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技创新引领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4-10-13倪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部署。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立足中新合作特色,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持续动能,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八连冠”、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列全国前四。
积极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推动新兴产业集群融合发展。培育了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数字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深化产业联动、跨界融合,在生物和信息融合技术(ITBT)领域引进以百图生科、英矽智能为代表的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了ITBT融合创新中心等专业服务平台;在大硅片、纳米微球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了纳米技术在医学诊疗、能源电子、新型显示、高端装备等产业的赋能作用。推动“人工智能+”落地。深化建设苏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发布110个应用场景清单。布局AI大模型,聚焦制造、政务、医药等细分方向,强化垂直领域应用,已推动3家企业通过国家网信办大模型备案,10个算法通过国家网信办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推动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制定出台新能源“新三样”、ESG、低空经济等三年发展行动计划,培育细胞和基因治疗、ITBT、先进半导体技术及应用、绿色能源与生命健康材料、新一代人工智能、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等未来产业,在基因技术及细胞治疗、合成生物等赛道形成先发优势。
增强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平台建设质效。推动苏州实验室总部基地开工建设,加快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创新策源功能持续增强。强化高校院所赋能。出台推进高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示范发展3年行动计划,鼓励支持高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连续3年开展共建研发机构绩效考核,重点强化对母所优质资源引进、创新成果优先在园区转化和产业化的鼓励引导。着力畅通成果转化渠道。研究制定加快推进园区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及相关办法,推进建设长三角科技要素交易中心,推动2家单位入选首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概念验证中心名单,加快微纳制造中试量产平台、核酸药物技术创新平台等一批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为成果转化“启动第一步”到“最后一公里”提供支撑。
不断壮大科创企业矩阵。突出科技招商“龙头地位”,实施“两产两进”攻坚行动,重点引育一批单打冠军、本土链主和行业领军企业。壮大科创企业梯队。实施科创企业“攀高计划”、企业上市苗圃工程等举措,汇聚科技型中小企业超4600家、高新技术企业近2800家,累计拥有独角兽及独角兽培育企业218家、瞪羚及瞪羚培育企业近900家、境内外上市企业66家,信达生物、华兴源创、思必驰等一批骨干企业加速成为行业龙头。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组织推动链主企业、科技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25家,思必驰入选首批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出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三年行动计划,推动超80%的规上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
着力强化高端人才集聚。打造全方位政策体系。持续实施“金鸡湖人才计划”,面向领军人才、企业骨干和青年人才,建立“领军登峰”“企业撷英”“青春园区”三个层次支持系统。激发人才活力动力。依托“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工程”,重点扶持带技术、带项目、带团队来园区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一体推进双招双引、产才融合。目前累计支持项目近2800个,培育了园区50%的专精特新企业、60%的上市企业和90%的独角兽或准独角兽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对接园区重点产业,与区内龙头企业、创新型企业、行业协会等合作共建12个特色产业学院、3个硕士联培基地,助力校企人才互通。目前,园区高层次人才密度不断提升,总量突破6.7万人,集聚外国高端专家超1400人、占江苏省1/5。
持续营造一流创新生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依托中新合作、开放创新综合试验、苏州自贸片区等平台,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引进了冷泉港亚洲会议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开放创新和国际竞争力居全国高新区首位。探索体制机制创新。聚焦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推动产生一批对经济发展有重大牵引和带动作用的科技成果。发挥苏州自贸片区优势,深入开展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强化科技金融支撑。推动国家级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建设,打造一站式金融服务综合平台“园易融”,帮助3000家企业融资近700亿元。大力推广资产证券化、知识产权证券化、知识产权质押等创新模式,不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园区将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争当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力军,全面加快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力争在五个方面走在前列、实现新突破。
在打造一流产业集群方面走在前列。大力推进“两产两进”行动计划,健全科技招商生态网络,更大力度引进优质科技项目。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的深度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未来产业的持续形成,争创中国软件名园、工信部纳米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江苏省未来产业先导区(细胞与基因技术方向)等,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方面走在前列。加快苏州实验室总部基地、“一区两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建设,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联合体,推动技术联合攻关。不断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战略支撑作用,推动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苏州)生物医药分中心、工信部火炬中心苏州分中心、国家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平台苏州一级节点建设,完善概念验证中心、中试服务平台等布局,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在壮大科创企业梯队方面走在前列。继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优育强一批单打冠军、本土链主和行业领军企业,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及上市企业梯队。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实现稳步增长,三年内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在构筑人才集聚高地方面走在前列。优化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工程”,针对顶尖、海外、青年等科技人才“精准画像”并“量身定制”扶持举措,拓展全球引智渠道,持续招引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团队。围绕人才企业产业化发展、投融资、上下游合作等诉求,高标准做好人才服务,提升人才获得感和满意度。
在营造开放创新生态方面走在前列。深化中新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合作,更大力度汇聚配置全球创新资源。在产品出海、融资对接、市场应用、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大对企业的帮助及赋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壮大耐心资本,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作者系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张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