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中全会”
2024-10-14李秀江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包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内的党和国家一切重大战略部署,都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来谋划和展开。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三中全会”主题,抓住了事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意义十分重大
二十届三中全会落幕,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更加清晰。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全会”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决定》是新征程上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动员令,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
《决定》共15个部分、60条,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是总论,主要阐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第二板块是分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部署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第三板块主要讲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决定》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涉及体制、机制、制度等层面的内容,其中有的是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新提出的改革举措。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唐方裕介绍说,党中央确定以此为全会主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许多复杂矛盾和问题,必须克服种种困难和阻力,需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包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内的党和国家一切重大战略部署,都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来谋划和展开。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全会主题,抓住了事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意义十分重大。
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决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共制定了14项改革任务,其中第一项任务就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系列部署强调,着力实施关键性改革举措,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成熟定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决定》再次强调“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是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作的重大部署。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进一步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在非公有制经济中,民营经济是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重围绕民营经济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在法律方面,提出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和拖欠企业账款清偿法律法规体系;在市场发展方面,包括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等;在政策待遇方面,提出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加快建立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合规建设和廉洁风险防控等。通过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从而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关系,推动民营经济的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就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作出重要部署,对于新征程上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不断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推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更加健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更好为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充分实现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基础上发展的。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重任,必须进一步强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参与、国家治理、激励凝聚等各方面功能,使民主形态与自身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相契合,实现以民主促进国家发展、在国家发展基础上推进民主。
有完整制度体系保障的民主,才最可靠、最稳定。经过不懈奋斗,我们党带领人民建立并不断巩固完善包括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在内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
新时代以来,我国民主创新实践十分活跃,从民主恳谈会、民主听证会到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合进社区,从“小院议事厅”到“线上议事群”,一个个充满烟火气的民主实现形式,让人民当家作主进一步落到实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权利意识的增强、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要着力增强改革的主动性,不断丰富各层级民主形式,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现实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
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决定》围绕建设文化强国作出的具体部署可谓恰逢其时。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质量完成,离不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经过十多年的艰辛探索,目前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已卓有成效,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也需要及时应对解决。《决定》将深化机制改革作为该领域改革重点,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这既有利于解决各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也与城乡融合发展的部署形成互补;提出“深化文化领域国资国企改革,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聚焦目前有关单位机构的堵点、难点与痛点,指明了未来突破的方向。
衡量文化繁荣的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决定》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这契合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根本宗旨,也符合当前文艺人才培养与创作机制改革的需求;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这顺应了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深入发展的大趋势;强调“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这说明随着“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蓬勃发展,亟需在体制机制上加以规范与保障。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支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定能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牢牢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百余年来,我们党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改革的目标追求。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完善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机制,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社会保障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要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不断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要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唯有使改革更加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才能更好造福人民群众,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聚焦建设美丽中国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决定》提出 “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根基。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正确处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必须解决自然资源产权不清晰问题。《决定》提出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正是应对之策。
健全环境治理体系,要正确处理制度成本和制度效率的关系。首先,必须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第二,必须完善协同治理机制,提升系统性治理水平。第三,必须加快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调整以保护为主要职责的生态区域考核指标,将生态产品价值和生态系统服务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加大绿色考核在综合考核中的比重。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必须以能源“新质生产力”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把新能源置于整个能源系统中,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处理好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关系、处理好能源开发与节约利用的关系。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涉及政府、企业、公众各主体,涉及机构改革、职责调整和治理方式等的转变。因此,要坚持在改革中破立并举,在思想上先破后立,“破”的是发展和保护二元对立落后思想,“立”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路径上先立后破,“立”的是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破”的是传统高耗能、高排放的路径依赖,要对原有生产生活方式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
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
《决定》强调,“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与国家长治久安需要以平安中国建设为前提。“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是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必然要求。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提供了价值指向。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必须统筹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牢牢掌握了发展和安全主动权。在平安中国建设中,在改革推进过程中,要始终绷紧这根弦,更加注重国家安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协同性,做到一起谋划、一起部署,形成发展和安全协调共进、互促双赢的良好局面。
健全社会安全治理体系,完善公共安全治理体制机制,是平安中国建设起步阶段的主要目标。提升平安中国建设水平,应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在矛盾冲突源头和安全能力建设上下功夫,更好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根据法治中国建设目标,平安中国建设着重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不断健全法治建设体制机制,从而使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平安中国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升级的过程。在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变得更加丰富。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人民群众对平安的需要也越来越多样化。主动适应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让改革与时代共振、与人民共情,才能增强平安中国建设效能,更好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
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明确提出“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是党必须不断破解的时代课题。
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保证。必须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这一机制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的制度机制,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完善。在这一机制下,各级党委(党组)负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谋划推进本地区本部门改革,鼓励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必须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我们党只有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保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大量从未出现过的全新课题、遭遇各种艰难险阻、经受许多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持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改革才能保持正确方向、坚强定力、强大合力,中国式现代化这艘航船才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奋进新征程,要根据时代发展、实践需要、人民期盼,不断提高管党治党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党和国家的治理优势,更好以“中国共产党之治”引领保障“中国之治”。
(责任编辑 李秀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