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柔道的鲁迅
2024-10-13刘克敌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129/L3htsy6sot4qcQy4aXQWVn.webp)
众所周知,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人们对鲁迅的作品和笔下人物也都耳熟能详。其实,鲁迅不单是文章大家,而且是健身高手。当年在南京上学时,他就常常骑马锻炼身体,而且有意找一些“八旗子弟”中的骑马高手比赛。他到日本留学后,更是对日本的“国术”柔道产生兴趣,很快就报了名,准备学习。
1902年3月24日,鲁迅以“南洋矿路学堂毕业生奏奖五品顶戴”的身份从上海赴日本留学,4月下旬入东京弘文学院普通科学习,开始长达七年的留学生活。这所弘文学院是家私人学校,为日人嘉纳治五郎所办。他本是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抱着“即使为自己国家的利益计,也应为清国尽力”的想法创办了弘文学院,主要招收中国留学生。这所学校对儒家文化极为尊重,还规定10月28日为“孔子诞辰”,让中国留学生去孔庙行礼。鲁迅大为吃惊,他就是因为对孔子及其学说绝望才到日本留学,没有想到来日本后还要尊孔,很有讽刺意味。
鲁迅当然不会局限于在学校上课,而是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如同乡会、听讲座、爱国集会等,与此同时他还跟随校长嘉纳治五郎学习柔道。嘉纳治五郎非同一般,是日本现代柔道的创始人,从这一点上说,鲁迅在柔道界的辈分还是非常高的。
柔道原本叫“柔术”,是日本武术的一种,其特点是不用任何武器,而是借用对方力量设法将其按住、压倒或打倒而取胜。据说嘉纳治五郎身材矮小,大概只有不到1.5米的样子,而且从小身体虚弱,为了免遭他人欺负,更为了健身,他便对柔术产生了兴趣。
嘉纳治五郎一方面创办弘文学院,一方面为普及现代柔道而设立柔道馆,所以日本人称他为“柔道之父”。嘉纳治五郎认为柔道不但可以增强人的体质,而且有益于精神意志的训练,可以提高人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他说中国文人一向不重视体育,所以很多文人身体柔弱,练习柔道则有益健康。
至于鲁迅学习柔道之目的则不仅在于健身,更是为了以后从事革命活动。他说“复仇观念强烈,在日本的课余习些武艺,目的就在复仇”。鲁迅之后写过复仇题材的《铸剑》,除了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应该也和接受日本人这种复仇观念的影响有关。后来有学者特意查到鲁迅当年学习柔道时签署的誓约,总共有五条:
第一条,今入贵道场接受柔道教导,绝不任意中辍。第二条,绝不做一切玷污贵道场声誉之事。第三条,未经许可,绝不泄露机密或向外人显示。第四条,未经许可,绝不擅自传授柔道。第五条,进修期间,自当坚守各项规则,并在取得许可证书之后,从事传授时,绝不违反各项规约。
鲁迅在此五条誓约下面签上自己的名字,是33名留学生中的第二个,第一个签名者是鲁迅的浙江老乡海宁人张邦华,此外鲁迅的终生好友许寿裳也报名和鲁迅一起学习柔道,至今日本方面还保存有鲁迅等人报名的“花名册”。
虽然鲁迅学习柔道的具体情况今天很难弄清楚,但鲁迅学习柔道一事多少促成了他的思想发展,在报名学习柔道不久,鲁迅做了一件让人吃惊的事情,剪掉辫子。这事发生在1903年的3月20日左右,鲁迅为此还特意拍照以示纪念。
当时清政府要日本政府将剪掉辫子的中国学生驱逐出境,而鲁迅在班中第一个剪掉辫子,确实勇气可嘉。这自然表现了鲁迅的反抗思想,或许也多少和练习柔道有关,因为蓄辫练习柔道总不是很方便。后来鲁迅把自己这张照片寄给好友许寿裳,又附上诗歌一首,就是那首著名的《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大约也是在这个时候,鲁迅与许寿裳的友谊日益加深,他们一面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文化,一面开始探讨如何启蒙救国的大问题。其中经常讨论的就是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
从上述三个问题可以看出,青年鲁迅所思考问题之深刻和眼光之开阔,已远远超过当时一般中国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未来和中华民族命运的思考,对于很多留学生和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评判,都说明鲁迅的留学绝非为个人,而是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寻找救赎之道。
(摘自《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