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神与创新
2024-10-14肖瀚

众所周知,创新需要放飞大脑。但你知道吗?走神也是放飞大脑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很多语境中,走神被认为是一种有害无益的行为。比如,学生们在课堂上走神就很怕被老师逮到。老师和家长的担心不无道理,研究显示,心神不定的人在需要集中精力的场合往往表现较差,因此在各类考试中的表现通常不会太好。
但其实,走神也有不少好处。一个典型的佐证就是,在那些记载各领域“牛人”生平的传记文学中,经常会出现灵光乍现的场景。比如,阿基米德就在浴缸里想出了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
著名数学家亨利·庞加莱的传记中也有类似记载。那时候,他正致力于解决一道数学题,但一直不得要领,直到他决定暂时将谜题放下,到海边休息几天。“一天早晨,我正在海滩上散步,想法一下子冒了出来……简洁明了,我几乎马上就能肯定,三元二次不定方程的算术变换等价于非欧几何的变换。”
历史上还真有不少科学家认真研究过走神这一现象,而且还赋予它一个让人“不明觉厉”的名字——思想孵化期。奥地利生物学家安德烈亚斯·瓦格纳在其著作《如何解决复杂问题》中指出,思想孵化期虽然悄无声息,但确实能够增强创造力。“如果针对一个复杂问题,你已经进行了大量艰苦的工作却徒劳无功,那么接下来你可以让自己进入一个要求不高、不需要全神贯注的状态,走路、洗澡、做饭,什么都行,这样你的意识就可以自由放飞。当意识飞掠过那个复杂问题时,解决方案也许会突然浮现。”
还有学者专门就此做了试验:135名大学生接到指令,要求他们找到日常用品的非常规用途,如砖头或铅笔。测试开始后,负责测试的心理学家打断了第一组学生,给了他们一个不相关的任务。这项新任务不用费什么力气,只需从一组数字中区分出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目的是分散学生们的注意力。之后,这些学生被要求继续原来的测试。结果显示,他们比那些没有被打断的第二组学生给出的答案更具创造性。
这个思想试验还有一个进阶版本:第三组学生也和第一组一样被打断了一下,但他们中途需完成的是一项要花费更多注意力的困难任务。结果,他们给出的答案不如第一组的有创意。由此可以看出,那些容易到不需要太多注意力就可以完成的闲事可以帮助人们放飞思绪,开拓思路。
如果说走神可以增强创造力,那么它的另一面——入神,即专注的作用则正好相反。2012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入神虽然对于创造力没什么帮助,但在逻辑推理方面助力明显,尤其有助于学生提高标准化学术测试的成绩。换句话说,走神和入神其实分别代表了创新的两个阶段,前者与灵感相关,代表了从0到1的质变;后者则与继续深入挖掘有关,是从1到N的发动机。
这一研究成果也与遗传学相互印证。遗传学认为,生物进化需要在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在小群体中个体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之间做出平衡。自然选择要推着生物“往坡上走”,遗传漂变则反其道而行之,人类文明就在这一张一弛间不断前进。
事实上,已经有很多企业发现了走神的功用,并尝试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促成员工走神。比如,有些科技公司、文创企业会提供极具个性的工作空间,里面有各式各样奇怪的装置,包括滑梯、消防杆、吊床、桌式足球等。还有一些企业允许员工带着宠物上班,于是,办公室里出现了这样的奇景:A家的哈士奇杠上了B家的三花猫,C家的鹦鹉站在工位高处抻着脖子看热闹。员工们就在这鸡飞狗跳的环境中工作着,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
看来,走神并非浪费时间,而是大脑试图通过一种另类的方式,努力寻找完成“地狱级”任务的通道。正如《如何解决复杂问题》中所言,在记忆中漫游对未雨绸缪至关重要。在思维构筑的“景观”里,创造性人才不仅能够游刃有余地游历,还能够快速地移动,甚至是瞬间远距离传送。“具备这种能力的生物体,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成功。”
(牵 星摘自《经济日报》2024年8月10日,毕力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