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教学课堂创新研究
2024-10-12李永华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但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思想的影响,很多高校所开展的课堂教学工作仅仅聚焦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了学生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健康心理品质的客观需求。而积极心理学的引入,能够在改变课堂教学重心的同时,向教师与学生灌输多元化的积极心理元素,从而为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概念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在针对当前高校开展课堂教学工作进行深入分析的前提下,对这一工作的改进提出具有实践操作性的建议,从而为高校课堂走上创新发展道路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积极心理学;高校教学;课堂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4-0169-04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理念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支撑。高校课堂教学工作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对其良好道德修养品质进行培养,从而在实现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高要求的同时,使高校实现自身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的客观要求。就目前大多数高校课堂教学工作开展的情况而言,虽然在学生知识水平以及技能提升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基本完成了自身所设置的教学任务,但就学生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品质等方面素养的提升,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导致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的的教学目标落实成为一句空谈。随着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心理学方面研究的不断发展,积极心理学这一专注于发掘人类美好品质的理论概念不仅在实际应用上有了发挥的空间,还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高校课堂教学教书育人实现体系化发展的目的。因此,将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引入当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实践中,不仅能够有效推动学生以及教师在心理品质上实现良性构建,还可以将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工作变为现实,使高校教学工作更加适应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
二、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及在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着重于强调心理正向引导功能的心理学科。它主要关注人类内心潜在的美德素养,并致力从积极的角度对传统心理学所研究的内容进行新的解读。其中,“积极”这一概念来源于拉丁语positism,意义为“实际”或是“潜在”,这既象征其对于人类内心力量的正视,又代表其对于人类潜藏美德素养的深入开发。相对而言,积极心理学这一理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但直到20世纪末才得以真正作为一个完整的研究方向走上人类心理学研究舞台。它将科学原则作为研究工作开展的依据,以实证性为主的研究方法作为参考,为个体实现自身特质层面的积极发展提供相应的助力。这一学科的代表人物包括马丁·塞利格曼、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等,在他们的研究下,人类个体所具备的积极性格、天赋等特质在人类实现自我提升中的作用得到了凸显。而通过发展以及运用这些个人特质,人类个体不仅可以解决与自身发展高度相关的实际问题,还可以将自身所具备的潜能进行完全程度的发挥。此外,在利用积极心理学对人类心理特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还可以在融合实际演绎推理方法的基础上,对人类在实现健康、和谐生活方面的美好追求进行深度探索,从本质上提高人类个体的心理健康以及幸福感。
(二)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受教育体系在运行中天然存在的特殊性影响,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不平等的关系,虽然从表面来看并无不妥,但从根本来说极易使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的局面中,不仅严重影响学生对于自身学习能力的判断,还会对其学习兴趣产生负面的阻碍。随着当前素质教学思想的不断推动与落实,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专注于对人类美德品质以及优点进行挖掘的心理学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个人素养进行提升,以此在提升学生个人学习获得感的同时帮助其实现全面发展。这一成效的落实,在于积极心理学能够创建具备正向反馈性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具备的优势以及天赋能力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并鼓励其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学习过程中。同时,积极心理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高校教师确立积极学习目标,在深度激发学生学习内生动力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抗压能力,使学生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学习中。此外,积极心理学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更加健康向上的姿态实现个人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积极心理学对高校教学工作创新的启示
(一)创新高校教学理念
由于当前我国高校在教学质量方面基本处于领头者地位,因此在长期以来开展的教学实践工作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例如教学范围广、教学程度深、产出成果多等。但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一系列优势的背后暴露出的是高校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理念滞后的问题。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较追求教学效率,所采用的教学理念更倾向于应试。因此,学生不但需要学习大量的专业知识,而且在考核上只能被动接受“许胜不许败”的要求。这样的情况导致学生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常常陷入顾此失彼的被动应付局面,既无法感受所学知识的魅力,又无法达到个人素养全面提升的目的。从长期来看,基本无助于高校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而积极心理学的引入,能够利用自身开发人类美德品质的能力,对高校的教学工作所采用的教学理念进行改变。在这样的前提下,高校所秉持的教学理念不仅能够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脱离,使课堂教学工作更好地贴近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还能够帮助学生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参与到高校教学工作中。
(二)培养积极的工作队伍
