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招商“强磁场”赋能产业“加速跑”

2024-10-13胡长青

群众 2024年17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近年来,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激烈的竞争态势,淮安坚持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首要位置,树立“工业没有突破,谈发展就是空话;项目没有突破,谈贡献就是虚招;科技创新没有突破,谈未来就是空想”的理念,以产业思维抓创新、以创新驱动谋发展,在机制建设、招商模式、项目评价、培育体系等方面改革创新、实践出新,一体推进产业项目攻坚与科技创新突破,招引了一批含“新”量多、含“金”量高的科创资源,走出了一条“思想破冰、项目破局、发展突围”的科技招商路径,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三年来,淮安面向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等科创资源富集区开展科技招商专场活动20余场,签约招引的“小而美”科技项目超500项,竣工投产的“优而精”高科技工业项目超150项,探索形成的科技招商评价体制改革实践案例获得省级推广。

推动“三有”机制科学化,科技招商基石不断夯实。构建有力的推动机制。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长三角北部重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的若干政策》《关于加快建设科教产业园全市“创新之核”的意见》,形成科技招商系列支持举措,通过设立科技招商专项经费,组建全市科技招商局,抽调项目承接板块、平台投资机构等专业人员参与一线招商,不断加强科技招商工作的“人财物”保障。构建有效的考核机制。将科技项目招引纳入全市招商引资工作中统筹推进,在市对县区板块高质量发展考核中设立新招引高科技项目、新竣工高科技工业项目、科技人才项目等单项考核内容,不断优化科技项目认定标准和评审流程,提高创新成果、发明专利、人才团队等赋分权重,突出产业匹配和落地转化,建立负面扣分制与奖励加分制相结合的科技招商工作考评体系,放大科技招商考核权重等同于重特大项目攻坚,鼓励县区板块“抓大不放小”,加快集聚“硬科技”项目。构建有为的评价机制。建立科技项目信息库,依托淮安“科技云“平台,开发科技项目管理系统,安排专人随时开展科技项目确认工作,帮助引资单位审核项目资质、筛选优质项目。今年以来,通过系统平台初评项目数超550项,充分解决了县区板块责任部门“折返跑送材料”的窘迫。同时,常态化开展全市季度科技项目拉练活动,组织县区科技部门“现场观摩、点评打分、对标找差、总结提高”,形成互学互评、共同进步的良性竞争氛围。

推动“三高”资源集群化,创新发展矩阵加速形成。聚力引进一批高科技产业投资项目。围绕全市“7+3”优势特色产业和“353”新兴产业“补链、强链、固链、延链”,制定科技招商图谱,组织市县联动推介活动,开展小分队精准招商洽谈,招引落地一批产业适配度高、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科技产业项目,今年上半年新招引高科技项目271项,同比增长89.13%。全市累计招引落地“新三样”高科技项目60余项,融入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链条的项目超500项。2022年招引落地的年产6万吨环境材料项目,弥补了我市生态环境处理材料的短板,将发展成为苏北地区最大的碳源供应商。2023年招引落地的芯片封装项目,联合台湾专业研发团队,在广色域与全光谱系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产品品质及成本均领先市场同类;微纳米级仪器设备及微纳光电芯片生产项目,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目前已获得72项国家专利,正在成长为业内领军企业。聚力打造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项目。瞄准省内外高端高校科研院所,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南京都市圈等区域合作战略,采取“共建平台、共享成果、共研技术、共谋发展”的思路,落地一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的创新平台。推动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全面合作,布局建设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服务柴米河科技、正大清江、三联新材料建设联合创新中心。组建南理工合作专班,落地建设南理工盱眙产学研合作基地、南理工淮安研究院,引进南理工全国重点实验室2家、省部级实验室3家,取得历史性突破。东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淮安分中心、南师大研究院等加快落地运营,总投资80亿元的“智慧谷”集聚南大、南农、上海交大等18家新型研发机构。聚力落地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项目。突出产业人才、双创人才招引,重点实施“淮上英才计划”、市“533英才工程”,东华大学孙以泽、南理工陈光等院士团队接连落地,2023年新获批省双创计划企业创新类人才6人,同比增长100%。连续三年举办中国淮安创新创业大赛,重磅打造“诚意满淮·创赢未来”精品招牌,市产投基金、“淮上英才”计划全程资助获奖项目,多个院士团队参赛并获奖落地,每年注册落地项目20个、签约“揭榜挂帅”项目10项以上。

推动“三强”体系长效化,创新孵化生态日趋完善。做强科创载体支撑。完善科创载体绩效评价机制,建立以项目孵化成效为主导的评价标准,实行“奖优汰劣”管理模式,重点打造10家科创载体标杆,布局建成20家科创综合体,引导优质科技项目优先落地,解决科技项目落地难问题。鼓励县区、龙头企业建设科创飞地,建成盱眙宁淮科创走廊软件基地、金湖(南京)协同创新中心省级科创飞地2个,实现项目离岸孵化14个、柔性引才12人。做强科技金融支撑。组建科创投资基金,完善科技项目研判机制,探索“拨投结合”“先投后股”模式,同时持续深化“淮科贷”“淮科保”特色金融品牌,形成“投、贷、保”科技金融扶持体系,引导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金融机构“扶小、扶优、扶特”,培育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科技项目。做强科技服务支撑。始终践行“做得要比说得好、服务要比需求早”的理念,开展“科技助企、四进四送”服务,围绕科技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建立“一项目一专班”机制,实行市县两级“网格化”管理,量身定制“标准化”特色菜单,全市成立8家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盟,定期组织企业负责人参与融资路演、产学研对接等,每年促成校企合作超百项,帮助项目找发展盟友、技术支持,实现“落下来”到“强起来”。

(作者系淮安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冷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