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财经类学术期刊的内涵建设与使命担当

2024-10-12吴彤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4年3期

近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财经类期刊也驶入发展快车道,在新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经济类期刊有153本;在CSSCI来源期刊中,经济类期刊有71本,而且大部分综合性期刊也设有经济学栏目,其数量及发文量远超其他学科。然而,在规模化效应成型之际,我国财经类学术期刊也同样面临诸多发展短板,如选题同质化严重、学术剖析和理论建构薄弱、办刊经费不足、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等。

一、财经类学术期刊存在的典型问题

1.选题同质化严重。对于研究者和学术期刊而言,选题同质化现象的出现与几个因素有关:一是热点、热度效应。从知网搜索篇名、关键词可知,诸如以“一带一路(61 822条)”“数字经济(26 798条)”“碳排放(23 773条)”“新质生产力(10 103条)”“供应链金融(7 729条)”“碳中和(7 483条)”“ESG(6 002条)”等核心词为篇目的文章数量庞大,但高被引论文占比很低。过度集中地追逐某一热点话题不仅导致学术资源的泛化和同质化,也未能达到学术创新、学术强国的社会效益目的。二是数据要素流通尚不完善。经济学是一门高度依赖数据和实践展开的学科,尽管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政府部门及企业、高校等组织搭建了各类权威数据库,但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活动,由于一些数据缺失或采用代替型数据指标使得解释乏力,这导致很多研究者不得不选择更容易获得的“可靠”数据进行分析,在研究视角及逻辑关系的建构上不免出现大量同质化内容。三是实地调研不足。很多研究者囿于产学研机制的不协调,难以亲身体验如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等在企业的现实表现,多依赖现有的数字文献“淘金”,尤其是随着实证研究的兴起,其较为固定的研究方法和数理模型结合了在线数据库、企业上市数据、在线问卷调查等的数字便利,但在机制描述和理论建构上呈现严重不足,而理论与机制的明晰主要是来自对已发生的社会事实现象的观察、体验与提炼。因而实地调研数据的缺乏不仅弱化了经济学本应具有的现实解释力,也在选题建构上呈现出逻辑关联架构的同质化现象。

2.学术剖析和理论建构薄弱。财经类学术期刊的宗旨首先是尽可能在数据详尽、理论扎实、方法完善等的基础上,为破解现实矛盾或优化机制体制提供决策参考,发挥社会科学的智库优势,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宏观布局,以促进经济社会循环发展。其次是在开放性办刊的基础上,稳步推动学者、学界、学科之间的包容性互动与交融式创新,最终凝聚共识和学脉,形成学术共同体乃至学术期刊共同体,为构建中国自主话语体系、叙事体系和理论体系添砖加瓦。然而,囿于稿源质量、策划意识、理论素养、政策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不少财经类期刊对于讲好中国故事、深刻剖析现实问题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内容上常表现为对一些基本名词、基本内涵、基本政策等的重复堆砌,在体裁上把应有的学术剖析和理论建构几乎弱化为类似报纸的宏观宣传,缺乏推动社会进步的学术贡献,难为相关机构及研究者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学术收获。

3.办刊经费不足。办刊经费不足是困扰众多社科期刊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主要体现为财政支持乏力和市场化冲突,对于种类众多、作者群庞大、关注度较高的财经类期刊更是如此。首先,多数期刊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主管主办单位拨付,这些资金与主管主办方的经济实力、人文素养、重视程度、业绩指标等密切相关,在以成本核算、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大环境下,学术期刊因其本身追求社会效益的特征以及评价的约束,往往难以成为一个创收性单位,对经济效益的贡献少之又少,因此财政资金的投入也就非常有限。其次,与音像、报刊、图书出版机构的商业化路径不同,社科期刊具有典型的公益性、开放性、专业性、导向性等特征,其在微观层面上主要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在中观层面,担负着高校及科研机构学术评价体系的任务;在宏观层面,承担着促进社会科学健康发展,守护思想阵地战线,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社会责任。因此,社科期刊的市场化道路与以上三个层面都存在一定冲突,尽管财经类学术期刊的市场应用性相对优于其他学科,但市场化的尝试路径依然不成熟,如线上及线下专业受众群体的有限导致期刊订阅与发行量远远不足,期刊收录数据库版权收入微薄等,均成为办刊经费不足的因素。

由办刊经费不足衍生出几个突出问题:一是相对优秀作者劳动成果的付出,对作者支付的微薄稿酬难以维护稳定的骨干作者群体;二是相对专业审稿人的辛勤付出,压缩审稿费的举措削弱了专家、同行评审激励机制;三是承办学术会议及对外合作的资金不足,影响了期刊与业界、学界和社会部门之间的共建共享;四是难以增强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期刊增强国际影响力的基本途径是创办英文刊并与国外大型出版平台商榷合作等事宜,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五是内部激励机制不足,经济学是一门从纷杂现象中厘清诸多逻辑脉络的学科,编辑人员必须以严谨的态度承担初审遴选、反复修订等艰苦工作,尤其在取得一定社会效益时,内部激励机制尚不完善。

