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面双语驱动的渐进式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4-10-12晏磊张爽王艳红毕少杰陈宁
摘要: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学科专业领域重要的基础必修课程,是培养适应当前生物经济快速发展、生物制造迭代升级、生物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创新人才的核心单元之一。全球化的发展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加,大大提高了微生物学课程中引入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不同于口语双语,书面双语能力基本为各行业所需的,应用机会要大得多。文章从中国的现实出发,遵循采用外文原版教材原则,建立融入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英文原版教材、多元化协同渐进式教学方式和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五位一体”渐进式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该模式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部分本科专业和硕士点进行了初步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书面双语驱动的渐进式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淡化口语,让双语教学更加适应中国英语水平现状。
关键词:书面双语;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模式;渐进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中国教育部颁布系列文件强调在全国高校推广课程双语教学,主要目标是引进先进的外国教学资源、方法和理念,以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双语教学能让学生掌握相关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并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先进技术和科学概念。为学生在国际舞台上参与其他国家的平等对话和交流做好准备。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双语教学在全国高校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双语教学最为核心的是双语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控制教学过程的重要方面。然而,在双语教学中,人们对“双语”的理解存在误区。有教师认为,“全面英语教学”是全面“口语”教学。这种理解导致了双语教学被分割为常规教学和专业外语。关键问题是,中国现在不是,未来也不会是一个双语国家。因此,在没有实际环境的情况下,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英语听说训练是不切实际的。如果双语教学所需的课堂语言仅仅是外语口语,那么它只能在少数几所一流大学顺利开展。在很多地方普通高校,双语教学只能是一种点缀。因此,合理的专业课双语教学模式是保证高校双语教学顺利进行的根本。
微生物学课程是生物类本科专业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物工程等的核心基础课程,也是生物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重要专业课程。在传统的微生物学课程中,教学内容通常以中文为主要语言进行,学生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上。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加,双语教学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多地关注和应用,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英语能力,以便更好地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因此,在微生物学课程中引入双语教学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双语教学旨在满足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尤其是书面双语能力的需求。相比口语双语,书面双语在各专业领域更为重要且应用范围更广。因此,文章提出了一种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注重书面双语训练的渐进式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原则和“育人为本”理念,确保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英文教材、完成英文练习和试卷来提升书面双语能力。这种模式减少了口语要求,更适应国内外语水平的现实,易于实施。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口语能力和学生听力要求并不高,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书面双语能力,因此在全国大部分高校中都可以推广,并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1双语教学的内涵及中国双语教学模式进展
1.1双语教学的内涵
在《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中,对“双语(bilingual)”和“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的解释是:“掌握并使用两种语言”,并指出“在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知识性科目教学”[1]。在不同环境下,双语教学有不同的解释,国内高校的双语教学是指采用英语、俄语、日语等外语(主要是英语)等语言媒介开展非语言学科的教学[2]。但双语教学不只是教授中文以外的语言,也不是“翻译教学”或“语言教学”。它需要有效地利用一门外语来传达学术学科的基础和高级知识[3]
1.2国内双语教学模式研究进展
中国最早的双语教学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开展的,目的是让少数民族学生同时学好汉语和本族语言而采用双语教学模式[4]。随着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全国各地纷纷进行双语教学探索,其中上海取得了显著成就,有45000名学生在双语环境中学习,成为双语教学的典范案例[5]。为深入研究双语教学模式,各地纷纷设立双语教学研究机构[6]。目前,中国高等院校的双语教学是指在一些课程中采用国外代表性和先进的原版教材,并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模式[4]。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一些重点高校,有150~200门课程使用双语教学。
目前中国双语教学模式可以分为全外型、混合型、半外型三种[7]。全外型多采用“外籍教师+外文原版教材+外语讲授”的方式,需要教师和学生都具有较高的语言熟练度并掌握所学课程的背景知识[8]。混合型以外文原版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用汉语和外语讲授课程,如果学生英语基础一般,课程内容难度大,采用汉语讲解,反之,多用英语讲授。半外型是“本土教师+外文教材+汉语讲授”的教学模式,教师用外语讲授课堂内容,必要时可用汉语解释知识难点,这种教学方式适合高校低年级学生。
从大多数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实践来看,目前存在一个显著的问题是教学效果不佳[9]。这一问题的根源不仅在于师资条件和学生英语水平的限制,还在于双语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过分强调外语口语。在公共外语教学和双语教学中,必须认识到一个重要的国情:中国不是,也不会成为一个双语国家。除了一些特定创造的小环境外,在整体上缺乏外语听说的实际应用环境。将大量时间用于缺乏实际应用环境的听说训练,就像在空中搭建楼阁一样不切实际。对于数百万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与国外专业人士直接交流的机会非常有限。由于对公共外语教学中听说技能的错误理解,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学习外语,认为“学外语没用”成为他们抵制外语学习的理由。
