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坭兴鼓书精彩绽放

2024-10-13张竞文

学苑创造·C版 2024年9期

5月25日至26日,广西青少年曲艺“牡丹初绽”荟萃活动在南宁举行,本次活动汇聚了全区17个曲种278部青少年曲艺作品,评委从中评选出36部优秀作品参加现场展演。其中既有代表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也有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原创作品。演员们在舞台上生动演绎,一唱一和间,尽显广西曲艺接班人活泼向上、朝气蓬勃的面貌和创新发展、奋发有为的精神。最终,钦州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钦州一中)代表队表演的坭兴鼓书《血战镇南关》,荣获少儿组最佳节目奖。

大约12年前,钦州一群地方曲艺创作者大胆地将坭兴陶与鼓相结合,坭兴鼓从此诞生。之后坭兴鼓的造型几经变化,直到今天变化也未停止。在坭兴鼓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有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也逐渐成熟成型,它就是坭兴鼓书。

坭兴鼓书,通俗地说,是一门说唱艺术。它用钦州沿海一带流行的海察话来说和唱,唱腔由钦州地区流行的“海歌”发展而成;调式以民族五声调式为主,其中徵调式和羽调式较为常用;可一人也可多人表演,男女均可演绎;演员既是说书人,又是戏中人,一人分饰多角。坭兴鼓书所用的乐器为坭兴陶鼓和响贝。坭兴陶鼓是用钦州坭兴陶做成的鼓,鼓声浑厚有力;响贝是一种特有的贝壳打击乐器,两个经过抛光处理的深海贝相互碰撞,声音清脆响亮。演员左手拿鼓棒击陶鼓,右手拿响贝,根据剧情与音乐律动将其敲响。地方色彩浓厚的海察话、个性鲜明的语言,坭兴鼓书给观众带来了别样的体验。

钦州一中于2022年开始在课后服务时段开设曲艺课,每周一和周五各上一节课,课程以本地曲艺——钦州海歌、钦州坭兴鼓书等原创作品为主要学习内容。为了更好地传承本地优秀曲艺艺术,学校组建了曲艺队,由音乐教师韦琪负责。最初,有20名同学加入曲艺队,开始系统的课程学习。

学习坭兴鼓书,师生们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方言。由于大家之前都不会说海察话,导致表演中的说和唱都不标准。于是,韦琪老师把学校里会说地道海察话的老师请来,逐字逐句地教授,让同学们先学会讲,再唱出来。有的同学回到家中还请教会讲海察话的长辈,以巩固当天的学习成果。七(13)班的余方菲同学说:“每次我学会一段,回家唱给会说海察话的奶奶听,她总是说我唱得越来越地道了,我特别高兴。”

终于到展示学习成果的时候了,在学校2022年的校庆晚会上,曲艺队的同学们成功地表演了小组唱《再唱棹船调》。接下来,同学们开始排练坭兴鼓书《血战镇南关》。

《血战镇南关》讲述了民族英雄冯子材带领壮乡儿女抗击列强、誓死保家卫国的故事。整个节目有12分钟,一共有7段唱曲,念白穿插其中。唱要把握好音准,念白要吐字清晰、出音实在,同时还要准确把握说书人和故事角色的来回切换。为此,学校请来了钦州市非遗中心的专业老师韦思思,指导同学们如何演绎。在韦思思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同学们学会了如何把感情融入唱词中,如分角色演绎唱词中的“四不能战”与“四能战”这段——

乙(唱):人老体衰,力不从心,不能战,

甲(唱):人老节坚,久经沙场,能战!

乙(唱):腹中无墨,胸无韬略,不能战,

甲(唱):胸存正义,腹有远谋,能战!

乙(唱):兵械简陋,杀伤力弱,不能战,

甲(唱):赤胆忠肝,保土安民,能战!

乙(唱):新募兵嫩,训练无就,不能战,

众(唱):众志成城,牛犊驱虎,能战!

韦思思老师要求个别字词加重语气,音调适当压低,通过感情的投入,体现出老将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经过4个多月的学习,同学们学会了边唱边击打陶鼓、响贝,生动演绎了《血战镇南关》。2024年5月,钦州一中曲艺队的坭兴鼓书《血战镇南关》参加第八届钦州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路过关斩将,荣获戏曲类一等奖;接着,又在广西青少年曲艺“牡丹初绽”荟萃活动中斩获少儿组最佳节目奖。

获奖后,同学们都非常高兴,曲艺队成员巫林芬同学说:“作为钦州人,能在舞台上用钦州最具特色的地方语言把钦州的历史故事呈现给观众,我感到很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