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根据因果性和相关性的关系扩大曹雪芹研究的范围

2024-10-14胡德平

中国民商 2024年8期

历史学在断代上是很严谨的,我国的近代史断代是从1840年开始的,已成为我国历史学界的共识,但其前有无序幕以表示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将要到来的前奏呢?若有,那么《红楼梦》将是我国近代史序幕的标识

国家教育部号召中学生通读整本《红楼梦》的通知下发之后,北京曹雪芹学会举办讲习班的内容,即有了一些重大变化。今年出版的“《红楼梦》文本与曹雪芹生平世界链接”一书就是这种变化的一项内容,此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编辑的主旨是对《红楼梦》一书的文本内容与曹雪芹生平经历相链接;对浪漫主义的神化、隐寓世界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相链接。这种想法不是对学生而言,不是加重学生的额外负担,而是希望对广大读者扩展文化眼界,增多艺术学养进行的一种辅助阅读工作。讲课的题目很怪,说明一下:因果性在统计学的基础上,寻找出相关事物的因果联系,它的原理来自统计学。相关性是在海量数据学的基础上寻找相关事务的有关联系,它的原理来自于数据学。相关性和因果性的关系是“有之,未必然;无之,必不然”。我们现在说的链接、相关性都是万物互联出现的新概念。

为说明链接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现举一例说明。此例很小,却有“一字师”的功效。《红楼梦》一书又叫《石头记》,这块自去自来、忽大忽小,既是一块“鲜莹明洁”的石头,又可“缩成扇坠一般”。这是对女娲补天后这块遗弃巨石的典型描写。这块巨石有无作者生活原型呢?有的,这就是曹雪芹生活过的香山正白旗驻地,在山环水旋的樱桃沟沟内,坦卧的一块巨石,其形体活像一个大元宝。曹雪芹是怎么描写这块巨石的形态呢?在甲戌本中,他写到:“那僧托于掌上(庚辰本、己卯本也是这样描写的),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只可惜没有实在的好处……’”但在程高本中,“宝物”却变为“形体倒也是灵物了”,只有一字之别,“宝”和“灵” 区别为何如此?因为曹雪芹知道艺术的典型在何处,而高鹗没有在这种生活素材和生活原型的地方生活过。

樱桃沟除这块巨石外,还有“木石前盟”“灵河岸边”“绛仙仙草”诸景物的生活原型的存在,沟外还有大量的黛石。在正白旗的南边还有“铁槛寺”“馒头村”的生活原型。只要我们知道,所谓的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都是神化、荒唐、隐寓的文字艺术,都是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同时也是曹雪芹取之于生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二者是一种链接的关系。

再举一例,曹雪芹是旗人,是清代内务府世袭家奴。其祖上三代四人都作过内务府江宁织造署的官员(监督),虽是皇差,也可称作钦差,但最高职级也就属五级郎中之列。曹家如何得到皇家的恩宠,也不会营建大观园那样规模的私家园林,也不会有那种豪华的生活。现在学术界一部分人中已形成这样的认知,大观园隐寓的是圆明园那样的皇家园林,贾府的生活实际上是一种清朝贵族的生活。至于《红楼梦》书中,为什么贾元春省亲时,她的仪仗、礼仪、行次、服饰被作者描写得那么细致逼真?为什么贾府中,有那么多的欧洲洋货:自鸣钟、自行船、西洋画、西洋药、葡萄酒及金星玻璃等工艺品。这些现实素材,曹雪芹并不陌生,其原因就是作者作为内务府的当差人,为皇上服务,行走内廷,他有充分的条件,知道宫廷中的事务和各种器物。至于他在内府中何司何署当差,是否见过雍正、乾隆那就不得而知了。《红楼梦》一书最早的读者、评论者都是旗人,而且不乏皇族爱新觉罗的后人,如敦敏、敦诚、张宜泉、墨香、永忠、明义等人,就是整理《红楼梦》后四十回之一的高鹗,也是清廷内务府厢黄旗包衣。内务府是由清廷入关之前成立的,入关后即由上三旗的包衣组成,包衣的基层组织叫牛录(佐领),包衣之间来往密切,历史同源,常常成为环套环的亲戚。

