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的误导
2024-10-14奥赞·瓦罗尔

1845年,亨利·戴维·梭罗踏上了著名的朝圣之旅:前往马萨诸塞州的瓦尔登湖,住进森林中亲手搭建的小木屋。此去林中,是为了“刻意地、用心地生活”,梭罗这样写道:“只面对生活中最基本的事实,看我能否学到生活要教给我的事,免得到了弥留之际,才发现我从未真正活过。”
自从读过梭罗的森林朝圣之旅,我就十分艳羡,他的故事令我想起自身经历的匮乏。我是一个城里长大的孩子;我有一双柔软的、没有茧子的、作家的手;我的工伤就是被纸张割破手。如果把我放在瓦尔登湖畔的一个小木屋里,切断电源、自来水和无线网络,我根本就活不下去。
但是,读到阿曼达·帕尔默的《请求的艺术》之后,我的态度开始改变。在这本书中,帕尔默披露了梭罗“自力更生”实验背后的一些细节。原来,梭罗修建的那个小木屋距离他自己家不到2英里(约3.2千米)——并不像书中暗示的那样,处于偏远的森林之中。他几乎每天都回到文明社会,因为康科德城就在附近,走路便可以到达。他定期去好友爱默生家吃晚饭。我最喜欢的部分来了:每个周末,梭罗的母亲都会给他送来新鲜出炉的糕点。历史学家理查德·扎克斯总结得好——“望周知:那位自然之子会在周末回到家,把家里的曲奇罐子扫荡一空。”我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它揭示了一个真相:被我们奉为偶像的人,往往活得没有那么传奇。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建议是错的,只意味着他们也是人。你需要有所保留地对待他们说的话,并且牢记那句非洲谚语:“当一个赤身裸体的人递给你一件衬衫时,你要当心。”
“网红”的生活显得那么光鲜亮丽,是因为他们收了钱——用社交媒体的墙腻子盖住了他们中弹后的弹孔。要是梭罗生活在照片墙的时代,他或许会在亲手盖的小木屋门口自拍几张,但是“忘了”拍下自己大嚼母亲送来的新鲜糕饼的样子。
这么说吧,你所读到的字句并不是自然而然从我笔下涌流而出的,它们经过了无数次修改。绝大多数糟糕的创意被抛弃了,留下的那些也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打磨。正是因为这样,我在直面读者时总有点发怵。我宁可你们见到的是那个好看得多、聪明得多,也幽默得多,只活在字里行间的我。
据说西奥多·罗斯福说过,“比较是欢乐的窃贼”。但“比较”的本事不止这一桩,它还会劫掠你的自信。我们拿自己与他人做比较的时候,往往会觉得自己矮人一头,这是因为我们在拿自己跟一个幻象做比较。那个幻象是精心修饰出来的,把一个不完美的人变成了一个看上去完美无瑕的人。
网络消弭了我们与偶像之间的距离,也加剧了这种消弭的趋势。它允许我们追踪偶像的一举一动,不断提醒我们与偶像的差距有多大。你艳羡的是他们发布在社交媒体上的生活,但那种景象跟他们真正的生活并不一样。没人会花那么多时间去看印象派画作般的夕阳,也没人天天跟模特去晒日光浴。
你在网上看到的很多东西都是假的。花40美元,你就可以买到5000个粉丝;花15美元,你发布的视频就能多出5000个赞。有人专做刷单生意,制造红火的假象。有人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虚假广告,不拿钱也给品牌做推广,为什么?“在‘网红’的世界里,这就是街头信誉啊。”一个“网红”说,“你的赞助商越多,信誉度就越高。”
如果你渴求影响力或名声,你可能只看见名利给人打开的门,却没看见它关上的那些。“出名太没意思了,名人都那么平凡,那么无趣。知道这些后,我震惊极了。”网球冠军安德烈·阿加西在他的自传《网:阿加西自传》中写道,“他们心里充满困惑和不确定,也没有安全感,而且往往都痛恨自己所做的事。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金钱买不到幸福’那种老话,可我们从未相信过,直到亲身体验。”
当我们只把别人生活中的零星片段截取出来跟自己的生活做对比时,我们就掉入了陷阱。你想要像她一样富有,可你多半不愿像她一样每周工作80小时;你想要像他一样健硕,可你多半不想要那副酷帅外表背后的严苛饮食与锻炼。如果你不想彻头彻尾地与对方交换人生,就别艳羡他人。
竞争与比较,其实是从众的表现。
与他人竞争时,我们用他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我们想要跟他人一样——但要比他们更好。结果就是,我们的生活变成了一场痛苦的零和游戏,胜人一筹的心思永不止息。最后,我们把力量拱手让人,任由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距离来决定我们对自我的感受。
有一次,我无意中看到畅销小说家塔菲·布罗德瑟-阿克纳发的帖子:“我刚读到一本书,写得实在太好了,我沮丧得都不想起床。在我写小说之前,读到好书会让我这么难受吗?写作是一种竞赛吗?”我理解她的意思。对我来说,“我的书永远也比不上《×××》”就是一个反复出现的骇人念头。但随即我会提醒自己:那本书的作者也会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让我开心的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写作,那么我也不会。
要摆脱与别人比较的心态,最好的办法就是活得真实。“真实”二字已经被人用到俗滥,意思都快变味了。我所说的活得真实,意思是根据你自己的标准过一生,而不是根据其他任何人的标准。如果你追寻的是自己的目标,并且不参与被小我驱使的名利之争,就没必要与他人做比较。
事实上,你的人生愈独特,就愈没有比较的意义。公司里的晋升梯级就那么多,别人有所得,必定意味着你有所失。但是,如果你发明了属于自己的梯子——如果你追寻的是极为独特的行为组合——那么就很难做“苹果与苹果”式的对比了。
我一直羡慕梭罗,直到我意识到自己并不想过他的生活。我一点也不想住在一个没水也没暖气的小木屋里,我也不想要蚊子包、莱姆病和毒藤。下一次,当你听到某些人精彩绝伦的人生自述,禁不住想把他们奉为偶像时,就想想梭罗吧——他没在吸吮生活的精髓,而是在大嚼妈妈烤的甜甜圈。
(林冬冬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为自己思考:终身成长的底层逻辑》一书,喻 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