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5岁!”《党课参考》正青春

2024-10-12官秀镇

党课参考 2024年18期

《党课参考》“25岁”,可喜可贺!

“25岁”,对一个人来说,正是朝气蓬勃、生机盎然、活力四射的阶段;对于《党课参考》而言,又何尝不是呢?

《党课参考》是“三会一课”品牌党刊,是“百种优秀期刊进连队”期刊,是“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100强”。广大党务工作者把《党课参考》比作“党课宝典”“党务助手”“党建指南”。如今,这本刊物已由“党刊园地”中昔日的“幼苗”茁壮成长为“党建之树”——蓬勃向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我是与《党课参考》有缘的人,且情缘颇深。我亲历了《党课参考》从“孕育”到“出生”的过程,而后又见证了她的“成长”。作为《党课参考》的创刊者之一,我看到如今的《党课参考》在编辑们的精心呵护下深受读者喜爱和赞誉,欣慰之情、喜悦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为何《党课参考》这棵“党建之树”在“党刊园地”里长得如此茂盛?为何《党课参考》这本党建读物在党务工作者群体中有如此好的口碑?作为《党课参考》“孕育”“出生”和“成长”的见证者,我在这里分享一些当年亲身经历的点点滴滴,或许大家可以从中找到一些答案。

话得从为何要创办这本刊物说起。1999年,在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的中国,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成功的关键在党,党的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为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为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和基层党员教育,党建工作主管部门反复强调“三会一课”制度的重要性。而此时,部分党务工作者总说工作忙、任务重、党员教育参考资料少,不少基层党组织对“三会一课”中的“一课”落实得不够好。针对这样的情况,当时的中共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编委会(以下简称编委会)决定创办《党课参考》,以解党务工作者之需。可以说,《党课参考》是应时而生、向阳而长。

在编委会决定创办《党课参考》后,时任当代党员杂志社总编辑的宋愚把创办这本刊物的任务交给了我和我的同事。《党课参考》是一本新刊物,主要的读者对象是党务工作者。如何办?办成什么样子?我们虽然是“老党刊人”,但心里仍然没底。为不辜负编委会的期望,我们带着办刊任务,走进工厂、农村、社区、部队,深入开展调研,充分了解广大党务工作者关于开展党务工作的具体需求,与他们共同探讨如何才能办出有新意、有特色且实用性强的《党课参考》。此后,编委会根据我们的调研情况,认真进行研究讨论,确定了《党课参考》的办刊宗旨。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编委会会议决议和广大党务工作者的需求,对刊物的栏目进行了精心设计,很快就出版了“试刊号”。接着,我们又带着“试刊号”再次走进基层,召开了多场党务工作者座谈会,进一步征求意见,并对刊物栏目进行优化。后来,读者拿到正式出版的《党课参考》时,都称赞不已:“《党课参考》的内容既有‘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热点党课,又有能够提升党务工作者能力、探讨如何上好党课的文章,还有其他能够开拓视野的内容。”

事实上,一本刊物的质量如何,关键在内容,而内容质量主要取决于作者。为确保《党课参考》的高水平质量,编辑部从一开始就十分注重作者队伍建设,特别是高端作者队伍建设。当时,为建设一支高端作者队伍,我们向中央层面和地方层面的党建专家、学者发出邀请,恳请他们成为《党课参考》的特约作者。专家、学者看到这一风格独特、有品质有市场的党刊,纷纷答应成为特约作者。自创刊始,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党校、国防大学等单位部门中,都有《党课参考》的特约作者。除此之外,为确保建成一支稳定、高端、强大的作者队伍,编辑部的编辑们坚持与作者保持长期稳定的联系,适时召开作者座谈会(比如,创刊初期,我们在北京召开了作者座谈会),向作者汇报刊物发展情况。

创刊初期,由于办刊理念清晰、特性鲜明新颖、内容丰富多彩,《党课参考》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受到国家出版主管部门的关注和肯定。特别是出刊两年多后,《党课参考》就有了新的“户口”,被国家出版主管部门批准为公开发行刊物,发行范围变为“全国公开发行”,从中可以看出《党课参考》受欢迎的程度有多深。

“25岁!”《党课参考》正青春。回首当年,再看今朝,我们相信,这棵“党建之树”,在广大读者、作者和编辑们的精心浇灌和栽培下,定会越长越高、越来越枝繁叶茂。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党课参考》编辑部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