我认为不了解作者曹雪芹的旗人身份,曾有在内务府当差的历史,那就会对书中说的“事迹原委”“追踪蹑迹”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及方法缺少理解。至于说到金陵甄家接驾四次,王熙凤娘家管理万国来朝的进贡都有历史的原型可寻。《红楼梦》书中的生活环境,和曹雪芹家族的生活是一种相关关系,更是一种因果关系。

1. 传世之作

徐继畬是山西五台县东冶镇人,生于1795年(乾隆60年,乙卯),卒于1873年(同治12年,癸酉)。1826年(道光6年)中进士,仕途顺利,任职升官至广西巡抚、福建巡抚、闽浙总督。

清朝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名人是林则徐和魏源。徐继畬是林则徐禁烟论的大力支持者,鸦片战争时,他在福建晋江、厦门漳州积极备战,英军知徐继畬有所准备,一度不敢侵犯。在道光皇帝的旨意下,他完成了《瀛环志略》著述,并于1848年,道光28年,在福建以巡抚衙门名义出版。该书介绍了西方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制度。尤其介绍了美国的独立战争和美国第一任、第二任总统华盛顿的事绩。其文雄美流畅,不啻是一篇华盛顿的颂文。1853年咸丰3年,被浙江宁波传教士镌刻成碑,现存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独立纪念碑第十层的内壁上,成为传世之作。其文曰:

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气魄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之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为何徐继畬能够写出《瀛环志略》著作,为何能够有如此褒奖美国第一位总统华盛顿的奇文?这在一个两千年以来,一直专制皇权统治下的中国来说,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情。他在广西、广东、闽浙淮海地区为官,历经鸦片战争、五口通商,国门大开的时代巨变,他的爱国思想和“民为贵”的民主意识使他跟上了世界时代潮流。他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已有了明显的因果逻辑可寻。还有一个原因,也有相关联系可容探讨。就是他的启蒙老师高鹗。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以后,第十七任美国总统安德鲁·约翰逊特谕政府部门,画华盛顿肖像一幅,赠送徐继畬。经办人系美国驻华公使徐蒲安臣,他并于1867年(同治6年)10月21日致函徐继畲,信函中同时讲明了徐作《瀛环志略》及颂文的代价:“劝君不必忧,昔日因作西国地产华盛顿传而被黜,幽居十八年矣。缘贵国国政现赏兄台显职,则旧时之被抑,今已反正。”(台北《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475—476页)徐则即覆迳启者,回函很短。

时间来到我们身旁的1998年6月28日,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期间,于是日作了一场中美关系的友好发言,其中一段话提到中国福建巡抚徐继畲,他说:

“从我居住的华盛顿特区白宫的窗口向外眺望,我们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纪念碑俯视全城,那是一座高耸的方形塔,在这个庞大的纪念碑旁,有一块很小的石碑,上面刻的碑文是:美国决不设置贵族和皇室头衔,也不建立世袭制度,国家事务由舆论公决。美国就是这样建立了一个从古至今史无前例的崭新政治体系。这是最奇妙的事务。这些话不是美国写的,而是出自福建巡抚徐继畲之手,并于1853年由中国政府刻成碑文,作为礼物送给美国。我很感谢中国政府这件礼物,它道出了我们全体美国人民的心声。”

徐继畬这篇碑文杰作距克林顿的演讲已有145年了,克林顿使用此例可能是使了一个巧,但正好说明了徐继畬这篇颂文的重要价值,表明了中国士大夫阶级对世界潮流的警醒、自省、求变、维新的思维,这比36年后,托古变法的康梁变法深刻多了。徐继畲对专制文化思想上的变化,堪称中国近代史文化最宝贵的一页,这也是祖国文化宝库中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

那么曹雪芹、高鄂、徐润第、徐细畬四人之间,包括一头一尾是否有相关性,是否能链接为一条人物链呢?很难想象嘉庆道光年间,京师就盛传《红楼梦》一书,“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徐润第、徐继畬父子二人怎么会置身这一风气潮流之外,况且还有高鹗置身其间。说明一下,以下有关徐氏父子的资料均得之于山西忻州任复兴先生处。任先生研究徐氏父子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

