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轻人”,何以成为红色“顶流”
2024-10-13
1927年7月4日,年仅29岁的陈延年慷慨赴死。一年后,他的弟弟陈乔年同样为革命壮烈牺牲。97年后的今天,这两位兄弟在互联网上不仅拥有了自己的“话题”,还有很多人走向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安徽合肥延乔路、安庆延乔兄弟读书处,缅怀他们。不仅仅是兄弟俩,赵世炎、邓中夏等一大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如今依旧“活”着,活在无数当今“同龄人”的指尖与笔尖乃至心间,他们跨越时空和生死,成了一种红色“顶流”。
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伴随每年桃花盛开的是四面八方络绎不绝的来信,在这些信里最常见的一句话是“希望你们能看到”,而信的落款往往都是“一位普通的中国青年”。在合肥延乔路,每到清明或者“七一”,路牌上系满了红领巾,工作人员专门制作纪念展板,结果展板又被鲜花“占领”,而后街区改造,特意建造了更大的广场,供大家献花纪念。
不忘来时路,是为了走好脚下路、更是为了开辟未来路,对于英烈最好的缅怀,是奋力担当。我们期盼,广大青年能从英烈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在平凡的ERFZ+6g2p8P873+rbdZBQg==岗位中找到自己的坚守,从而贡献不平凡的力量。
(选自“新华社”2024年7月4日)
◆素材解读
1.“顶流”的背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陈延年、陈乔年充满激情、充满理想,为了信仰、为了大众牺牲自我,如今成为红色“顶流”。这种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从战火纷飞的忘我牺牲,到和平岁月的坚守奉献,都在书写着红色血脉的赓续,映照着一种精神的延续。
2.牺牲不是英烈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英烈的生命不能被略过,他们选择了最为艰难的路,他们把个人的生命排在家国之后,只要我们记得,英烈们就永远活着。当代青年在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方式纪念英烈,就是对英雄精神的最好传承。
◆适用话题
薪火相传 红色血脉 青春奋进 铭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