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国式现代化

2024-10-13易华勇钱瑛

群众 2024年17期

习近平总书记以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的崇高使命感,全方位、多角度阐释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突出特性,彰显了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进入新时代,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使命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更加凸显。中国式现代化是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上的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个方面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集中体现为用中国道理阐释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经验,并把中国经验提升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理论,从而恪守中华民族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性,有力地巩固文化主体性,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理论和实践贡献了磅礴之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筑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所在,深深地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结晶才能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的内在奥秘。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一方面从内涵底蕴上筑牢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基;另一方面从价值追求上为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抢占正义高点。承载着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力地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厚的历史根基与文明基因澄明了中国道路开创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与逻辑合理性,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的思想资源。中华文明所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决定了中华民族选择走符合本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坚决摒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国强必霸的现代化逻辑。从中国道路的视角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价值追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孕育了协商民主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相得益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道路等。正是在这些深深地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滋养下,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实现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既具有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释能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品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理念上持续滋养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价值指向上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充分释能。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标识性概念如“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等是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理论产物。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生成和释能的基础性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释能,一方面中华民族最突出的境界追求和独到的精神标识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能够焕发出真理的光芒,让人们能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中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同时也可以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品味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特性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之中,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理论提供了丰厚的基础性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制度培根

制度是文化的延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进程中,必须以理性、客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制度文化,充分汲取其中的思想精髓。中国式现代化制度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制度赓续上看,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许多凝聚民族智慧的先进制度,比如我国古代用于选拔人才的察举制、科举制,用于治理国家的分封制、郡县制等,虽然今天不能直接拿来运用,但是这些制度创新背后凝结的中华民族集体智慧依然可以为我们继续推进制度创新提供借鉴和启迪。从制度思想渊源上看,我们今天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遵循了我国特定的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是在其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的结果。我们要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制度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生成、运转与效能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因而具有牢固的稳定性和强健的生命力,其中政治关系的改善、政治秩序的稳固和政治发展的推动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延续和现实观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的中国式现代化制度具有强大的延续力、竞争力和独特优势,蕴藏的包容性、合作性、发展性和共存性,为中国式现代化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夯实了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塑形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组成的互动系统,也是其内在各因素叠加碰撞、相互融合的产物。其中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生成的重要来源和自信基础,承担着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铸魂塑形的重要使命。这些文化标识与文化符号中的共性认同和信守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深度的契合性,对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无疑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二个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使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主体性得到进一步巩固,让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更加富有生命力和内在张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中共溧阳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段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