2. 人物的因果链环

高鹗的生卒年为1768年至1815年,徐润第的生卒年为1761年至1827年。徐润第著有《敦艮斋时文》,其姪徐继谷选抄,其子徐继畬批较。现存于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徐继畬的父亲徐润第和高鹗二人同于1788年,乾隆戊申中举;又同于1795年,乾隆乙卯考中进士。徐高二人还同在内阁任职11年之多。

据徐继畬《显考赠资政大夫施南府同知广轩公家传》记载:“ 儤直之外,不妄请谒人,同官中订交者,惟先师高兰墅谏给,桂香岩少宰,杨谷庭太守。谈文之友,则兰dC2aaKaUOfD9iTJdtJXoklEkDhD+fvdLOPnJHmi+1Lk=墅师与山左徐郁亭两人而已。”1811年,嘉庆16年辛未,徐润第外任湖北施南府同知,将徐继畬托付高鄂,高鄂成为徐的监护人,并教授徐八股文。故徐继畬有记述:“先生高兰墅与先君于乡会同谱,又同官内阁,论文最契。”(《敦艮斋时文 孟子》)高鹗由内阁中书升为侍读,徐润第送至乾清门下,即口占一诗:“五品头衔照眼新,而余无复叹沉沦。何人不识高兰墅,是我同年说项人。”(《敦艮斋遗墨五种 遗文》页21)可知二人情感,也知高兰墅能得此盛名,应大半得益于《红楼梦》一书吧!高鹗不但是徐润第的好友,也是徐继畬的启蒙老师和监护人。

从以上材料可知,徐家父子与高鹗有着两代人的交往情谊,三人都是科举出身的清官廉吏,不妄谒人,巴结高官,亦属朝廷中的清流人物。高鹗给我许多正面印象,不能把他说得那么不堪,他和程伟元都为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成书,做出过重要贡献。

若说曹雪芹和徐继畬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恐怕无人相信,说有什么相关的联系也似乎勉强,如果把高鹗和徐氏父子的关系联系起来,双方不但有密切的相关性,而且还有一定的因果性,这表现在高徐科举同年,谋官同事等方面,也表现在高鹗和徐继畬的师生关系上。再说曹雪芹和高鹗在完成《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整理工作上有相关性,几乎无人反映,是否也体现了《红楼梦》成书的文化传承的因果性。我认为后四十回的若干章节,其情节思想的深刻性,人物内心描写的艺术性,都要高于书中的前八十回。因此我为高鹗不可能续写《红楼梦》,他和程伟元的功勋就是收集遗稿,整理编辑后四十回的工作。高鹗在后续工作中,没有大删大改成一个悲剧的结果,其功劳就是巨大的。因而曹高二人在《红楼梦》成书的文化迭代传承方面也是有其因果性 的。所以我认为徐继畬、徐润第、高鹗、曹雪芹这四个相关人物可以组成一条不断裂的链条,而且环环都有因果性。

3. 敦艮斋谈自由

徐润第取其书斋名为《敦艮斋》,其文集为《敦艮斋时文》《敦艮斋遗书》《敦艮斋遗墨五种》。当时的治经学者,常把“艮”比作山,意为当止则止,静观反思则吉之意。他说:“自坎以上,其事全归于天。自艮以下,其事全归于人。故艮之为卦,曰背、曰趾、曰限、曰夤、曰辅夹舌,全以人身取象也。大体之被累于小体也,以其陷于形器。如水为岸束,曲湾转折,不能自由。”(《敦艮斋遗书 卷之一》)徐看到了山岳挡江河,有碍水流,但自然之法是“不止不行,不塞不流”,水遇山不得不止,但势必要求出路,要求自由。所以“敦艮”意义在这里就是遇阻而求自由、出路的意思。他去世13年后,发生了鸦片战争,不知他是否有此预感,当代的朝政已处“艮卦”之象,亟需自寻自由之路?

