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创新

2024-10-14王金凤

作文周刊·中考读写版 2024年36期

内容介绍

文化创新,是时代进步的引擎,是融合了传统精髓与现代智慧的璀璨光芒。它以独特的视角审视过往,以无畏的精神探索未来,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新生,绽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魅力。文化创新,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与传承,更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创造。让我们携手并进,在文化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共同书写时代的辉煌篇章。

精品展示

东学西渐与“东化”

季羡林

我一向特别重视文化交流的问题,既主张拿来主义,也主张送去主义。我认为,文化一旦产生,其交流就是必然的。没有文化交流,就没有文化发展。交流是不可避免的,无论谁都挡不住。从古代到现在,在世界上还找不到一种文化是不受外来影响的。交流也有坏的,但坏的交流对人类没有益处,不能叫文化。对人类有好处的、有用的物质精神两方面的东西交流,才叫“文化交流”。全人类都蒙受文化交流之利,如果没有文化交流,我们简直无法想象,人类会是什么样子。

一种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时代性。一个民族自己创造文化,并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这是文化的民族性。一个民族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它又必然接受别的民族的文化,要进行文化交流,这就是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与时代性有矛盾,但又统一,缺一不可。继承传统文化,就是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吸收外国文化,进行文化交流,就是保持文化的时代性。所以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这个问题是会贯彻始终的。

为了保持文化的时代性,自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一种提倡“全盘西化”的观点。“全盘西化”和文化交流有联系。现在,整个的社会,不但中国,而且是全世界,都是西方文化占垄断地位,这是事实。眼前哪一样东西不是西方文化?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就说我们这穿的,从头顶到鞋,全是西方化了。这个西化不是坏事情。“西化”要化,不“化”不行,创新、引进就是“化”。但“全盘西化”不行,不能只有经线,没有纬线。“全盘西化”在理论上讲不通,在事实上办不到。就目前来说,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这里涉及有关文化的三个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心的部分,都要拿。

但是,我们不能只讲西化,不讲“东化”。“东化”,报纸上没有这个词儿,是我发明的。我们知道,汉唐的时候,是“东化”的。因为世界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当时在中国。在明末清初以前确实有过东学西渐。不能只重视“西学东渐”而忽视“东学西渐”。根据历史事实,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东学西渐”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我们中国不但能够拿来,也能够送去。历史上,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送到外国去,送给世界人民。

我认为21世纪应该是“东化”的世纪。西方文化从文艺复兴以来,昌盛了几百年,把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了空前的水平,促使人类社会进步也达到了空前的速度,光辉灿烂,远迈前古,世界人民无不蒙受其利。但它同世界上所有的文化一样,也是决不能永世长存的,迟早也会消逝的。

我主张“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东方文化将取代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而取代不是消灭。这种代之而起,是在过去几百年来西方文化所达到的水平的基础上,用东方的整体着眼和普遍联系的综合思维方式,以东方文化为主导,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把人类文化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赏读

本文深刻阐述了文化交流的双向性与文化创新的必要性。作者强调,文化交流不仅是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更是文化生命力的源泉。在“拿来”与“送去”的双向互动中,文化得以丰富与更新,这正是文化创新的核心所在。文中提到的“全盘西化”警示我们,文化创新不是简单地全盘复制,而是要在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进行创造性转化。这种转化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的引进与改良,更在于精神层面的思考与融合,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文化成果。

文化自信激发创新灵感

陈名杰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大文化创造力的民族,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才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源于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回应,源于体制改革所释放的文化生产力,更源于创造主体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它体现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

从某种程度上说,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过程,体现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固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只有把握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成为文化创新创造的重要源泉。我们不断拓宽转化创新路径,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迈出坚实步伐。通过《最美中轴线》《博物馆之城》等品牌节目,彰显文化遗产的魅力;通过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北京公众考古季、北京古建音乐季等文化活动,吸引社会公众参与;通过文物主题游径和文物文创大赛,让更多的人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前进道路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并转化为文化创新创造的价值源泉和不竭动力,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1月10日,有删改)

赏读

本文深刻阐述了文化自信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中的作用,生动展现了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文章提出了“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的创新理念,为文化创新指明了方向。同时,通过一系列品牌节目和文化活动的实例,展现了中华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活力与魅力,让人深刻感受到文化创新的无限可能,激励我们积极探索文化创新路径,不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向世界,共同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