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导读
2024-10-14刘嘉倩
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雨果13岁时与兄长进入寄读学校就学,兄弟二人均为学生领袖。而后雨果出版诗集,声名大噪,专心从政,宣传革命,为人民贡献良多。1851年,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对此大加攻击,被放逐国外。此后20年间各处漂泊,雨果在盖纳西岛的流亡生活期间,用全方位的目光和思想,重新审视、反思一切。在此基础上,他对之前所作的的《苦难》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调整,增添大量新内容,最终完成,定名为《悲惨世界》。1870年法国恢复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雨果结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国。
内容梗概
《悲惨世界》围绕主人公冉·阿让的个人经历展开,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宗教信仰。冉·阿让原本是个诚实的工人,一直帮助贫困的姐姐抚养七个可怜的孩子,有年冬天找不到工作,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而偷了一块面包,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又因不堪忍受狱中之苦四次逃跑,刑期加到十九年。出狱之后,苦役犯的罪名永远地附着在他的身上,导致他找不到工作,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后来他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决心去恶从善,改名换姓后埋头工作,终于当上了市长。成了大富翁后,他乐善好施,兴办福利,救助孤寡,然而法律却滥判无辜,他为了不嫁祸于人毅然走上法庭承认自己的真实姓名。直至最后法律不容他,社会不容他,连他辛辛苦苦带大的孤女也误解他。他多年来舍己救人,却在孤寂中走向死亡,这是悲惨世界中的悲惨典型。作品中还通过一个不幸女子芳汀的一生和她的私生女的遭遇来揭示社会逼良为娼、儿童身心受虐的情形,从而全面地展开对社会的批判。《悲惨世界》塑造的形象突出,色彩瑰丽,气势浩大,堪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可以说是一部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
艺术风格
《悲惨世界》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其四要素的展现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1.情节上:明线、暗线交织
小说沿着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发展,跳跃大,节奏快。明暗线此起彼伏,变幻不定,相辅相成。冉·阿让的一生是故事发展的明线。当年的苦役犯获释后更名换姓,成为海滨蒙特猗市的市长。为了挽救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市长先生毅然赶到法庭自7isqrJ9DUwkN+mIzG+9hvsCQfbOklLy5QVWYUvTe84Y=首,又变成苦役犯,之后就是作为在逃的苦役犯,他到处被追捕。情节紧张,波澜迭起,奠定了小说行云流水般的主旋律。暗线扑朔迷离,如一把在法兰西大革命的熊熊烈焰里点燃的火炬在代代相传。暗线就像跳动的脉搏、奔流的血液,形成纵贯全篇的内在的精神联系。
2.人物上:心理描写具有作者的主观色彩
《悲惨世界》中,雨果的心理描写带有强烈的主观特征。人物的心理几乎全部由他转述,内心独白的成分虽有,但是有时很难分清哪些是雨果的,哪些是他笔下人物的。整部小说中,雨果时时刻刻以一个局外人和旁观者的身份来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深刻剖析和解读。他兼有作家与读者的双重身份,他既能探求每个人物的内心奥秘,又能以读者的身份对每个人物行为的是非对错给予充分到位的评述,这样更有利于读者理解和认识。
3.环境上:利用场景描写展现社会环境
《悲惨世界》中有许多描写主人公的社会背景的笔墨,其中既包括故事的历史时代背景,亦包括其具体的生活情境及主人公周遭的社会关系网络。透过作者对场景的对比,读者可以通过思维想象沉浸于虚构的时空里,游览彼时巴黎的大街小巷,体会19世纪封建专制社会的腐败黑暗。以《悲惨世界》流浪儿视角的巴黎社会的社会环境描写为例,作者通过“天堂与地狱”的情境对比,一方面描写了流浪儿的“幼小、孱弱,流离失所,衣不蔽体,脚不套鞋……成群结队游荡于街头馆巷,结交盗匪,亲近妓女,淫歌满口”,另一方面视角一转便描写起了巴黎的“繁华奢靡,贩鱼婆与卖饼婆嬉笑争吵……掷铁饼艺人与走钢丝艺人同台竞技……罗马四个花花公子乘坐拉库蒂的驿车参加面具游行……香榭丽舍大街女高音歌手纵情演唱……”反差的场景描写使得读者沉浸于虚构角色的视角,巴黎的大街小巷也让读者尽收眼中。
4.主旨上:通过对照表现出仁爱万能的人道主义精神
《悲惨世界》关注人的内心、人的成长、人的发展及人的诉求。冉·阿让的诉求是得到关怀与尊重,然而在法国黑暗的社会氛围和制度下,他不但得不到尊重,还被剥夺了生存的权力。在冉·阿让看来,自己获取食物而遭受牢狱之灾,是最大的不公,是最大的不幸,他要逃出去,要重获自由。而当他获得自由后,又为了生存继续犯罪。直到他得到了主教的尊重和关怀,才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决定重新做人。由此看来,让冉·阿让获得重生的根本是“尊重、关怀”,这满足了冉·阿让作为“人”应有的“精神需求”。而在描写芳汀的人生遭遇时,雨果将叙事重点放在其所遭遇的种种不幸上,被蒙骗、被开除、沦为妓女、被误会。她和冉·阿让一样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但她并没有得到“解救”,也没有得到升华,她为了自己的女儿,向生活、向黑暗的法国社会所屈服,最后遗憾地离开了人世。冉·阿让因为得到主教的关怀和尊重得到救赎,芳汀因为缺乏关爱与关怀陷入悲惨的境遇,二者经历的对照体现出人性关怀、关爱及尊重的重要性。
片段赏析
他的萦想一点没有转变方向。他清清楚楚地看见他应做的事已用几个有光的字写出来了,这些字在他眼前发出火焰,持久不灭,并且随着他的视线移动:“去!说出你的姓名!自首!”
同时他又看见自己一向认为处世原则的那两种心愿“埋名”“立德”,好像有了显著的形状,在他眼前飘动。他生平第一次感到那两种愿望是绝不相容的,同时他看出了划分它们的界线。他认识到那两种愿望中的一种是好的,另外一种却可以成为坏事;前者济世,后者谋己;一个说“为人”,一个说“为我”;一个来自光明,一个来自黑暗。
它们互相斗争,他看着它们斗争。他一面想,它们也一面在他智慧的眼前扩大起来;现在它们有了巨大的身材;他仿佛看见在他自己心里,在我们先前提到的那种广漠辽阔的天地里,在黑暗和微光中,有一个女神和一个女魔,正在酣战。
他异常恐惧,但是他觉得善的思想胜利了。
◆赏析
这一章节是描写冉·阿让内心对是否去自首这个问题的挣扎,是《悲惨世界》心理描写的经典片段。作者将冉·阿让的内心活动和心理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其复杂心理经历了从最初的惶恐不安,再到假装镇定,然后到内心的迷惘,想要任其自然但又做不到内心的安宁,最后决定投案自首,但又由于没有足够的魄力而不了了之的过程。作者大多以第三人称视角直接对
这件事的善恶作出评判,站在读者的视角去解读,这个选择不是善就是恶,不是崇高就是卑鄙无耻,不是美丽就是丑陋,不是黑暗就是光明……这中间不夹杂任何的含糊,很直白地告诉读者哪件事是善的,什么事情是恶的。这种带有强烈主观特征的心理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强烈的主观体验,引起思考和共鸣,令读者似乎感觉冉·阿让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