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58年台湾当局对炮击金门的反应

2024-10-13郭本意

领导文萃 2024年18期

炮战预兆

一场战斗在爆发之前往往有各种预兆,1958年8月下旬,福建前线部队奉命向金门国民党军实施大规模猛烈炮击前,台湾当局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得知解放军即将对其外岛进行军事打击。而且无论亲历者还是学者都有一种说法:大陆方面通过秘密渠道告知蒋介石,金门即将发生炮战。这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台湾当局是否提前得到了相关消息;二是中共是否透露了消息,如果是,又为何要这样做。

关于第一个问题,两岸学者基本达成共识,即炮战爆发之前,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已经得知解放军即将动武。根据大陆学者的研究,1958年赫鲁晓夫秘密访华,返回时与毛泽东发表会谈公报,引起世界震动。这次访问使人相信“两国军方可能会采取某些行动”,很可能会对台湾动武。

关于第二个问题,据童小鹏回忆:“8月的一天,毛泽东接见了香港来大陆了解情况的记者曹聚仁,并谈了话。关于炮击金门行动让曹转告台湾,曹在《南洋商报》上透露了此事。”当年受命指挥金门炮战的叶飞则在回忆录中描述了另一个情节。1958年8月21日,毛泽东询问炮弹是否会伤到美国人,叶飞作出肯定回答,毛泽东陷入思考之中。当晚,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王尚荣按照毛泽东的要求,拿来了林彪写给毛泽东的纸条。林彪提出,是否可以通过正在华沙同美国谈判的王炳南向美国透漏一点消息。叶飞看后很吃惊,认为告诉美国人这就等于告诉台湾。据他回忆,在第二天的会议中,毛泽东没有再提此事。即便如此,提前透露消息的想法至少是存在的。

如果说大陆现有史料倾向于说明,毛泽东有可能通过秘密渠道将炮战消息告知蒋介石,那么台湾方面是否有材料印证此事?1958年3月14日,蒋介石对来台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说,根据台湾当局所获情报,毛泽东1957年11月前往莫斯科时,“曾与俄共达成于今夏进攻台湾之协议”。蒋介石表示,刚获得情报时“并不予此过多的看重”,直到1958年2月下旬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称中共已经“与俄协议今夏侵犯台湾”,他才有所注意。3月1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发表撤军公报,表示将分批撤出朝鲜半岛。这进一步引起蒋介石警觉。蒋介石认为,志愿军撤出朝鲜半岛,预示着毛泽东会将用兵重点转移至东南方向的台海。

至少在1958年初,蒋介石就已经怀疑或知晓毛泽东将在夏季对台用兵的战略意图,并开始寻求美国帮助。

防御准备

蒋介石推断中共即将发起进攻后,便开始着手进行防御准备。台湾当局对金门炮战的准备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认识:一是1958年6月至7月;二是8月初至炮战开始。其中第一阶段主要是常规性备战,偏向于政治工作,具体表现为:第一,视察外岛防务,鼓舞守军士气;第二,派宋美龄前往美国求援。

8月3日,中苏发表《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会谈公报》,震惊了台湾当局。蒋介石在日记中表示,这是九年来苏共与中共最重要,也是决定中共命运的会议,故应特别重视。蒋介石意识到,解放军“最近必有一次军事攻势无疑”。8月6日,蒋经国紧急向远在纽约的宋美龄发电称,解放军空军“进驻金门对岸机场,海峡局势甚为紧张”。与此同时,艾森豪威尔回忆:“8月6日,我通过情报来源得到第一个确切的消息,说中国共产党人可能又想占领沿海岛屿。”

度过8月6日的短暂慌乱后,台湾当局的备战进入第二阶段,整个台海进入临战状态。

对美求援

为应对解放军即将到来的炮击,台湾当局做了多手准备。除加强金、马地区军政建设外,还在战前极力寻求美国援助,力图将台湾外岛纳入美台“共同防御体系”。对此,可以分为炮战爆发前与爆发后两个时间段来讨论。