对于当前高校发展而言,支撑其教学实力的不仅仅是校园内的各种科研设施,还有承担教学与科研职责的教师队伍。受既有教学理念的影响,这些教师在高校课堂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往往只能选择开设与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相关的课程。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既不能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向学生进行全面的呈现,又无法开设更迎合学生学习兴趣的新型课程,严重影响教师工作队伍教学创新的积极性。而积极心理学的引入,能够利用积极的理念帮助高校教师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以此在调整教学工作方向的过程中将教学重心向学生进行迁移。在这样的影响下,高校教师队伍不仅能够开设更符合学生素质提升要求的教学课程,还能够以此为基础激发教师队伍的教学积极性,从而在根本上提升高校课堂教学质量。
(三)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对相关教学工作理念以及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上,还可以在二者融合的基础上营造积极、正向的校园文化氛围。相较于其他心理学科而言,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学生个人素养的正向提升,因此与素质教育发展理念具有较高的互通性。所以,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高校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推动高校从教育价值观、学生观以及教学观的层面对课堂教学工作进行优化,还能够让教师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课堂教学工作中,对学生所开展的学习活动进行引导和鼓励。这样高校课堂教学工作的质量不但能够得到质的提升,教师还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将其升华为学校所独有的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实现对学生个人综合素养的正向培养。
(四)转变教育观念
除此之外,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高校还能够在教育观念方面实现深层次的转变,使所开展的教学工作更加适应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对于学校而言,通过融入积极心理学,不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与落实学生管理政策,还能够提高校园文化的人文关怀层次性;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实践中引入积极心理学,不仅能够使高校教学工作从根本上脱离应试教育的范畴,还能使教师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对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的能力以及特点进行审视,从而使自身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更有生气。另外,还可以帮助教师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特征的基础上,将因材施教的理念真正落实在所开展的教学工作任务中,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来说,积极心理学不仅能够从根本层面上对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素养以及人生态度进行培养,还能够唤醒其自主学习的动力,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教学课堂创新路径
(一)引入积极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参与感
在引入积lPUNzFyrD7SzmHDul9sK3tOxNWKbHHKMN1jptdLdi44=极心理学的背景下,高校课堂教学工作如何在落实转型升级要求的同时,确保自身教学质量稳定提升,成为当前我国多数高校教育者重点关注的问题。而其中教学方法的更新,成了当前各大高校首先达成的共识。受积极心理学客观存在的积极因素影响,新的教学方法能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能力、意志以及思维等素养进行全面优化。因此,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高校的课堂教学工作不仅能够在契合新教学方法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转型升级,还能够从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中脱离出来。高校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求知的重要渠道,还是推动学生与教师进行情感交融的一个媒介。而在积极心理学引导下所开展的教学方法,具有极高的人文关怀性、双向互动性以及实践性,能够在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增强课堂参与感。例如,在高校相关专业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专业知识传授的基本要求,利用积极心理学融合情景模拟、活动体验以及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使学生在高参与感的教学课堂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以此为基础掌握相应的认知重构能力,从而在根本层面上增强其在课堂中的参与感与获得感。
(二)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利用积极心理学对高校课堂教学方式进行重构的过程中,高校教师还需要对旧有的教学氛围进行优化,从而在深层次上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与动力。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需要摒弃传统教学过程中“许胜不许败”的惯性思维,将课堂教学工作实施的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养与能力层面上。对于高校学生而言,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不仅局限于教师对于学生学习心理方面的疏导,还让教师在打破旧有“标准化”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对学生个人积极的兴趣爱好以及天赋能力等进行充分的开发,使其从过往压抑紧迫的学习状态中脱离,并构建正向、积极的人格品质。以当前高校热门的人工智能专业课堂教学为例,人工智能学科要想在根本上实现长远发展,不仅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相应的人文素养。而通过积极心理学所营造的积极学习氛围,高校人工智能学科课堂教学工作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还能够帮助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此对这一学科发展的方向进行全面的认知,推动高校课堂教学工作深入式发展。
(三)完善积极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正面品质