2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及现状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学科专业领域重要的基础必修课程,是培养适合当前生物经济快速发展、生物制造迭代升级、生物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创新人才的核心单元之一。本科生“普通微生物学”课程旨在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生理学、遗传学、育种、生态学和进化分类的基本原理的全面知识。使学生掌握能在农业、工业、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进行应用的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研究生“高级微生物学”课程则是更深入地学习原核生物微生物系统学、人类感染病毒与分子免疫学、分子微生物学、化学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微生物转化与催化、未培养微生物、微生物与生命起源的关系。该课程旨在为研究生提供最新的理论和技术进步,以增强他们的科学研究和分析技能,使他们能够跟上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这两门课程的主要目标都是让学生具备坚实的微生物学基础,使学生能够对微生物过程及其应用发展具有广泛和深入的观点,这对于在研究、工业和其他领域的一系列应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由于近代微生物学由西方传入,国内经典微生物学教材大多参考或者译自欧美英文教材,由于思维及表达习惯,难免出现翻译不精准、术语混淆或者知识前沿不足的情形。为此,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多所高校在微生物学课程中引入了英语教学[10-13],清华大学的微生物学专业开设了英语教学的微生物学课程,与国外高校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北京大学微生物学系开设了英语教学的微生物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学专业开设了英语教学的微生物学课程,招收国内外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科研能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高校微生物课程的双语教学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中国高校微生物教育的国际化,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科专业的影响力,当前高水平学术论文仍然以英文为主,基准规范的微生物学专业表达对于提升学术科技论文写作质量,加快我国微生物学相关重要成果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3书面双语驱动的渐进式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探索
3.1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建设
教学模式所赖以建立的教学理论或思想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方向性和独特性。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在查阅分析大量文献基础上,结合教育部关于双语教学的系列文件、本科生物类专业质量标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同时充分考虑微生物学的实践认识论、系统论等基础理论,构建书面双语驱动的渐进式专业课双语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对拟进行双语教学的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计划、大纲、教案进行系统分析,并采用讨论交流法对现有的教学目标进行解读、拆分、提炼,建立以书面双语为原则、以专业知识为重点的书面双语驱动的渐进式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3.2以英文原版教材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开发
为了使微生物学的双语教学更具可行性,应该以采用外文原版教材为基本原则,而不是将外语作为主要课堂语言。原版外文教材包含了前沿理论和最新实践发展动态,有助于学生了解微生物学领域的最新知识,并熟悉西方的教学理念和认知程序。这样做有助于确保课堂内容与国际主流技术和专业思想接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保证微生物学英文教材内容与教学大纲的一致性,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对微生物学课程现有教材进行对比和调整,尽可能地使用相似用词习惯的原版教材。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法、经验总结法,融合网络文献数据库中微生物学领域最新前沿以及教师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开发以英文原版教材为核心的教案、大纲、多媒体课件等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
3.3多元化协同渐进式教学方式的建立
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学习专业知识,语言只是交流的工具,切不可本末倒置。以“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为原则,通过行动研究法、讨论交流法、经验总结法,根据学生的外语认知水平,构建“英文原版教材+中英文对照多媒体+汉语讲授”到“英文原版教材+英文多媒体+汉语讲授”到“英文原版教材+英文多媒体+英语讲授”的渐进式微生物学教学形式。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对比研究法,设计适宜于上述教学形式的翻转式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以及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同时,将英文版微生物学课程大纲、教学课件和课外阅读材料等上传到微信、云盘等网络平台,学生有何问题可以直接提问,形成“课堂教学+网络平台”多元协同的书面双语驱动的渐进式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方式。
3.4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于实现书面双语驱动的渐进式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目标和培养高素质的生物学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在充分认识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特点基础上,建立主体性、多元性和开放性于一体的书面双语驱动的渐进式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将翻转课堂和网络平台环节中的提问、讨论、作业、小讲座、小论文、小测试等多种方式整合到考核体系中,对于教师来说,这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取教学信息,并指导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对学生来说,这种整合对于培养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具有重要意义。
4书面双语驱动的渐进式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实践与成效
在深入理解由“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英文原版教材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多元化协同渐进式教学方式”“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五要素构成的书面双语驱动渐进式双语教学模式的精髓基础上,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和生物科学等三个本科专业,以及生物学专业学位硕士点和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硕士点开展了实践。结果显示,本科生对书面双语教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课程提升了英文文献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特别是对于微生物分类进化相关术语和知识掌握更加精准。研究生对微生物课程书面双语教学满意度高,90%学生认为显著提高了微生物专业水平;近三年,有20余名研究生参加各级各类国际会议,其中6名同学用英文作报告,累计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5结语