在金门炮战爆发前,美国对台湾当局提供的情报非常重视,因为如果消息属实,美方就不得不认真考虑是否启动“共同防御条约”协防台湾。对于是否要协防台湾外岛,美国内心其实非常矛盾。然而随着蒋介石不断示警,以及苏联在中东、远东的军事威胁增强,美国的政策逐渐发生转变,开始考虑全面协防台湾,支持蒋介石的“反攻大陆”计划。

除通过“外交”渠道寻求美国援助之外,台湾当局还通过各种媒介发动舆论攻势,表示绝不从金、马撤军。为稳定金门军心,蒋经国多次代表蒋介石到前线慰问守岛官兵,传递军情讯息。蒋经国的政治表演让金门守军官兵“均表兴奋与感动”。

炮战爆发后,宋美龄在美国各地公开求援,长时间进行反共宣传。

运补措施

纵观整个炮战,台湾当局最主要的工作不是防备解放军登陆,而是解决后勤运输问题。后勤运输主要由国民党海军来完成,但美军是否护航至关重要。

对于是否要将台湾外岛纳入“共同防御体系”,美军内部发生激烈争论,焦点集中在是否为外岛提供后勤护航。美国陆军副参谋长李尼兹力主协防金、马,认为可以对金、马进行补给,金、马地区可以坚守。李尼兹的观点得到陆军部部长布罗克支持,后者立即下令将军援物资拨付台湾。

9月13日至10月6日,国民党海军多梯次运补物资,缓解了中共对金、马地区封锁带来的压力。加之传来杜勒斯要求蒋介石减少金、马地区驻军人数,并从金、马撤退的消息,此时再对金门进行炮击封锁,军事意义已经不大。为维护“一个中国”政策,不使台湾成为孤岛,保持与大陆的联系,毛泽东决定暂停炮击,表示在没有美国干涉的前提下可以与台湾当局直接谈判。

毛泽东宣布暂停炮击之后,台湾当局并不相信大陆的善意,认为暂时停火七天乃是公开的“欺骗”,为表示诚意,停火期满后,中共宣布再次延长两周。这让蒋介石与美国意识到,大规模的炮战即将结束,两岸之间的冲突将逐渐转向“外交”领域。10月17日,美国宣布杜勒斯将于当月21日前往台湾,引发中共不满,解放军以美军护航为由于10月20日提前恢复炮击。台湾当局分析,此次炮击政治成分居多,“似专为杜卿来台而发”。

台湾当局分析得没错,此次炮击是为了抵消杜勒斯来台的影响,客观上也帮助蒋介石抵制了美国“两个中国”的阴谋。杜勒斯来台有两个重要任务:一是解释此前要求台湾当局撤出金、马的言论,此言论引发蒋介石不满。在与蒋介石的多次会谈中,杜勒斯解释说,这并不是他的意思,而是意大利、联邦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的意见,他们担心美国继续协防金、马会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二是劝说蒋介石放弃“反攻大陆”的想法,不主动尝试使用武力打回大陆,不挑衅大陆,并暗示减少在外岛的军事部署。双方经过协商,在表面上达成了彼此都满意的协议。

结 语

炮击金门是一场多种因素交织下的惩罚性打击,同时还是一场政治战、外交战。毛泽东既说过要夺占金门,又表示应该让金门保留在台湾当局手中,这并不矛盾,而是时局变化下的不同考虑。惩罚性作战不一定以夺占敌方土地为目标,而是重在通过军事手段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毛泽东自始至终掌握着战局的主动权,他后来说:“金、马局势那么严重,每个环节都是我和总理搞的。”

台湾当局不仅达到了不从金、马撤退的目的,还在炮战前后获得大批美国军事援助。中共方面则摸清了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底线。炮击金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一个中国原则,反对美国“台独”阴谋,而不是夺占一两个小岛。在政治层面上,国共双方皆认同一个中国,并利用炮战达成各自的政治目的。金门炮战在客观上宣告了蒋介石“反攻大陆”政策的破产,台湾当局与美国维持金门最基本的生存都非常吃力,遑论“反攻大陆”。

(摘自《中共党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