曹雪芹也遵自然之法,行其人道。他在《废艺斋集稿》中说:“前人佳作固多,何所师法?故凡诸家之长,尽我师也,要在取舍耳。自应无所不师,而无所必师。何以为法,万物均宜为法。必也,取法自然,方是大法”。人作为人生的一件大事,若以自然大法视之,自然是择偶成婚。曹公通过书中的八十七回,林黛玉“感秋声抚琴悲往事”,按着“猗兰操”曲牌,唱出她对婚姻身世真实表白,并喊出“自由”二字。林黛玉按四拍古诗抚琴悲歌,其中第三拍是:

子之遭兮不自由,予之遇兮多烦忧。

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无尤。

我的理解是,“自由”二字并不是现在人们理解的全面的人权自由,而是书中两位主人公在专制礼教下,对自由择偶的要求自由,双方组成的夫妻家庭还要“心焉相投”,虽说是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林黛玉父母已亡,舅妈、嫂子、堂姐也没多大心思关心此事,就是老外婆格外关心,毕竟还是为宝玉择妻为重。真正关心林姑娘的人竟是丫环紫鹃,她对人身自由的呼唤发自内心,发自感情,发自人性。这对林黛玉自己,对贾宝玉,对薛宝钗,对大观园中的众儿女都是一样的。

《红楼梦》一书对“自由”二字的用语,绝不止一处。如第七十七回、第七十九回、第一百一十二回都有出现。况且都是在生动的故事情节中出现的,都是和女儿们生死命运的冲突中出现的。曹雪芹对自由和男女青年的人生婚姻、人生是有初始的理解,就像一门水闸轻轻提起一道缝隙,就会涌出一股自由的浪花水流。

不管高鹗在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的作用如何,只要这些回目都保留下来,高鹗就不是一个僵死的道学先生,就应承认他为《红楼梦》成书的贡献。何必一味纠缠小红夜探狱神庙,贾宝玉和史湘云的白首双星呢?

4.“以古文为时文”的八股文变化

高鹗与徐润第俩人有一共同爱好,就是功名成就以后,继续为广大考生作八股文的示范考卷。这种考卷,叫“时文”,叫“制艺”、叫“名稿”。

乾隆、嘉庆时期的八股文已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一是从《红楼梦》中的八股文可见些微端倪,另外可从徐家父子和高鹗的时文中也可发现点滴情况。针对八股文陈旧刻板,言之无物,行之无序的通病,固而出现了“以古文为时文”的教育思想。(程嫩生:《中州学刊》2018(12))感谢忻州任复兴老师不断给我介绍徐家父子的情况,近日给我发来了1812年嘉庆12年壬申徐润第给徐继畲的一封家书,主要谈及八股文如何摆脱死板的格式而得笔端自由的问题。家书谈及做诗、作文、讲话时都要自为其胸臆而已,其具体形式有四点:“尔文少有得力处,全在开首读古文,故笔格尚得自由,不堕落考墨恒溪尔”;“八股家有专募声调者。非也……专而募之,则被绳索捆缚矣。岂复有自由之气,生新之趣乎”?接着又讲:“如此炼调自由自在,生生不穷。彼规仿者,劳矣拙矣,有终归于穷而已矣”;“凡文需要接笔脱,方可自由自在,方可滚滚不穷,方可变化不测”。詹颂老师读后有感,特别指出:尤难可贵的是家书中还有这种平民意识:“世之淫俚小曲,新调百出,彼岂有律占之学哉。及成调人人歌之,而叶乃至欲增减一字而不可得者,皆天赖自鸣,屈伸相感之理也!”试想一部《红楼梦》何尝不是以“假言村言”,通俗的白话文自为其胸臆而写成,而成天赖之声。总而言之,一切好文章,作者必须“自为其胸臆而已”。

