身顔值不高,质地不贵重,观赏性较低,而明星类的展品少,陶质品、石质品等偏多,造成同质化展品的单调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观众的参观兴趣。囿于此,本展览的文物更多选取了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而非与主线人物直接相关,在人物叙事的挖掘上略显单薄乏味。这可能造成一些来“追星”的观众,对展品及展览内容产生些许割裂感,感觉不够过瘾。
另外,李世民作为一位历史长河中形象极为鲜明且多维的帝王,他与朝中重臣、家庭成员乃至普通民众之间的交往互动,留下了无数引人入胜的佳话与轶事。而展览尽管力图还原其作为“凡人”一面的个人爱好与日常生活,但对于其个人性格、情感世界及思想深度的内容只涉及皮毛,复杂人物内核的探讨挖掘显得不够透彻与细腻。
本次展览在设计说明牌时,出于关注观众体验、避免可能产生的“博物馆疲劳”现象,我们谨慎地缩减了展牌上的文字量,而主要聚焦于展品的基础介绍。遗憾的是,这样的做法也在不经意间减少了与主题紧密相关的知识拓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观众对展品深层次意义的理解与探索。因此,我们认识到,展览在追求信息简洁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平衡信息的丰富性与观众的接受度,以提升展览的深度、广度与高度,是展览未来需要持续探索与改进的方向。
慢工出细活
文物展览是一项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系统性工程,鉴于当前国内不少展览面临策划周期相对较短的现状,建议未来在筹备大型综合性展览时,能够积极借鉴国际上的成功范例,秉持展览与学术研究并重的理念,汇聚来自多领域、跨学科的专业人士,共同构建一个高效协同的策展团队。通过适当延长策划周期,给予项目充分的酝酿、研究与准备时间,早期规划、深入调研、精心打磨,以期较精准地把握观众的需求与期待,以“慢工出细活,追求极致之美”的理念,引领我们不断前行。
同时,积极拥抱现代科技的力量,让每一位观众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与启迪,将文物展览打造成既符合时代审美,又能深深触动人心,满足观众的美好体验,增强文化自信的精品之作。(注:作者供职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