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描写
2024-10-14陶兴国
话题导入
环境描写,是记叙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环境描写一般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其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都有一定的作用。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风和雪的描写、《孔乙己》中对鲁镇酒店格局的介绍、《我与地坛》中对地坛环境的描写,等等。那么,如何写好环境呢?首先,“一切景语皆情语”,环境描写应符合作品表情达意的需要,而不是为写环境而写环境。其次要运用多种手法摹写环境,可以工笔细描,也可水墨写意;可以运用一系列的修辞手法,也可运用对比、动静、色彩等技巧反复渲染;可以正面刻画,也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只要心中有情,眼中有景,笔下一定有怡人情思的环境。
范本呈现
孙少安其实并没有任何可办的事。他只是感到一种无法言语的难受和痛苦,不愿意和父亲、妹妹一块相跟着回家。他想一个人度过一段时间,让积压在胸中的闷气慢慢消散出去。他在人迹稀稀拉拉的石圪节街上毫无目的地溜达着。好在街上再没碰见熟人,他可以把精神集中在自己的内心。直等到太阳落山以后,他才一个人慢慢地通过石圪节那座小桥,踏上了通往双水村的公路。
走不多远,天色已经完全暗下来了。不过,快要满圆的月亮从东拉河对面的山背后静悄悄地露出脸来,把清淡的光辉洒在山川大地上。万物顿时又重新显出了面目,但都像盖了一层轻纱似的朦朦胧胧。暑气消散,大地顿时凉爽下来。公路两边庄稼地里的无名小虫和东拉河里的蛤蟆叫声交织在一起,使这盛夏的夜晚充满了纷扰和骚乱。
孙少安独个儿在公路上往回走。他有时低倾着头;有时又把头扬起来,猛地站住,茫然地望着迷乱的星空和模糊的山峦。一声长叹以后,又迈开两条壮实的长腿走向前去……痛苦,烦恼,迷茫,他的内心像洪水一般泛滥。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简直不能再承受生活如此的重压。
……
一种委屈的情绪使他忍不住泪水盈眶。他停在路边的一棵白杨树下,把烫热的脸颊贴在冰凉的树干上,两只粗糙的手抚摸着光滑的杨树皮,透过朦胧的泪眼惆怅地望着黑糊糊的远山。公路下面,东拉河的细流发出耳语似的声响。夏夜凉爽的风从川道里吹过来,摇曳着树梢和庄稼。月亮升高了,在清朗的夜空冷淡地微笑着。星星越来越繁密,像在一块巨大的青石板上缀满了银钉……孙少安在白杨树下站了一会,又开始往回走。走不多远,他就看见了双水村星星点点的灯火。
一股温暖的激流刹那间漫过了他的心间。那灯光下,有他亲爱的家——亲人们的脸庞都在他的眼前浮现出来了。于是,头脑中迷茫的云雾顷刻间消散,滚烫的额头重新又凉了下来。他顿时感到他刚才的情绪充满了危险。是的!一家老老少少都依靠和指望着他,他怎么能这样胡思乱想呢?不,他应该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跳上这辆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去。如果他垮了,说不定人仰马翻,一切都完了……
(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那个少年,可能只有十三岁,如果没记错的话,就是十三岁,在镇上的初级中学读书。那时的农村中学,假期较多,除了暑假、寒假,还有农忙假,假期除了帮家里做农活外,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在他的潜意识里,只有考上好的高中,才能走出贫困的山村。
生他养他的山村就像倒卧在山塘边的一棵歪脖子柳树一样,腰身上有些许朽败,中间还有几个空洞,那些土坯房就如同树身上暗黑参差的老皮一样,总担心会在冬天的冰冻中脱落。少年的家虽是新做的土坯房,但尘泥渗漏,瓦檐脱落,也显露着困窘的气息。一到下雨天,整个村庄就沉浸在泥泞中,而他,只能踏着泥泞去上学。因此,他常常在书本中遥想城市宽阔的马路、洁净的小径……
夏天悄然而至,场院前后的苦楝树浓荫匝地,房前高大的槐树上蝉儿整日卖力地嘶鸣着,左邻右舍家的狗啊、鸡啊、猪啊不断地出出进进,吠叫声、打鸣声、哼哼声被炎热的风裹挟着,在小巷中穿行。更要命的是,不知是谁家的小孩在睡梦中被惊醒,无休无止地哭泣着。而少年,也放了暑假,正在家憋着一股劲儿记英语单词……可是这些嘈杂的声音又不时带着火热的气息直往他的心里钻,又怎能做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呢!