徐润第1812年壬申给徐继畬的家书,说的八股文文体形式要自然、自由、自在的观念,高鹗作为徐润第同气相求,“论文最契”的亲密朋友,想必也会思想更相通一点,岂止相通,高鹗恐怕还要更洒脱自如些。有例一致:徐润第有篇《舜有五臣人而天下治……才难》的八股文(《敦艮斋时文·上论》第69—70页),高鹗评价很高:“两峰高插云,更无云缭绕,下有幽境通,万古尘迹杳。惟有飞仙人,来去自了了。”这是代圣贤立言的评语,还是“红楼外史”主人的评语呢?我认为高鹗和徐家父子对八股文突破是有明显根据的。

在家塾,贾代儒老师本着“临文不讳”的态度,让贾宝玉把“后生可谓”的“节旨”讲出来。贾宝玉讲得很好,“至于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无闻”我认为是科举成名之后的名声。贾代儒的意思是自嘲:“‘无闻’是实在自己能够明理见道,就不官也是有闻了。”这是贾代儒老师一种精神解脱,没有什么不好。他又让贾宝玉讲“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节旨,宝玉答道,德和色都是人之天性,“德乃天理,色是人欲,人哪里肯把天理好的像人欲似的……真要像色一样的好起来那才是真好呢?”贾宝玉的回答,贾老师认可通过了。这样的回答不是很温暖,符合人性吗?贾老师这样容得下异见,这是非常不易的。因为朱熹理学明明讲的是“存天理,灭人欲”。首先,贾宝玉就把两者都放在平等的天平上。其次,又说德和色都来自人性。第三,性又来自于先天的人性。这是作者突破礼教网罗,宣扬人性论的表现。

5.《红楼梦》中的八股文

再说曹雪芹对待科举制度的敲门砖八股文是什么态度呢?

学习《四书》这是科举仕途学习的第一步,《四书》是八股文代圣人立言出题、答题的考试范围,考生答题均要符合程朱理学的释意标准。八股文作为一种文体,一种写作技巧,打开了寒门子弟取士的文官制度,确有可取之处。但各种形式主义的约束,又大大钳制了天下士子们的头脑,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两个文化专制主义的意识形态应是八股文框架中两根擎天立柱。

具体到贾宝玉对八股文的态度,请看《红楼梦》第八十二回:“老学究讲义警顽心,病潇湘痴魂惊噩梦。”贾宝玉对林黛玉说:“还提什么念书,我最厌这些道学话。更可笑的是八股文章。拿他来诓功名混饭吃也罢了,还要说代圣贤立言。”这句重要的话,表明了贾宝玉对八股文、科举制度的基本态度。

再看第八十四回:“试文字宝玉始提亲,探惊风贾环重结怨。”贾政要来贾宝玉三篇开笔习作的八股文。第一篇题目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贾宝玉作了破题的文字,又作承题的文字:“夫不志于学,人之常也。”天性活泼的少年,识字而外,成天读圣贤之书,岂能有志于学,这是童心的常态。看得贾政连连摇头,没有大发脾气,只是说他“孩子气”太重,父子关系和缓了许多。第二篇题目是:《人不知而不愠》,贾宝玉写到:“能无愠人之心,纯乎学者也。”也就是说能够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的人,必然是纯粹的学者。贾政似无多作批评。第三篇题目是《则归墨》。贾宝玉作文破题是:“言于舍杨之外,若别无所归焉。”承题则为:“夫墨,非欲归者也;而墨之言已半天下矣,则舍杨之外欲不归于墨得乎?”宝玉的课题没有被批评,反而还得到贾政的认可,对宝玉破题之文,还认为难为了自己的儿子“初试笔能如此还算不离”。孟子云:“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杨墨之道不息,则孔子之道不著。”为何贾政不怒,反而认可呢?还有一点耐人寻味,为何贾政看了《则归墨》的题目还要“扬着头想一想”呢?他想什么呢?他的祖母李夫人曾言:“夫坐而论道,圣天子之事也;作而行之,子大夫之职也;吾为命妇,其敢忘丝麻之治乎?”(《红楼梦新证》第342页)是否是对墨家的认可,还是自己是工部的官员,从而对皇家的百工比较熟悉呢?若是这样,也道出了曹家的家奴身份及做江宁织造的业务范围。但他接着又给宝玉出了一题:《惟士为能》。此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全句是“无恒产而又恒心者,惟士为能”。宝玉的作答是:“天下不皆士也,能无产者亦仅矣。”他的意思是除士之外,无产者也能做到这点,只不过人数很少。这有点突破贾政的思维,但贾政还是点头认可:“这还使得”。放走了宝玉。