文章以书面双语为驱动力,全面认清我国不是、未来也不会是双语国家的基本国情,构建融入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英文原版教材、多元化协同渐进式教学方式和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五位一体”渐进式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将双语教学落到实处,淡化双语教学高水平口语意识与盲从思想,消除教师和学生对英语口语的恐惧心理,增强学生在双语教学中获得专业知识的成就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书面双语能力。该模式在本科及研究生教学中取得了较好实践效果。通过文章的研究与分析,希望能够初步探讨双语教学在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微生物学课程中的作用,为高校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促进双语教学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武咏梅.国外双语教学的类型与模式[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34(4):143-144.
[2]张同利.加强高校双语教学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7(5):90-92.
[3]谈多娇.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关键环节[J].教育研究,2010,31(10):91-94.
[4]张小南.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5):162-164.
[5]曾明.高等学校推进双语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1):48-49.
[6]赵武.当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7):123-124.
[7]沈庆丰,吴非晓.中外双语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18):115-116.
[8]高枝青.专业英语的课程论定位[J].中国大学教学,2004(10):43-45.
[9]李春茂,巫跃凤,刘玉.中国高校双语教学的进展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7(5):70-76.
[10]孔琼,袁盛勇,周银丽,等.农业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实践和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51):47-48.
[11]丁栋,谢占玲.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分析[J].生物学杂志,2019,36(6):121-123+129.
[12]卢伟东,郭立忠.省属农业高校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103-104.
[13]张轶博,吴囡.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方法的分析探讨[J].微生物学杂志,2012,32(5):111-11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rogressive bilingual teaching model of microbiology driven by written bilingualism
YAN Lei, ZHANG Shuang, WANG Yanhong, BI Shaojie, CHEN Ni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yi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University, Daqing 163319, Heilongjiang China)
Abstract:Microbiology, as an important basic compulsory course in the specialized field of life science disciplines, is one of the core unit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suitable for the current rapid development of bio-economy, iterative upgrading of bio-manufacturing,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bio-neo-mass productivity.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creas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ve greatly increased the necessity of introducing bilingual teaching in microbiology courses. Unlike oral bilingualism, written bilingualism is basically required by all industries and the application opportunities are much greater. Therefore, from the reality of our country, this paper follows the principle of adopting origin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establishes a "five-in-one" progressive bilingual teaching mode of microbiology that integrates the teaching concept, teaching objectives, original 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s, diversified synergistic progress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formativ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This model has been initially practiced in some undergraduate majors and master's degree programs of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and Reclamation University, and good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The progressive bilingual teaching mode of microbiology driven by written bilingualism weakens spoken language and makes bilingual teaching more suitable fo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English level.
Keywords:written bilingual; microbiology course; teaching model; incremental
文章编号:1674-2419(2024)05-0652-05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省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搭建“互联网+”大创比赛育人体系(项目编号:SJGY20210654)”、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互联网+”大创比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项目编号:SJGY20210655)”;黑龙江省研究生精品课程高质量建设项目“高级微生物学(项目编号:HLJYJSZLTSGC-YJSJPKC-2022-066)”。
作者简介::晏磊(1981- ),男,湖北大悟人,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寒区环境微生物学。E-mail:hekouyanle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