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重大改革举措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2024-10-13徐福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江苏聚焦文化建设重点难点,在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基础上,全面深化、纵深推进,打通堵点、攻克难点,实施一系列开创性、标志性重大改革举措,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显著加强。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党管宣传职能职责。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省级新闻出版、文旅、广电行政许可事项减少到59项,累计委托下放权力事项超过40项。出台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实施意见,有效解决文化市场执法力量分散、多层级执法等问题。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按照中央“完善党委和政府监管有机结合、宣传部门有效主导、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要求,出台深化改革发展实施方案、重大事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推动省属文化企业实现“两效统一”。7家省属文化企业中,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有线、省广电集团均连续多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推进文化领域立法。协调推进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地方立法,相继出台《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建立省委宣传部履行重大立法事项归口领导和管理职责的制度,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地方立法的规定(试行)》,强化党对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地方立法工作的领导。
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发展活力有效激发。突出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出台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召开全省院团改革推进会,坚持以演出为中心,因地制宜不断探索,涌现出一批振兴发展的好典型。南京市通过事业托管身份形式招聘艺术人才,有效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常州市3f2a1cf9018f4108fba7df455a94ae20be26637d185cb6ceb33338519eca574f探索实行“员额制”测算管理办法,激发演职人员积极性。剧目创作“盐城现象”、基层国有文艺院团“涟水现象”在全国产生积极影响。突出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在全国率先出台国有文化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实施方案,建立完善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有效激发国有文化企业活力动力。突出社会效益优先,将省属文化企业考核纳入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组建运营省文投集团、省电影集团,国有文化资本布局更加优化。积极参与“全国一网”整合,创新实施江苏有线国有股权集中管理,大幅提升公司治理效能。突出博物馆改革。省委宣传部等九部门印发深化博物馆改革实施意见,推动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体制完善、功能完备的博物馆发展格局。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民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加强设施网络和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统筹建设,满足多样化文化需求。纵向抓体系建构,在全国率先建成“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城市社区“15分钟文化圈”、乡村“十里文化圈”。横向抓重大项目,突出国际化、特色化、品质化,建成使用江苏大剧院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全省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的总数均居全国前列。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每年省级财政安排文化惠民专项经费,组织实施文艺服务基层“五大行动”、群众文化“百千万”工程、公共文化服务“双千计划”、艺术普及教育进校园,常态化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网络文化惠民等活动。大力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分析、评估反馈和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实行以需定供、区域互送、省级采购、预约服务方式,创新实施“送戏下乡”。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江苏公共文化云”累计服务超10亿人次。整合推动省级资源下沉,实施数字赋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为广大群众提供高品质均等化的精神文化服务,破解基层文明实践工作堵点难点问题。
活跃文艺创作生产,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建立创作生产引导机制。构建党委、政府、群团和创作主体统筹谋划、统一部署、统合推进的创作生产体系。建立重大题材文艺创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重大题材发布引导机制、重点项目评估论证机制、文艺创作跟踪推进机制、优秀作品宣传推介机制,加大扶持激励力度,全流程全方位保障重点作品创作生产。建立资源整合机制。整合分散在各条口的文化文艺资源,集中力量打造紫金文化艺术节、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紫金合唱节等“紫金文化”品牌,扬子江作家周、扬子江诗会、扬子江网络文学周等“扬子江文学”品牌,形成品牌矩阵,美誉度不断提高。建立投入保障机制。省级层面,省委宣传部出台重大题材文艺创作资助办法,扶持精品创作生产和人才培养,省文旅厅设立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金,省广电局设立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生产扶持资金。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深入实施文化人才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打造以“紫金文化名家”为引领、“紫金文化英才”为中坚、“紫金文化优青”为支撑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启动文艺“名师带徒”计划,“文艺苏军”青蓝相继、薪火相传。
打造江苏文化标识,江苏文化传播力影响力进一步彰显。以国家级重大工程为重点,高质量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制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1+1+6+11”规划体系,成立全国首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出台全国首部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地方性法规、设立全国首支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发行全国首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项债券、创办全国首个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出版全国首部运河通志《中国运河志》,高水平建成开放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加快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全国率先出台建设推进方案,组织编制江苏段保护规划,全面构建“1+N”规划体系,积极筹建南京长江文化博物馆,精心举办长江文化南京论坛、长江文化节等品牌活动。以系统性学术研究为基础支撑,深入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持续推进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规划3000册的《江苏文库》已出版1300余册,成果规模超过其他省市现今已编和在编同类著作。在全国率先出台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江苏行动方案,研究制定加强非遗保护工作、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等实施意见,深入研究挖掘江苏地域文化精髓特质,连续举办江南文脉论坛、汉文化论坛。以世界性品牌活动为交流平台,全面加强江苏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建立省级对外宣传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组建江苏高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联盟,出台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项目扶持管理办法、对外文化交流基地建设管理办法。《运之河》《鉴真东渡》《拉贝日记》等多部原创歌剧赴海外巡演,打造“文明遇·鉴”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借助昆曲、民乐等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深入实施江苏文学名家名作、学术名家名作外译项目。擦亮“感知江苏”“发现江苏”“同乐江苏”“符号江苏”等外宣品牌,江苏文化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苏州“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南京“世界文学之都”、扬州淮安“世界美食之都”等成为彰显江苏特色文化魅力的重要标识。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指导处处长)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