对于当前高校所开展的课堂教学工作而言,其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并不仅是让学生对某一类特定问题进行解决,还让学生在串联和组合多种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形成高度融合的概念性思维,并以此对自身积极、正面的人生品质进行塑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将高度积极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氛围作为学习依托,还需要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作为支撑。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由于勇气、乐观、希望、毅力等积极品质已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内化为人类本身本性的一部分,只需要些许的引导就能够让这些品质激活。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积极教学内容的引入,在帮助学生克服自身弱点与缺陷负面影响的同时,让学生以全新的视角对自身所进行的学习活动进行全面认知。例如,在当前高校所开展的专业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重视专业知识的输入,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将其升华,对学生的正面品质进行发掘以及培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需要做到在依托教材的同时超越教材,将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了解以及感受到的积极元素进行融合,以此在深化专业学科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实施积极的评价策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对于当前大多数高校而言,课堂教学工作不仅需要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落实相关教学任务,还需要在吸收积极心理学特点的同时做好合理、有据的教学评价工作,以此帮助学生理解积极心理对于自身发展与成才的重要作用。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建立多维度的教学评价体系,并从自尊、自爱、自律以及自强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在各项学习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学习信心进行塑造以及增强,以此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教师需要避免直接采用以分数为唯一指标的终结性评价方式,而是在结合日常课堂教学记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自评以及互评的角度进行发展性评价。在这样的评价方式影响下,学生不仅能够对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有深刻的认识,还能够在查缺补漏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提升。此外,在落实发展性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在结合积极心理学理论作用的前提下将情境性评价进行融合,使学生在深刻认识高校课堂教学工作积极作用的同时,对自身客观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合理的疏导,从而在提高克服困难问题能力的同时,对自身优良品格进行培养,并以更加积极、正向的学习状态投入下一步的学习生活中。
(五)加强师生的积极互动,提高教学成效
就高校课堂教学落实的实际情况来说,积极心理学的深度融合,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从而在深层次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一般来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归为以下几种类型:提问、批评、鼓励、激励。但就传统的高校教学来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提问、批评与鼓励层面,既未触及学生学习发展的实际需求,又无法让学生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引导以及激励,导致教学效果的提升成为一句空谈。而积极心理学的引入,不仅能够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充分的认识,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工作的意义。因此,积极心理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与教师在教学层面上达成共识,还能够推动双方进行深层面的积极互动,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以高校思政类课程课堂教学工作为例,传统的思政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教师单向度的“填鸭式”教学为主,只关注学生能否在考试中达到合格标准,忽视了学生对于思政知识的理解,也忽视了学生对教学工作改进的实际需要,导致思政课程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而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引导,教师不仅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看到学生对于思政知识学习的实际需求,还能够在实现双向沟通的基础上落实深层的鼓励与激励工作,使教学工作获得高成效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需要。
(六)构建积极的教育观念,增强师生情感体验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师还可以将互联网作为课堂教学发展的新手段,并在融合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积极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以此在根本上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体验。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需要认识到作为在互联网信息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其不仅是网络的重要参与者,还是网络内容重要的生产者。因此,教师在开辟线上教学渠道的同时,需要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在注重教学深度的同时提升教学工作的人文关怀属性,从而在补足课堂教学工作短板的同时,发挥对学生身心发展调控的作用,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结束语
在当前高校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高校教师不仅需要对积极心理学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还需要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将其与自身所开展的教学工作进行深层次的融合,并在改变既有教学观念的基础上引入积极教学方式,以此通过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完善积极的教学内容、开发积极的评价模式等方式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根本上优化高校教学工作质量,以此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高校在将积极心理学融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时,需要在结合自身实力的基础上注重实践与创新,以此不断探索更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课堂教学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 林秀莲.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性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3(10):221-224.
[2] 侯靓.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路径[J].山西青年,2023(9):178-180.
[3] 罗俊,易亚军,廖伯勋.基于创新人才培养视角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12):53-56.
[4] 邢珊珊.运用心理学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探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34(3):154-155.
[5] 马静.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专业课教学质量提升策略探讨[J].教育观察,2018,7(17):98-100.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