4.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近10年,我国社科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有所突破,其中,2022年经济类学术期刊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达46 431次,是2013年的6.0倍[1],2022年我国持有CN号的外文社科期刊有51种,仅占国内社科期刊总数(2 688种)的1.9%[2],凸显外宣力度的薄弱。尽管财经类期刊的国际表现相对其他学科有一定优势,但囿于语言传播方式、话题新旧程度、制度与文化差异、地缘博弈等因素,在国际学术话语传播效应上与科技期刊还是有明显差距。

二、财经类学术期刊的内涵建设

1.重视选题与内容打磨。一方面,从学界和受众层面而言,经济学探索的根本目的是能够准确解释现实问题,从错综复杂的事物发展脉络中拨云见雾剖析症结所在,为化解社会突出矛盾与风险建言献策,为畅通未来发展机制提供科学参考,为相关研究者拓展兴趣点。我们说要讲好中国故事,在选题和内容上也应当如此,讲别人没有讲过的故事、讲别人讲错的故事、讲自己探索的故事等,通过讲好中国故事财经类期刊才能够拥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中国经济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经济伦理的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为占据全球陆地面积和总人口70%以上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崭新的人类文明层面的经验证据,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有太多的以中国文化要素为背景的中国价值、中国理论、中国方案需要凝练和总结。

在百年变局交汇之际,财经类期刊在选题和内容上应更好地对标现实重大问题以及中国自主话语体系构建,为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驾护航。为此,一是深化国际视野,拓展地缘经济研究,准确判断全球化下国内外经济前沿动态之间的彼此影响关系,使我国的经济决策知己知彼;二是贯彻国家格局,积极响应党和国家近期政策与中长期重大战略部署目标,从全国大局和区域均衡角度为稳步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涌现与社会生产关系革新等铺平理论;三是坚守社会责任,应格外重视经济社会的突出矛盾与风险,为各经济主体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四是改进学术风格,在严谨规范的基础上,增添学理阐发的易读性、叙事性、鲜活性等,在信息泛化与市场主导的时代重视受众的感受,同时也能够引起其他专业的阅读兴趣,使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能够真正走进大众。

2.探索新的运营模式。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突飞猛进,期刊出版行业早已从单一纸质出版媒介走向更加高效的数字化场景,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大型数字平台的出现,消除了单一纸质媒介下期刊之间、作者及订阅者之间的物理障碍。数字节点的兴起不仅加速了社会分工,也促进了产业内外部关系重组。同样的,数字技术下的在线审稿、远程修订、数字编校等均为营造学术期刊共同体、形成新的生产关系创造了条件。然而,我国目前虽然在局部形式上成立了众多期刊社,但多数期刊还是单打独斗,学术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与国际大型期刊出版商相比整体还处于小而散的状态,应充分利用成熟的数字技术形成梯队式的期刊联合体和新型生产关系,增强市场化效应。此外,在数字印刷、数字出版、数字文献技术早已成熟的背景下,许多期刊依然印制大量纸质出版物,严重浪费了资源,而按需出版则可以根据客户需要小批量印刷纸质期刊, 既降低了成本也能节省库存。

3.多渠道提升国际影响力。一是破除语言障碍。尽管创办与增设外文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即时策略,毕竟也需要大量的人财物投入。虽然2016年中国知网启动了“中文精品学术期刊外文版数字出版工程”,但数量依然有限。对于财经类学术期刊而言,可以在保持现有英文摘要、关键词、刊名、目录、对照图表、联系方式等的基础上,通过学术共同体与国内数字平台合作开发在线人工智能翻译和大数据技术,利用现有数字平台或官网等,以前期无偿、后期有偿及免费预览篇幅的形式,实现中文与主要语种的转换,加速期刊国际数字化进程。二是培育中国学术期刊共同体。目前,五大跨国学术出版商凭借前期数字化红利垄断了全球半数以上的学术出版资源,由于资本逐利的本能,导致国际学术期刊出版乱象丛生,如学术资源订阅费用昂贵、掠夺性期刊增长迅速、发展中国家大量学术资源外流等[3],与之合作的国内期刊及作者也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我国学术期刊唯有独立自主先于内部渐次形成统一的集群效应,依托并整合现有期刊评价体系及规则,分类批次孵化期刊方阵,畅通共建共享机制,方能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进而为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打下基础。三是加强与国际期刊出版机构、出版协会、学界友人的业内交流与学术对话,从中选择合适的对接流程、海外编委、审稿专家及作者等,本着维护全球学术期刊公益性、各国著作者权益及期刊出版机构合法效益的宗旨,提升我国期刊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汤丽云,林丹丹,伍军红,等.中国学术期刊近十年国际影响力发展概述——基于《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的数据分析[J].传媒,2023(23):12-14.

[2]刘普,孙婉婷.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从与科技期刊比较的视角[J].出版广角,2023(22):4-10.

[3]曹明倩,周业勤.基于中国学术期刊发展新理念的国际学术期刊发展研究[J].科技与出版,2021(12):29-34.

责任编辑:彭 青

收稿日期:2024-08-25

作者简介:

吴彤(1973-),男,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副编审。