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
2024-10-14王野平
主题读写
主题导语
北大校长王恩哥在上任时,曾向学生提出十句话,在全校引起热议。第一句话便是结交“两个朋友”:一个是图书馆,一个是运动场。到运动场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地“充电”“蓄电”“放电”。王校长的这句话是身心合一的形象表达。图书馆是众多有识之士向往的地方,凡是热爱这里并愿意与之深交的人,他的一生注定不会平庸。
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秦牧说:“不广泛地吸收,是谈不到博大精深的。一条大河,总得容纳无数小溪、小涧的溪水,一座几千米的高山总得以一个高度作为它的基座。小小的水源只能形成一个湖泊,荡荡平川,也不会有什么戴着冰雪帽子的高峰。”这些都是文学大师们在博览群书后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唯有博读,才能从书中饮甘霖琼浆、尝佳肴鲜羹,使思想得到教育、情操得到陶冶、知识得到增补。
时文赏读
阅读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吴 浩
阅读经典文本,在长时段或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也会对作者有深度了解,与其形成精神或现实的交往,受其道德情操、学术志趣等影响。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有两副关于阅读的楹联,令人印象深刻。
西递履福堂有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宏村南湖书院志道堂有联:“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在某种意义上,这两副楹联是对“何为阅读?何以阅读”之问的作答。前者道尽阅读之效,后者描绘阅读之美。
每个人都有对“何为阅读?何以阅读”的答案。这本《阅读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文本、交往与视域》集聚了我对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的思考。“阅读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或可从本体论层面作答何为阅读;至于何以阅读,我提炼出“书与人、中国与世界”的阅读路径。
阅读的基础在于书,在于文本,阅读的要义也往往在于对经典文本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对各个学科经典文本的阅读、重读乃至反复钻研,都能有“日读日新”的体验和收获。
阅读经典文本,在长时段或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也会对作者有深度了解,与其形成精神或现实的交往,受其道德情操、学术志趣等影响。阅读者借由文本阅读而神交古今中外贤达名家,达到“知行合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功效。
在此基础上,依据哲学诠释学理论,文本的视域和读者的视域相交汇,形成“视域融合”。读者个性化的知识、经历与视角在帮助其理解文本的同时,也在丰富文本的内涵,使其具有全新的意义。如今,视域融合发生的广阔场域即是“中国与世界”。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一带一路”倡议、“三大全球倡议”影响深远……通过阅读,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大门。
读书知人,读史阅世,这正是阅读的意义所在。读王佐良,他深耕外国文学、比较文学和语言学领域,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有深刻洞见,他主张的“通过文学来学习语言”“要把文学同整个文化的变化联系起来谈”等观点,今天读来仍有启发意义。读叶嘉莹,她由词体美学意蕴提出“弱德之美”,这是一种在承受压力时坚持理想、坚韧不拔、外圆内方、一以贯之的人格之美,充满温柔的力量。读厉以宁,他以经济学理论阐释中国道路的学术著作,增进读者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路径和内在逻辑的理解,其理论创见与深厚学养、严谨学风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密不可分……对这些学者为人为学的阅读,常使我感动,让我看到学问背后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对读书有一个绝妙比喻,把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等比作中国古典建筑。在他看来,“四子书”如户牖,“九经”如厅堂,“十七史”如正寝,杂史如东西两厢,诸子百家诗文词如书舍花园……袁枚喻之为厅堂园榭的各类书籍,恰是文本;居于其间,流连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既是对文本的阅读,也是与著书之人的交往;在此基础上,把文本的意义推向更广阔的时空,升华自己的认知与理解,读书之乐正在于此。这一充溢着书香的比喻生动诠释了:阅读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3月12日)
赏析
本文围绕“阅读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这一主旨,以独特的视角、生动的语言凝练出作者对于阅读的深刻思考。阅读的本质不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阅读的路径不仅在于书和人,更在于中国与世界;在阅读的道路上,我们享受亭堂园榭、书香满园的乐趣,我们懂得读书知人、读史阅世的意义。我们不仅能够获得知识的滋养、情感的共鸣,更能够实现自我超越、认知提升,最终达到与天地同呼吸、与万物共命运的境界。
佳作风采
博览群书,书写人生答卷
吴晓娜
博览群书,宛如在黑暗中点亮一支火炬,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温暖我们求知的心灵。
博览群书,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每一本书都是一扇窗户,透过它们,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读历史书籍,就好像穿越时空,见证王朝的兴衰、人类的演进;读地理书籍,能领略大自然的壮美,了解地球的奥秘;读文学作品,能走进作者所构建的情感世界,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博览群书,我们不再局限于眼前的一方天地,而是能够放眼全球,心怀宇宙。
博览群书,能够丰富我们的心灵。我们在诗歌的韵律中,能体会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说精彩的情节里,我们能感受到人性的善恶美丑;在优美的散文中,我们能领略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博览群书能够让我们的情感变得更加丰富,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与关怀。
博览群书,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理解人生的意义。书籍引导我们思考存在的意义、价值的取向、道德的准则。在哲学的海洋中遨游,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明确人生方向,以更加从容和坚定的姿态面对生活的种种困惑和挑战。
然而,博览群书不应只追求数量上的多,更应追求质量上的精。我们要用心品味每一本书,感受每一部作品的意义。同时要读好书,在书与书之间相互印证观点,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和思维,不盲目从众。博览群书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和坚持。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合理安排时间,让阅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
“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以博览群书为翼,在知识的天空中翱翔,不断追求卓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广东汕尾市华大实验学校】
点评
本文大发议论,如同一篇悠扬的乐章,引领读者步入了一场关于书籍与人生的深刻对话。作文开篇即以排比的手法,展现了博览群书对于拓宽视野的作用,散发着见多识广的无限魅力。随后,作文深入探讨了博览群书对心灵的滋养作用。而对于人生意义的探讨,则是作文的点睛之笔。在哲学的引领下,我们得以审视自己的存在,明确人生的方向,从而以更加从容和坚定的姿态面对生活的挑战。这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追求,正是书籍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