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双飞地”协同创新的如皋探索
2024-10-13陈鸣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并统一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本质规律的深刻洞察,体现了以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鲜明导向。改革永不停步,创新永无止境。近年来,如皋紧扣科技创新“关键一招”,围绕“创新强市”目标定位,积极参与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全面融入南通沿江科创带建设,扎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型县(市)、江苏省创新型示范县(市),跻身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第10位。
为突破县域科创资源不足的现实瓶颈,如皋创新发展思路,探索实行“一线孵化+如皋转化”“城市总部+如皋产业协同”“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基地”的“双飞地”创新发展模式,在上海设立研究孵化中心作为“创新飞地”,在如皋建设中试基地作为“产业飞地”,两地密切配合、深度协同,推动科技成果在高校就近孵化,成熟后到如皋专业园区量产,进而打通“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产业链生态。
跨江融合、双向协同,高规格打造科创载体平台。如皋位于上海一小时经济圈,是长三角北翼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南通经济规模最大的县域板块,当前正锚定“融入苏南、接轨上海”的目标定位,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积极承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辐射效应和科创资源富集的溢出效应。近年来,如皋先后与上海交大、复旦、同济、华东理工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成了如皋(上海)科技创新平台(上海交大)、如皋—创源(上海)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嘉定)、如皋港(上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同济大学)、开发区(上海)科创中心(复旦大学)、如皋(上海)合成生物概念验证中心(华东理工)等5家“科创飞地”,载体面积超3万平方米,为创新团队和人才提供场地、政策支持和全生命周期孵化服务,切实推动“科技成果上海孵化、产业项目如皋转化”。如皋立足三大主体功能区推进“一区多园”改革,按照“六个一”的标准规划建设了11家专业化园区,重点围绕六大主导产业以及精密光学制造、合成生物、氢能储能、电子化学品等新兴产业方向,积极承接上海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发展精密光学制造、合成生物产业,如皋高新区正在建设“沪苏智造园”、合成生物中试熟化基地专业孵化器,将为入驻企业提供检测、技术、人才、资金等全周期服务。同时,如皋正在研究制定“科创飞地”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建立全市统一的“双飞地”绩效考核机制,不断提升“科创飞地”建设、运营、管理质效。
投早投小、精筛严选,高质量导入高校科技成果。如皋坚持把“科创飞地”打造为展示如皋形象、对接优质资源、推动创新合作的重要平台,持续导入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截至目前,5家“科创飞地”累计招引、孵化项目105个(其中在孵项目54个),霖鼎光学、崟冠科技、五源航天、光织科技、肆芃科技等22个科技含量足、成长属性高的优质项目已落户如皋。在“双飞地”模式的驱动下,如皋创新主体培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近两年实现翻番、总数达637家,提前完成了“十四五”目标任务,已成为苏中、苏北高企总数最多的县级城市;2023年,招引认定科创项目203家、南通第一,新增省“双创计划”14人,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丰沛的源头活水。2022年,总投资20亿元、首个“双飞地”孵化转化的上海交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霖鼎光学成功落户如皋高新区沪苏科创产业园。霖鼎光学“基于5+X轴的纳米级超精密机床的创新研制与光学领域制造工艺的研发”项目获得当年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优胜奖。2023年,总投资10亿元的上海交大崟冠科技“分布式驱动底盘及零部件项目”落户高新区,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5亿元、税收2500万元。今年4月中旬,霖鼎光学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在如皋召开了Light先进光学制造产业大会,邀请国内外众多院士、专家学者、企业家参加,为如皋精密光学制造产业延链补链构建了良好生态圈。
借智赋能、携手向新,高频次开展校地交流合作。如皋紧紧依托“科创飞地”的“前哨阵地”功能,持续加强与在沪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创业园区互动协同,积极对接上海高校校友会、如皋在外能人、专业技术团队等,为科研、创业、交流等活动提供一流场所和优质服务,定期举办如皋招商环境说明会和专场项目路演活动。为推动校地合作走深走实,如皋建立了市领导月度研判督导“科创飞地”入驻项目制度,并筛选重点科技、人才项目由市四套班子领导定期走访服务。积极搭建高校成果服务本地企业桥梁,定期组织优质企业对接上海高校、科研院所,在学术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等方面开展深度长远合作,建立“优势互补、资源互通、信息互享”的工作机制,帮助企业解决科技需求,贯通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到工程应用、产业化的创新链条。近年来,5家“科创飞地”累计为本地企业对接技术需求20余次,初步形成了协同创新发展模式。2023年,长江镇与如皋籍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团队达成合作,依托江苏集萃纤维所,建设如皋港中试基地,成为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典范之一。今年6月上旬,华东理工-如皋(上海)合成生物概念验证中心校地合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成功召开,双方就中心运行机制、管理架构等进行了深入磋商,校地合作迈入崭新阶段。
主动靠前、深耕细作,高标准落实一流服务保障。如皋秉持靠前服务理念,不断释放制度红利,用营商环境“软实力”为校地合作提供“硬支撑”。为更好地服务落户企业和创新创业人才,如皋制定出台了“科技新9条”“人才新政22条”等激励政策,持续增强政策的精准性、全面性和导向性。各主功能区落实专人负责“双飞地”合作,推动招商、人才、资本、园区等条线深度融合,切实打造懂产业、会创新、能交流的专业人才队伍。围绕企业开办、立项审批等重要环节,如皋推行科创项目“全链协同、全程无忧”审批服务模式,在上海交大“大零号湾”设置了离岸审批服务专窗,让“科创飞地”入驻团队“足不出沪”即可办理在如项目注册、银行开户等手续,跨区域审批2小时内即可办结。与交大科技园互派干部挂职交流,园区相关负责人到如皋挂职副市长,高新区委派专人到“大零号湾”实践锻炼。不断创新土地配置方式,满足企业生产和研发需求,为霖鼎光学项目配置了工业、研发设计混合产业用地,被省自然资源厅评为2023年节地模式先进典型案例,目前正在为其他优质企业推行该用地供地模式。2022年,如皋在南通率先成立科创投集团,今年7月初获评AA+主体信用等级(全省首批、南通首家产业类AA+评级集团主体),实行“以投促招、招投协同”,为高校科技转化成果提供从研发、孵化到融资、扩张的金融支持体系。
(作者系中共如皋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如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