他懊恼地揣起书本,悄悄地走到离家三里地远的田地里,那里有一棵高大的苦楝树,繁茂的枝叶像撑开的伞盖,呵护着田地里呆头呆脑向上猛窜的高粱。高粱的间隙里有一块绿草茵茵的草坡,他悄悄溜进高粱地,把自己埋进柔柔的浓密的青草中,肆无忌惮地读着英语,背着诗文,耳畔只有高粱叶在风中的轻吟和自己琅琅的书声。
读累了,他就躺在草坡上睡觉,书盖在脸上,心在绿野中游荡。太阳像喝醉了酒的父亲,把那张古铜色的脸静静地搁在楝树的丫杈上,看着他拔节成长。他想到了父亲,老实巴交地奔走在热辣滚烫的田埂上,脚上的老茧比自己身下的草还厚实,可一家人总还是饥肠辘辘的;母亲不知疲倦地在灶屋与场院间奔忙着,总有做不完的杂事,总在用葫芦瓢中的糟糠喂着哼哼唧唧的猪猡,身上总是罩着那件经年累月也分辨不出颜色和质地的大褂……他想到站在青石埠头向河里扎猛子的情景,那些早已辍学在家放牛锄草、插秧割麦的小伙伴,他一激灵,又拿起书发疯似的读起来,清脆的声音在暮色中起起落落,追赶着远处瓦屋上袅袅的炊烟,眼前的高粱已经慢慢变红,吞吐出紫黑色的颗粒。
(选自陈之君《高粱地里的少年》,广东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
众说纷纭
孙言祖:《高粱地里的少年》中的环境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尘泥渗漏,瓦檐脱落,也显露着困窘的气息”写出了少年家庭贫困的现状,在结尾处“高粱已经慢慢变红”不仅仅写出农田即将迎来丰收,更隐喻着少年终将学有所成。
段佳杭: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描写谈不上孰重要孰不重要,关键是对文章表情达意有没有作用。路遥先生不愧是大家,选文不仅人物刻画经典,而且环境描写也很细致,如写月下情景,清淡的光辉与蛤蟆叫声交织,突出了美好的向往与不和谐的现实间的冲突。
老师:路遥《平凡的世界》这一节选部分主要是写孙少安因“猪饲料地”遭田福堂举报而在公社被批判之后与父亲妹妹一起回村时的心理活动。在写孙少安复杂的内心时,穿插了几段生动而富有象征意义的环境描写,把人物矛盾的内心烘托得淋漓尽致,不仅给人美的熏陶,还有深深的人生启迪。
陈之君同学的《高粱地里的少年》主要是记叙了少年因家境清贫,没有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而跑到高粱地读书的故事,突出了少年在清贫困窘的环境中不甘沉沦、奋发图强的精神,并呼唤今天的人们应懂得珍惜,在良好的环境中应多读书、多奋斗。
技法点睛
环境描写在记叙文创作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么在叙事性作品中如何写好环境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古人有云“感物吟志”“为情造文”,这些说法虽语境有异,但都强调了文学写作的发生,必须建立在写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有所感触的基础上。所以,我们要先带着一颗热爱的心去观察体验生活,这样一切景象皆可驱于笔端。
其次,应注重环境描写方法的使用。有的可正面描写,有的可侧面烘托,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即以环境描写来营造听琵琶曲的氛围,烘托音乐之妙。还要注重动与静的变化、光线色彩明与暗的和谐,这样能够使得作文情景更鲜活、生动。
最后,对于环境描写的作用心中应有规划,是为了营造氛围、烘托人物,还是为了推动故事发展、揭示主题。写作之前应有一个设想,这样才能匠心巧运,自然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