6.焚书——与经济仕途决裂

第三十六回中贾宝玉说:“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词,原为导后人的须眉浊物”的“前人”,就是指董、朱二人。贾宝玉被打以后,薛宝钗、林黛玉都来看他。薛宝钗因此处处责备,“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之话,所以深敬黛玉”。但为何他又表示:“此祸延古人,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难道烧的是《西厢记》《牡丹亭》吗?难道烧的是《庄子》,竹林七贤的著作吗?“古人”是谁,我认为是指先秦以前孔孟及老庄等诸子百家。

最后再谈谈第一百十八回,作八股文和烧书的事。贾兰找宝玉要练练几篇八股文,“也好进去混场”。贾兰走后,贾宝玉把《参同契》《元命苞》《五灯会元》《庄子》的书都搬到静室,还要一火焚之方干净。同时把那些语录、名稿、应制诗放在静室,认真备课。这是贾宝玉第二次提烧书事,上面说到的四种书应是贾宝玉最珍爱的书,其珍爱程度就如同林黛玉用真情实意写出的“葬花吟”“秋窗风月夕”“桃花行”等诗词。爱到极致,作人生诀别的时候,很多古人就会“一火焚之”。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就是最好说明。这些都是全书的精华之笔。人生到此地步,充分说明了贾宝玉对贾府,对功名利禄和对社会决绝告别的态度。

近日任复兴老师给我寄来了一份美国学者龙夫威博士的一篇节选短文。——“一个自由儒家学者智力边界的极限”。此文写于1970年。原文现收藏于哈佛燕京图书馆善本室。短文中说:

徐对西方威胁的回应,是基于他对他的文化和国家的高度忠诚。不论怎样,在其《瀛环志略》中,呈现出了可以感知到的一个自由的儒家学者所能宽容地到达的智力边界的宽广极限。徐仿佛已经乐意宽容无论什么被需要的变化——甚至这些变化可能威胁到他的满族君主的生存——如果中国文化的要素可以籍此被保护。

(任复兴《自由民主探源:徐润第、徐继畲教文中外百年解读》第六卷)

我认为龙夫威对徐继畬的思想分析击中清朝政体的要害,就是徐继畬的言论思想“可能威胁到他的满族的生存”。徐没有被杀头,只是降职了之,也算一个奇迹。龙夫威博士也提出他对徐继畬研究的困惑和缺憾:

我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他的地理学兴趣是突然开花,因为在回应海上来的西方人挑战方面,他的著作是如此思辨。如此系统。如此有学者风度。(同上)

龙威博士提出的困惑和缺憾是一个很现实、很复杂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似乎鸦片战争以前,曹雪芹、高鹗和徐家父子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是最早认识到国家时局势如危卵,已如八卦中的艮卦,充满危险,必须有重大变法维新的先知先觉者。

恩格斯于1888年带着马克思的女儿等三人同游美国,并写有一篇优美的散文:“美国是一个新世界,新不仅是就发现它的时间而言,而且是就它的制度而言。”(《马恩全集》21卷534页)在美国,“那里没有王朝,没有贵族,除了监视印第安人的一小群士兵之外,没有常备军,没有那种拥有固定职务与领取年金,权利的官僚。”(同上。22卷227页)恩格斯同时看到的美国制度的政治制度产生的民主制度、政党制度的阴暗面:“我们在那里可以看到两帮政治投机家,他们轮流执掌政权……”(同上)恩格斯这些思想,对我们理解《红楼梦》清末社会和今天的美国问题都有极大的帮助。历史学在断代上是很严谨的,我国的近代史断代是从1840年开始的,已成为我国历史学界的共识,但其前有无序幕以表示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将要到来的前奏呢?若有,那么《红楼梦》将是我国近代史序幕的标识。

2024.07.28

(责任编辑 李秀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